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替我儿子好好活下去”


“替我儿子好好活下去”

这里有他们想对彼此说的话 (视频时长:3分30秒)  

直播回顾:这颗年轻的心再次跳动!广东90后捐献器官救助5人

“这是一颗年轻有力的心。”这是1月1日的19:54,在中山市人民医院A号手术室内,主刀梁毅几乎在瞬间,看到一颗重新跳动的心脏。站在手术台上,他仍绷紧着神经,但内心却松了一口气。数十人仍然围在床旁,为这场换心手术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在同一个手术室平层,一个换肝手术、两个换肾手术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他们的供体,来自同一个年轻的生命,90后退伍军人陈军(化名)。

这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一场车祸让陈军不幸脑死亡,悲痛的家人作出捐献器官的决定,“让他的生命延续下去”。

这是一场伟大的生命接力。2021年新年伊始,陈军捐献出心脏、肝脏、肾脏,五个人因此获得新生——最小的受者年仅5个月,最远抵达1500公里外的上海。

深冬至寒,大爱至暖。一个生命在五个人身上延续,6个未曾谋面的人,在2021年元旦这天,生死相依。

 告别:

逝者迎新生

1月1日下午,在外科大楼一楼走廊上,陈军的妈妈缩坐在角落,失声痛哭起来……

在这2021年第一天,28岁的退伍军人陈军和他的家人决定用捐献器官的方式与2020年告别。逝者迎新生,悲与喜交杂渗透在每个人心里。

一周前,陈军在中山市横栏镇因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因伤势危重,抢救五天,陈军仍昏迷不醒。其瞳孔散大固定,无自主呼吸,临床评估为脑死亡状态。

“我们等了又等,但没有一点起色。”在ICU病房外,陈军妈妈、姐姐看到了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的贴士。犹豫再三,她们通过多方求助,最终联系上OPO工作人员。

“他是当过兵的孩子,曾经为国家做贡献。他要走了,我舍不得他。(器官)捐献出来,别人能好好活着,那就好像儿子也以另外一种形式活着。”陈军妈妈说。就在12月29日下午,亲属签下了人体器官捐献同意书,同意在陈军逝世后,捐献所有有用的器官给需要的病人。

医护人员在向器官捐献者陈军(化名)默哀致敬。

医护人员在向器官捐献者陈军(化名)默哀致敬。

1月1日16:30,OPO工作人员叶丽蓉把陈军推向4楼的C号手术室。在10多平米的局促空间里,医护者、OPO工作人员穿戴整洁,围站在陈军的床旁,向他作最后的告别。“请为他默哀1分钟。” 叶丽蓉说。90度的鞠躬,久久的沉寂,白色的手术门背后,一场简单而又不平凡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进行。

此刻,患有晚期心脏病的卢平(化名)、因肾衰竭需要换肾的彭英(化名)、梁鹏(化名)、肝硬化等待多年的何敏(化名)被陆续推向4楼的手术室。远在1500公里外的上海,5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小黄人”(化名)也在静静等待。

数十个小时,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承载着5个家庭的希望。他的生命将在逝去与延续中完成一场接力,以另外一种方式走向“重生”。

 搏斗:

百人协作,让器官活下来

器官捐献仿佛是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让器官活下来是完成这次生命接力的最重要一环。

“滴滴滴滴……”陈军心电图上的生命线仍在波动。此刻起,上百位医护人员在岗待命,准备开始一场“硬仗”。与以往的器官移植手术不同,这次器官获取组医生没有选择同时获取心脏、肝脏、肾脏。而是划开陈军的腹腔,首先取出肝脏的左外叶。

“这样一个年轻的肝脏,我们要把它一分为二,一部分救治5个月大的婴儿,一部分救治60多岁的老人。”肝胆外科主任医师孙强时而站在手术区黄线外徘徊等待,时而又焦灼地踩在手术室板凳上观望。他无时无刻不在观察陈军肝脏的状态,“我们要把肝脏劈离成结构和功能完整的两部分,必须维持心脏跳动良好、保持循环稳定。”

1

然而,要实现劈离式肝移植并不容易,肝脏劈离只是第一步。肝脏内的肝动脉分为左支和右支,劈离时,必须保证左右血管保持非常完整。这是一个精细活儿,倘若劈离时不够精准,损伤了血管,这将导致无法继续移植肝脏的后果。

从17:04起,手术台上的器官获取组医护开始忙碌起来。局促的空间里充斥着器械摩擦的金属声、心电图仪器的滴答声、不断询问手术进度的电话铃声...“给我剪刀” “钳子也递给我!” “要再精细点!”手术台上的器械护士不断清点着使用过的医疗器械。

“估计要到5点半才行,肝才能下来。”孙强接了一个电话。然而情况不似预期,医生护士进进出出。17:40,即将运往上海救治“小黄人”的1/4肝脏仍然在陈军体内,可见难度之大。

“我们坚持肝脏劈离,是因为目前国内肝脏捐献量远远达不到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肝脏劈离目的在于缓解供肝短缺。”17:53,孙强朝手术台下的医护团队喊了一句“准备下肝脏了!”

1

磨冰、灌注器官保存液、缝合血管……即将送往上海的肝脏左外叶浸没在冰块与灌注液中,通过紧急处理,最终“活了下来”!肝脏被里外三层的袋子密封装在隔热保温箱中。

孙强等医护人员三步跨作两步,一路护送肝脏穿出5道手术门。此时,接送车辆早已停靠在医院大楼的电梯口等待。

元旦首日,高峰时段拥堵。为保障这小小的“肝脏”顺利抵达珠海金湾机场,远赴上海,中山交警全程“开路”。交警指挥中心实施监测路况,指引车辆优先通过。朋友圈里,关于车辆信息的内容也被不断分享,提醒附近的车辆注意避让。

36分钟,一条绿色生命线被打通。

 捆绑:

6个家庭生死相依

“心脏马上取出。”回到陈军的手术室里,获取器官组的医生仍在与死神搏斗。剩余的肝脏、心脏和肾脏,关系着4条活生生的人命。

此时,在同一层楼的心脏移植手术室,晚期心脏病患者卢平的的胸腔也被打开了。

18:44, 一颗被冰块、医用袋、无菌绿布包裹,原属于陈军的“心”,被送至卢平身旁。在一块铺着无菌绿布的手术架上,两颗心“相遇”了。

“如果不是这颗心,爸爸只能活一个月。”卢平的儿子说,父亲的“病心”大半年来一直依靠起搏器维持,心脏移植成为挽救他生命的唯一办法。

医护人员护送左外叶肝脏前往上海。

医护人员护送左外叶肝脏前往上海。

短短的走廊,来到肝脏移植手术室,躺在床上的是患有肝硬化,等待肝移植多年无果的何敏。“那种心情百感交集,很焦虑。期望它来,又不愿意它来。用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换来我妈妈的性命。这让一家人都活在一种自责与愧疚中。”何敏的女儿说。早在五六年前,何敏因肝硬化全身痛痒难忍,无法入眠。等待间,何敏几乎每天都因疾病缠身而寝食难安。

18:53,陈军的两个肾脏被取出。争分夺秒,被送至两个肾脏移植手术室。此时,中山市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病区副主任龚朝阳及其团队即将为两位患者进行肾脏移植手术。

早在手术前一晚,40余岁患者梁鹏曾吐露心声:“等待肾脏移植有6年了,去到哪都要带着腹膜透析液。很多年没有出过远门。”肾衰竭病人的生活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一杯水成为奢侈的饮品,吃碗米饭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限制。

“一天四次腹膜透析,一根导管从我腰部左侧穿进去,很痛的。”彭英说。

“改善肾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是肾脏移植很重要的目的。” 龚朝阳说,仅仅是中山市人民医院,目前就有将近400—500人在排队等待肾脏移植,而难点在肾脏供体紧缺上。

肝脏移植手术室。

肝脏移植手术室。

19:00,交错纵横的手术走廊连接着5间手术室,不到100步的距离,几乎同时开展着4场性命攸关的生死抢救。此刻,同时躺在中山市人民医院的捐献者与受捐者就像数条平行线。生命的热忱让6个人的命运走向了交集,并且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一个人的生死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变故。” 叶丽蓉说。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明确规定,在器官捐献流程中,无论是骨髓捐献,还是重要器官的捐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信息的保密,即“双盲原则”,捐赠者和受捐赠者互相不知道对方的任何信息。

而此时此刻,6个互不相识的家庭却紧紧相依。

 拥抱 

“替我儿子好好活下去”

“我们常常说器官捐献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他们是以不死的灵魂拯救将死的生命。” 叶丽蓉说,作为捐献者与受捐助的纽带和桥梁,OPO工作人员常常游走在期盼与遗憾边缘。“倘若生命不能再继续,我们多么希望大家摒弃一些旧有观念,以生命延续生命,挽救更多的人。”

器官捐献者陈军(化名)姐姐的朋友圈。

器官捐献者陈军(化名)姐姐的朋友圈。

“抢救的一周里,曾经有很多很多人都给过我们帮助。儿子没能救回来,辜负了他们。”陈军妈妈说,“器官捐献出来,希望他们替我儿子好好活下去!”“如果他不能以他的身份活下去,我希望那些获得他器官的人都能得到一个崭新的人生。”陈军的姐姐说。

在中山市人民医院OPO办公室的墙上,挂有300余位刻有以往器官捐献者姓名的玻璃框,他们组成了一颗枝叶繁茂的“生命树”。自2013年以来,中山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首批率先成立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的医院之一,这颗“生命树”就不断壮大。

截至今日,中山市人民医院共发生305例器官捐献,捐献心、肝、肺、肾等大器官1137个,捐献眼角膜215个,共1345名患者得到救治。单个捐献人器官利用个数3.74,其中2016年,年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高达15.9%(全国平均水平在3%左右),均高于全国水平。

1

新年伊始,这棵“开枝散叶”的生命树,再一次抽枝发芽,这颗“新芽”的名字属于一位90后的退伍军人,他将“生的希望”馈赠给世人,鼓舞生者珍爱生命永不言弃。

“真的很感恩捐献者的家属,做出那么伟大的贡献。”“如果能见面,我希望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家人,一直到永远”“如果我们能为捐赠者家属做些什么,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当面对捐献者家属说声谢谢!”……无法当面表达的感恩之情,却在谈吐中溢于言表。

1条生命在5个“生者”身上延续。6个未曾谋面的患者,却生死相依。

夜里,在获取器官手术结束后,当叶丽蓉拖着疲惫的身躯经过外科大楼一楼,透过昏暗的灯光,她一眼就认出了缩在座位上的陈军妈妈、姐姐。他们紧紧握着叶丽蓉的手,那些情绪涌上心头。他们哭了,他们相互拍背,他们互相安慰,为生命器官的捐献感到自豪。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吴帆 何伟楠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李姗恒

【视频】李姗恒

【通讯员】叶丽蓉 林茹珠 唐柳青 刘洪希 罗庚新 吴枳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