南方网 > 江门新闻 > 正文

【新会政法英模风采】全国模范法官张松坚:扎根基层25年,办案4000多件无一错案


今年是张松坚进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法院(下称“新会法院”)工作的第25个年头。从五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来到法院实习,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新会政法英模风采】全国模范法官张松坚:扎根基层25年,办案4000多件无一错案

同时期进来的法官,大多爱往法院跑,唯独他偏偏喜欢留在基层法庭。每天跟老百姓打交道,听他们道家长里短,解决他们的烦心事。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能够实实在在为群众办点事,我很有成就感。”

近年,他陆续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累计办理的40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无一矛盾激化、无一上访。

在最靠近老百姓的地方当法官,他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法律小白

1996年,张松坚临近毕业,听说新会法院在招实习生,中文系对口。就这样,他第一次踏进了法院。

“神秘。”这是他对法院的第一印象。那时候,他不知道法院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法官是做什么的,只是依稀从老人家嘴里听过“生不入官门,死不入地狱”的迷信话,觉得打官司并不是一件讨好的事情。

很快,他凭借书写工整、归纳能力强的中文系基本功,适应了法院的工作。当时,一位以严格出名的老法官评价:他是少数能做到“法官口停而笔停、并且记录准确的书记员”。

那时候,法官的审判权和执行权还没有分离。判决生效后,张松坚还要跟着法官,走出法院,与被执行人正面交锋。对于初出茅庐的张松坚来说,这段经历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一宗工资拖欠执行案中,法院需要依法查封并拍卖企业的机器设备,以清偿工人工资。张松坚跟着执行法官来到企业,不料却遭到部分工人和老板的“内外夹击”。工人以为设备被转移走了,工资更没着落,对查封处处阻挠;老板甚至大门一关,把法官困了一天。“我们吃了一天盒饭,最后报警才得以离开。”

这次经历让张松坚重新认识了一个课本以外的世界。为什么有人欠钱不还?为什么被欠钱不去追?为什么法院判决之后不履行?为什么执行的时候要阻挠?他意识到,这一乱串问题的背后,并非一句法治意识淡薄可以概括,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课题。

“基层案件千头万绪,很有挑战性。”坐不住的他决定在法院留下来,通过考试成为了经济庭的书记员。

底线与经验

为了尽快补齐法律知识的短板,张松坚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同时,他辗转于三江法庭、刑庭、研究室、经济庭、执行庭、立案庭、司前法庭等多个部门,对法院职能和法官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2008年,他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先后在司前法庭、大泽法庭、双水法庭担任审判员。那时候,珠三角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随之而来的是民商事案件骤增。

他回忆,在双水法庭任职时,曾经接手均安村一宗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被告梁某在10年前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如今合同期满,他非但不交还鱼塘,还故意拖欠承包款。其他承包户看到之后竟然效仿起来,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

接案后,张松坚组织当事双方调解无果。他判断,必须尽快判决,才能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然而,当案件进入审理程序后,梁某频频带着满身酒气“造访”法院,对张松坚施加压力,扬言如果自己输了官司就要找他麻烦。张松坚不为所动,迅速依法作出判决,判令梁某交回鱼塘并支付承包款。

“你能拿我怎么办?”当张松坚同执行人员再次来到村子执行时,梁某仍然拒绝腾退,甚至用水泼向他。张松坚没有犹豫,亮出了手铐:“如果拒不执行,我们有权拘留你。”

被震慑住的梁某立即妥协,几天后腾退了鱼塘,承包款也分期还上了。回访村子时,村长梁社效跟张松坚说,案件的处理轰动了全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其他承包户都自觉把欠交的钱补上了。

“法律条文千万条,他总能知道如何取舍,做出公正的判决。”新会法院刑庭法官李月贤说,张松坚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准。他不仅能够将法规内化于心,顶住多方压力,坚守法律底线;还能迅速找到矛盾的焦点,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这一切,基于他丰富的审判经验。一如法律界的名言: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

家长里短

“邻居泼水溅到我家门口了!”

“你敢判离婚我就不客气了!”

“我们都等着领工资回家过年呢!”

“我现在真的拿不出这么多钱,厂都快要倒闭了!”

在镇上的法庭当法官,鲜有电视剧里律师之间唇枪舌战的精彩,更多的是老百姓唠叨家长里短的琐碎。在古井法庭副庭长陈晓建眼中,张松坚总是那么耐心温和,愿意倾听当事人的烦恼和苦衷。“他很接地气,当事人都信任他。”

村里两家对门的邻居关系不和,因为泼水一事大打出手,闹上法庭。张松坚开导当事人:“为了面子,伤了身体又伤了钱包,万一以后家里着火,邻居可是最快救火的人。”企业有工人受伤,老板资金链抓襟见肘,掏不出钱赔医疗费。张松坚给他想办法:“工人帮你干活不容易,不如分期赔偿,先给一部分以示诚意,别寒了工人们的心。”春节前,上百名外来工人向他抱怨被拖欠工资,他引导工人走法律途径理性维权,两个月后就协调企业把200多万元工资发还。

“判了不等于服了。”在基层工作25年,张松坚深刻认识到,庭上一锤定音,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如果当事双方能在庭外和解,既能减轻诉累,又能促进社会关系的修复。他说,当事人有时候就是意气用事,当他们静下心后,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调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019年,张松坚在大泽法庭成立调解工作室,所有案件都先经过调解,不能解决的再进入庭审。去年,大泽法庭3位法官累计办理案件1200多宗,其中过半案件经调解或者撤诉结案,有效提高了审判质效。

普法达人

20年前当法官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张松坚感慨,如今的法治环境越来越好了。

以欠薪案为例。过去,企业老板一听说自己惹上了官司,第一反应就是骂人,觉得自己无辜被讹,要法官伸张正义。如今,企业老板和工人都懂得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企业尊重劳动法,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工人也体谅老板的不易,愿意协商,同意分期履行,让企业正常运转下去,达到双赢。

这几年,张松坚常常奔走在村里,给村民和企业讲课,婚姻法、劳动法、合同法最受“学生们”欢迎。疫情发生后,不少企业陷入了困境,他给工人们普法。“欠薪是犯法的,但也要想办法把企业保住,才能把大家的饭碗都保住。”他坚信,要促进多方的理解和互信,才是平安建设的牢靠基础。

最近,他正动员各个村委会加入多元解纷的队伍,深化诉源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他说,自己是个“小法官”,办的不是什么大案要案。但能在基层法庭跟老百姓亲近,帮他们断家务事,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然总得要有人做,那就让我来吧。”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图片】新会法院供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