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滨海湾虎门区镇融合启幕:一场强强联手的“协作战”


西向广州南沙,东望深圳前海,距两大自贸片区之间仅2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片84.1平方公里的热土正在伶仃洋畔加速崛起,这就是东莞滨海湾新区。

6月28日,加快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威远岛土地整备工作启动会举行,为战略谋划、环境提升、土地整备、招商引资、宣传推介、执行力建设“六个高潮”拉开了序幕,同时也吹响了滨海湾新区与虎门镇融合发展的号角。

6月28日,加快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威远岛土地整备工作启动会举行。

6月28日,加快滨海湾新区开发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威远岛土地整备工作启动会举行。

这片土地有着多重里程碑式意义。拉长时间维度来观察:1841年,作为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威远岛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重要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全国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落户于此,点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把火”。

如今,面临改革开放“二次创业”、“三区”叠加的全新历史机遇,一边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谋求转型升级的老牌制造业重镇虎门,另一边是被寄予引领东莞发展新引擎、“未来城市”形象标杆期望的新秀滨海湾新区,二者如何通过区镇融合来激活改革、开放、创新的“乘数效应”,这无疑是东莞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棋。

鸟瞰威远岛

鸟瞰威远岛

做大区域能级量级的“协作战”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9》,报告中多次“点名”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近年来,广—佛、深—莞朝着同城化趋势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这两大都市圈中,形成了国家中心城市+制造业强市的经济格局,中心城市服务业对外辐射、周边城市立足发展制造业,实现了产业布局的合理分工。

从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之间需要深度融合,加速各类要素流动,从城市内部来看,同样需要加强组团作战能力。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以专业镇经济为主要路径的东莞完成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历程。但在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等一系列因素的倒逼下,各镇街单兵作战的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下集约高效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东莞从顶层设计上统筹镇街、园区的协同发展,系列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湾区1号二期项目

湾区1号二期项目

回溯到19年前,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应东莞科技创新之需成立,如今,松山湖高新区已崛起为东莞乃至全省的创新驱动高地,在创新要素的溢出效应与辐射带动之下,松山湖片区内的石排、茶山、企石、东坑等镇街也开始了“后发逆袭”,去年的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环视大湾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区内城市纷纷环湾向海发展,千帆竞发。新的时期,东莞需要有更多像松山湖这样的战略平台来承载城市的雄心壮志,打造一个能代表东莞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这次,开启向海而兴新征程的是滨海湾新区。

纵观世界湾区发展,向海而生是一个普遍规律。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区域,世界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滨海湾新区的位置得天独厚。滨海湾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将集聚高端制造业总部、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同时,新区还提出了努力打造改革开放创新的新高地、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践行国家制度型开放的示范区、东莞“未来城市”形象的展示区等重要目标。

威远岛

威远岛

在这张全新的版图上,虎门镇与滨海湾新区休戚相关。目前新区的三大板块中,威远岛板块和沙角半岛板块近62平方公里土地都是由虎门纳入滨海湾新区规划范围,占新区总面积70%以上,为新区提供了重要的土地要素支撑。同时,虎门作为东莞镇域经济的领头羊,具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在“先发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对于正处在爬坡越坎关键时刻的虎门来说,模式创新与格局重塑的牵引力来自滨海湾新区。

与松山湖片区“先发引领”的模式不同,滨海湾新区与虎门镇的区镇融合,更被看作是一次颇具前瞻性的强强联手、共同突破,是一场做大区域能级量级的“协作战”。

战略融合、规划衔接、工作协同

在操作层面上,滨海湾新区与虎门的区镇融合,重点从战略融合、规划衔接、工作协同着手,既让各方能看到调整后做大的“蛋糕”,又避免了行政区划调整的阵痛。

今年,东莞正在开展新一轮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这正好给区镇融合提供了重要契机,使得二者得以在整体空间格局、综合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谋划一体化布局。一个新的城市空间宏伟蓝图正在铺开,通过规划编制将整合滨海湾“一廊两轴三板块”与虎门“三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别是统筹滨海湾大道与虎门大道的沿线功能开发,将虎门高铁TOD、虎门新中心、新区中轴线、威远岛国际交往中心等重点平台“串珠成链”。同时,在虎门镇内构筑“十字型”空间框架,充分联动新区威远岛与沙角半岛板块。

交通网络对于连接湾区城市以及城市内部的重要性不可取代。纵观大湾区,无论是产业空间的重组、再塑和延伸,还是创新载体的布局、规划和呼应,都说明交通网络对于湾区创新要素流动所带来的促进效用是明显而高效的,而这种红利所带来的集聚效应不可低估。

滨海湾大桥项目工地

滨海湾大桥项目工地

基建先行,交通攻坚,也正是滨海湾新区发展的先手棋。目前,新区谋划了近3年动工建设的路桥项目19个,总投资147.55亿元。在新区“五纵两横一桥”的路网格局中,滨海湾大道、交椅湾大道、湾区大道、海芯大道、湾区东二路、兴海路等6条道路今年内将完工,滨海湾大桥将于2022年建成,同时新区还将加快建设大湾区高快速路网格局,提升内联外通效率。

“双轨道枢纽体系”更是区镇融合做强能级的重大优势。位于沙角半岛板块的深茂铁路滨海湾站,将通过滨海湾大道与虎门高铁站串联。按照已公布的规划,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作为东莞市中心与滨海湾片区的市域快线,将在滨海湾站接驳深圳20号线,打通深圳空港新城与滨海湾新区的轨道连接,广州地铁22号线也规划在滨海湾站汇集。

海芯大道工地

海芯大道工地

下一步,区镇还将合力高标准建设滨海湾大道这条未来城市中轴线,通过这条经济带,加快构建由滨海湾大道与南、北两个高铁站场构成的“哑铃型”城市新架构,深度融入广深港“半小时通勤圈”。

凝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通过优势资源集中投放,鼓励先行先试和政策创新,滨海湾新区已在短时期内迅速形成了优先发展的优势。尽管正式挂牌时间还不到3年,新区释放的“磁场效应”对高端资源和要素的聚集作用已经凸显。2018年以来,新区成功招引紫光、OPPO、欧菲、正中等一批优质企业前来投资,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两大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强劲发力,成为新风口。目前,滨海湾新区已布局的芯片技术、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都是世界产业前沿的关键领域。随着产业巨头的落地,将带动虎门、长安等片区镇乃至东莞全市的关键技术攻关及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尤其对于虎门来说,原有的电子信息、电线电缆等传统优势产业将加速融入大湾区产业链条,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滨海湾站概念效果图

滨海湾站概念效果图

来自香港、深圳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要素也在加速流入滨海湾新区。目前,正中创新综合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项目将引进一批生命信息、高端医疗等领域的生命健康服务业企业;香港的天安集团则在新区谋划了“AI+未来产业园”项目,重点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开发建设,打造AI产业全生命周期生态链的专业产业园区。

业内人士认为,香港在文化创意设计、大数据、金融科技、国际化法律财务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有望在滨海湾转换为莞港合作新模式,推动新区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与制度创新。“建议在滨海湾打造规则对接的载体和平台,对接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东莞市政协委员谭福龙在今年的东莞市两会上提出,通过项目合作推动莞港澳三地规则对接,推动莞港澳服务业产业体系深度合作。

一批创新平台建设也纷纷提速。规划中的大湾区大学将为新区乃至大湾区吸引和培养人才提供重要平台;位于沙角半岛的滨海湾青创城项目已被纳入省市重大预备项目,正在开展城市更新前期服务商相关工作,未来这里将成为高质量的现代科技产业城市功能综合示范区和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这些项目将为新区打造大湾区产业科技人才高地提供高质量的载体,对虎门镇的转型升级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推动系列优质项目落地,接下来,滨海湾新区与虎门镇还将联手推进土地整备与城市品质提升等核心工作。今年,区镇将合力完成安置房、深茂铁路TID核心区及规划中的大湾区大学项目等土地整备,并启动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停车场征地拆迁工作。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力争年底前推动磨碟河片区劣V类基本消除;推进电镀基地B区等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加快退出;通过威远岛森林公园以及学校、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此外,区镇还将探索招商引资对接、项目共享、土地增值共享和经济成果共享机制等体制机制创新。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从城市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从产业布局到共享机制建立,滨海湾新区与虎门镇区镇融合的顶层设计框架已基本搭建。在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热土上,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共鸣与合力,正往同一个方向凝聚、升腾。

【撰文】郭文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