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把无障碍理念嵌入每个人日常,深圳要建这样的理想城


为什么要建无障碍城市?这与全体市民有关系吗?建设过程会否提高城市运营成本?城市设计者、规划者和管理者为此要做哪些改变?

5月17日,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由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下称“深圳市残联”)主办的2020“无障碍·理想城Talk”活动,邀请10余位无障碍建设领域专家学者、业内大咖和知名残障人士代表,以现场演讲和云端连线的方式,围绕无障碍城市的理念、建设路径、未来规划和无障碍创新产业发展等热点议题展开探讨。(回顾南方+现场直播>>

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当天,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2020“无障碍·理想城Talk”活动,探讨无障碍城市建设。图片由深圳市残联提供

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当天,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2020“无障碍·理想城Talk”活动,探讨无障碍城市建设。图片由深圳市残联提供

《世界残障报告》曾指出,人一生中平均有大约11%左右的时间处于残障状态。深圳近年来大力推动无障碍城市建设,率先在全国出台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希望用“通用设计”理念,对城市公共空间和辅助器具进行设计,保证人们能够亲近、融合和使用,实现硬件、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格局。

活动中,深圳市残联面向社会发出倡议,呼吁在起草和设计规划、建筑、产品和软件等时,都牢记“无障碍”使命,让无障碍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向上向善和开拓攻坚的无障碍文化成为深圳的重要文化特质。当日,活动在包括南方+在内的多个APP同步直播,总计超过70万人参与收看,互动评论超过6700条。

让城市设计更人性化

深圳大学残障与公益研究院院长周林刚曾承担过十多项残障问题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主持起草20多项残障政策规划。他透露曾带团队在我国东、中、西部3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的城市做抽样调查,其中两个数据令其惊讶。

一个是调查“残障人士从没有走出以下空间的比例”。“1311个样本中,有3.8%没出过家门、8.1%没出过住宅区、13.5%没出过社区、1/5以上没出过街道、三成以上没出过区、56.6%没出过市、75.6%没出过省,可见残障人士参与社会、走出家门是多么的难。”周林刚说。

另一个是了解“不同类别残疾人对所在城市无障碍的满意度”。除了听力言语残疾人打的是61.6分,肢体、视力、多重残疾等类别的残疾人评价都在60分以下。周林刚认为,这些数据侧面反映出无障碍城市和环境建设的迫切性。

“无障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改善的是生活,但对残障人士而言,改变的却是命运。”低视力残障人士、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蔡聪坦言。

“由于认知能力所限和资源紧缺,早期甚至直到现在,城市仍然配置的是大多数所谓‘健全人’的需求功能,没有从容地对老人、儿童特别是残障者需求给予足够或基本回应。残障者走不出家门,难以独自生活、工作、出行、融合于城市。”深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说,当前全球残疾率已达15%,即便是健全人,平均每个人一生中也有11%左右时间有障碍。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城市能不能在设计上更人性化,而不是逼着人们去适应城市”。

深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

深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深圳率先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同年,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包括了七大行动29项任务,从制度层面开启了地方性顶层设计。2019年12月,深圳又率先出台全国首个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通过理念文化、制度规则、空间环境三个维度,率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全地域、全流程、全方位的无障碍城市。

“这是深圳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提升,更是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一个飞跃性进步。”侯伊莎说,目前深圳已起草了无障碍城市测评标准、信息无障碍标准,启动了无障碍城市市民行为规则编制,正在加快推进《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条例》立法。

让无障碍设计上升到全体公民

顶层设计之后,无障碍城市究竟该如何建设?是活动探讨的焦点之一。

“无障碍城市就是要把无障碍建筑连成线、织成网,变成完整的城市系统。这需要有总体城市规划、标准体系和建立重点示范区,把原来植入式的无障碍设施变成内生的无障碍系统。”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钟兵希望,这是未来城市最基本的基础系统。

钟兵还提出“全龄无障碍和全域无障碍”概念。“这个概念加上无障碍系统化,其实就是现在国际上最先进最流行的设计理念:通用设计。这是无障碍设计的升华,将以往的仅对残障者,上升到全体公民。”钟兵说,健全人也有弱势的时候,比如婴幼儿、孕妇、伤患者、负重者、年迈者等,实际都需要无障碍设施的助力和扶持。

“终极人性关怀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无障碍城市恰恰是从城市角度体现这种关怀,所以这是深圳未来重要的城市名片。”钟兵说,通用设计的一次性投资不会增加投入,反而大大节约城市服务成本,惠及范围最广、服务最深。同时,因为健全人一起使用,残障者不会被异样眼光所关注,更加平等。

1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所长邱卓英也对此予以肯定,直言从国际最新发展趋势上看,树立通用设计理念已成为共识。

另一方面,专家们均认为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可为无障碍城市建设赋能。“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将让更多高科技辅助器具的研发成为可能,进而营造大量辅助器具应用场景,成为产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比如很多智能眼镜能帮助盲人行走和识别物体,肢体残疾人也能够用智能软件规划出无障碍出行的最佳路线。”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主任李晞说。

深圳草根天使会会长、种子期孵化器创始人陈维伟也看好无障碍产业市场空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到,到2020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产业规模非常大。”

今年初,深圳出台了“8K超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AI+5G+8K应用先导区,开发远程服务、导航体系、智能辅具、万物互联网等技术。“如此就能构建起无障碍城市虚拟数字的孪生版,这个孪生版联结起手机、手表、眼镜等终端设备,能让身心障碍者在上学、就业、旅行、康复各个场景‘可指引、可避障、可融合’,这必然产生城市新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侯伊莎说。

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树立样板

在硬件、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无障碍城市建设中,文化理念比前两者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浸润。深圳商报总编丁时照说,无障碍城市建设过程是“人”的观念进化和“城”的观念完型过程,这蕴含着观念上的大变革。“比如从称呼‘残疾人’到去年深圳首创的‘身心残障者’,反映的是惠及所有人的制度安排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深圳表达。”

蔡聪也提醒,无障碍不仅仅只是物质环境和信息障碍的消除,更重要的是消除人们脑海中对残疾人的负面刻板印象,这种无形障碍。“无障碍城市建设不能只由残障者自己来做,如果所有的城市设计者、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都把无障碍嵌入到每个人日常工作之中,则很容易成功。”侯伊莎说。

侯伊莎举例,身心障碍者服务工作人员,要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放在学习孙大圣的“火眼金睛识障碍”和“腾云驾雾除障碍”两个特质上;要善于向社会各界介绍身心障碍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要通过立法普法、标准规范、硬件建设、辅具生产、建立“红黑榜”等制度和机制,运用“通用理念”,同步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每一个公共场所。

2

活动中,深圳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尹葵还引领宣读了“创建无障碍城市倡议书”,倡议深圳的任何一个法规、任何一个规划,任何一个建筑,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软件,在设计和起草时,都应该牢记“无障碍”的使命:当任何一个公务员起草公文时,都要回应残障者需求;当任何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时,都有无障碍功能;当任何一个信息化系统运用时,都能一键通行;当任何一个残障者参加任何公共活动时,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当任何一个障碍形成时,我们每个人都自觉地去消除它,让无障碍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向上向善和开拓攻坚的无障碍文化成为深圳城市重要文化特质。

“深圳把无障碍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里,用全流程、全方位、系统化的策略来扶持弱势群体,这对实现残疾人权利,构建公平和包容性的社会至关重要。”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官员蔡縩评价。

“创建无障碍城市是深圳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吕世明说,当前深圳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区驱动”的关键历史机遇期,深圳建立健全无障碍建设的长效沟通机制,为全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树立了示范样板。

【撰文】张玮 章兴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