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视频|垃圾黑点蝶变为“边角花园”!看乡村振兴的东莞样板


▲戳上方视频

“我是土生土长的半仙山村人,以前每次回来看到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就很痛心,但和现在的环境一对比,真是大大不同了。”朱有萍是东莞市横沥镇半仙山村村民,见证了半仙山村的垃圾死角蜕变成边角花园的全过程。

如今,横沥镇包括半仙山村、月塘村、新四村、村头桃子园模具产业园等地逐步推广实施“边角花园”项目。在半仙山村内的垃圾黑点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清理、种植和涂鸦的“边角花园”。这仅仅是东莞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党员、村民、志愿者、企业员工等社会多元力量共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2019年3月,理发店、小卖部老板参与巷道垃圾点改造。

2019年3月,理发店、小卖部老板参与巷道垃圾点改造。

前不久,东莞召开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会上介绍了横沥镇围绕“以‘边角花园’为切入口 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经验。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公益服务项目,“边角花园”在实施过程中,当地村民从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变成了引导者,人居环境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得到整治提升,这正是“边角花园”项目的价值所在。

改变:乡村垃圾黑点蝶变成“边角花园”

“之前志愿者服务队刚开始建设“边角花园”,周边的村民、外来务工人员觉得我们多此一举,现在他们经常会自发给门前的植物浇水、修剪,我的家乡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见证了半仙山村一年前后的变化,身为公益咖啡学院环保志愿服务队队长的朱有萍深有感触。

2019年3月2日 ,“打造半仙山边角花园亲子活动-妈妈与儿子分工合作。

2019年3月2日 ,“打造半仙山边角花园亲子活动-妈妈与儿子分工合作。

横沥镇半仙山村是一座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在半仙山村村委会到朱氏祠堂的长街上,却曾有着数个垃圾黑点。废旧家具、废弃木板和塑料罐被丢弃在古村的墙角、路边,荒废的绿化带成为附近居民的垃圾堆,半仙山村此前的人居环境与该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相符。产业化与城镇化不相符、人口结构倒挂,给半仙山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带来了难度。

“那时候村里面的垃圾黑点可以说是脏乱差,让我们村民觉得很痛心。”朱有萍说。半仙山村路边的小巷子两侧,彼时的居民不慎珍惜,将生活垃圾、杂物堆放在墙边;曾经荒废的绿化花圃,被居民当作垃圾场;三百年的古树下,也能看到零星的废弃物。

2019年6月,志愿者参与边角花园改造。

2019年6月,志愿者参与边角花园改造。

这样的垃圾黑点,并不止困扰着半仙山村的村民。离半仙山村不远的新四村保存着较多的老旧房屋,因年久失修无人居住成为了村里的垃圾堆放点。新四村小田头村民小组长梁柏根介绍,村里曾经共饮的水井,后来因通了自来水而荒废,在改造之前是村里的垃圾黑点之一。

去年春季,东莞全市32个镇街“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了东莞各个镇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半仙山村和新四村等横沥镇村落人居环境的转变是东莞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

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半仙山村曾经的垃圾黑点得到了“质”的蜕变:荒废的绿化带被清理并重新栽种上植物;布满垃圾的墙角,摆上了旧轮胎改造而成的盆栽,轮胎上还有充满童趣的涂鸦;曾是灰白的墙面,已经被大学生志愿者画上精致的墙绘。

2019年6月,志愿者参与改造废弃树槽。

2019年6月,志愿者参与改造废弃树槽。

同样是曾经存在多个垃圾黑点的新四小田头村,村中水井处已经打造出“饮水思源”的“边角花园”,石块堆叠的平台满是岁月的痕迹,崭新的涂鸦成了乡村中的另一道风景。村中废弃的公屋,被打造成“红色记忆”以及“微型婚嫁博物馆”为特色的“边角花园”。

小田头村一角。

小田头村一角。

截至目前,横沥镇的11个“边角花园”已修建完成,曾经的垃圾死角蜕变成一个个的“边角花园”。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刘趁燕介绍,“边角花园”的“边角”即沟边、塘边、路边和村角、墙角、屋角。“边角花园”是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对村、社区的卫生死角进行美化的活动,同时“边角”也是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

小田头村一角。

小田头村一角。

行动:多元力量参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曾经村里的边边角角,摇身一变,也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小公园。打造“边角花园”活动是东莞市横沥镇社区营造的试点项目,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东莞以社区营造的思路,改善村里脏乱差现象拓展生态空间,带动村民共同改善居住环境,共同致力于提升村容村貌的特色项目。“边角花园”的项目中,朱有萍一直全程参与。前不久,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朱有萍作为公益咖啡学院环保志愿服务队队长,介绍了“边角花园”的项目经验。

2019年6月9日咖啡学院志愿服务队活动 -改造废弃树槽。

2019年6月9日咖啡学院志愿服务队活动 -改造废弃树槽。

去年3月,横沥镇公益咖啡学院环保志愿服务队第一次参与到“边角花园”的活动。60组亲子家庭参与,将春节过后的年花、废旧轮胎、奶粉罐等二次利用,通过涂鸦、手绘装饰墙面,打造半仙山村的“边角花园”。原本是垃圾堆满的角落,开始出现一丁一点的改变,直到志愿者团队将其打造为焕然一新的花园。据统计,项目团队从2019年成立之初到现在,志愿者从18人扩大至385人,参与人数累计达1326人次,组织活动106场次。

公益咖啡学院环保志愿服务队,是横沥公益咖啡学院的志愿服务队伍。公益咖啡学院是横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捷荣集团一起打造的公益项目,为社会各类有需要的特殊群体开展咖啡技能培训课程,同时学员要相应地参与横沥的公益服务。

咖啡学院志愿服务队每月常态化维护。

咖啡学院志愿服务队每月常态化维护。

在参与“边角花园”项目之前,在横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下,朱有萍曾到深圳取经参观旧社区的“边角花园”项目。彼时,东莞正在全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给了横沥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和朱有萍很大启发。

“每一次的清理都超出我们对脏乱差的想象,比如一个花圃,清理花了一天,种植花了一天,最后一天用来涂鸦。”朱有萍说,志愿服务活动得到了来自工青妇组织的亲子家庭的支持,包括了半仙山亲子家庭、本地企业亲子家庭、妇联所组织的亲子家庭以及公益咖啡学院学员的亲子家庭等多元力量。

亲子家庭的响应,队员从以往乡村人居环境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后还成为了引导者。“边角花园”的建成,是本地村民、志愿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

叶伟良是半仙山村内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直参与公益咖啡学院环保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我们虽然不是本地村民,但是大家生活和工作都在村里,既然享受了村里的环境,也有一份责任来参与提升本地的人居环境。”叶伟良说。

思考:探索维护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

“半仙山村“边角花园”的确建成了,但是后期日常维护却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朱有萍和刘趁燕都提出了思考的难点。见缝插绿的“边角花园”是村民、群众自发组织建设的,如果后期动用了行政力量来参与维护,就失去了其本身带动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提升的本意。

只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形成长效管理维护机制,“边角花园”的建成才算真正的“落地”。在“边角花园”刚建成的一个月里,曾经由半仙山村委会代为管理,但这并非志愿服务队的初衷,因此志愿者服务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探索。

社区居民一开始的不理解、不珍惜“边角花园”,让志愿者们为之苦恼。志愿者服务队探索在每个月的洁净城市活动日开展主题活动,以自身的行动来带动周边居民参与。“每月的定期活动是有用的,周边居民看到我们定期来清理维护,自然而然会在日常生活中为植物浇水剪叶,也带动了亲子家庭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朱有萍说。

在半仙山村,横沥公益咖啡学院实践基地即将开业,这是一个村委会提供场地、爱心企业提供物料、志愿者服务队运营的公益基地。“我们把基地建设在村委会之中,而不是建设在城区,就是要告诉村民公益活动是下沉到村里的,这是志愿活动的基地,就是想要在村民之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刘趁燕介绍。

2019年7月,咖啡学院学员带着初中生参与边角花园改造活动。

2019年7月,咖啡学院学员带着初中生参与边角花园改造活动。

认建认筹“边角花园”、将“边角花园”打造成小范围聊天聚会场地等方法,都是志愿者曾经思考过的。而今,每当半仙山村委会和志愿者服务队发起志愿活动召集,一两天内志愿服务名额就已经报满,“边角花园”无疑已经逐渐成为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基层社会共治共建的一个连接点。

卢葵弟是一名半仙山村辖区企业的员工,也是参与“边角花园”的一名志愿者。“企业员工更希望能够在清新的环境工作,下班后看到赏心悦目的小花园,还能散散步。”卢葵弟说。

半仙山村党工委副书记朱立根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带动,村民和居住在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改变了自扫门前雪的观念,自发地参与到日常维护中,一批村中的党员、村民、大学生、企业员工都会化身志愿者参与活动。“有一位外地来的小卖部老板,经常会给门口的盆栽浇水,他特别珍惜家门口的这个小花园。”朱立根说。

如今,横沥镇包括半仙山村、月塘村、新四村、村头桃子园模具产业园等地逐步推广实施“边角花园”项目。“边角花园”,这一由本地村民、志愿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多元力量参与的人居环境提升整治项目,彰显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成为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亲身参与建设、用心营造美好家园的重要一环,为东莞乡村振兴中人居环境的提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提供了宝贵的范本。

【策划】施美

【撰文】洪海

【视频/图片】李玲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