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日产1000支!清远生产的红外测温仪即将上市


 

3月12日,位于高新区毅力工业园的一处厂房内,鸿鑫隆医疗科技(清远)有限公司(下称“鸿鑫隆公司”)的工人们戴着口罩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红外测温仪的生产工作。待该公司的II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拿到后,这些红外测温仪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3月12日,工人们进行红外测温仪的生产工作。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炜民 摄

筹建10天试产日产1000支

虽然“发烧”并不是肺炎患者的必备症状,但体温监测仍是疫情检测的第一关口。

“面对疫情,很多单位和企业都紧缺红外测温仪,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鸿鑫隆公司负责人刘世州是清远本地人,之前一直从事电子、医疗器械方面的生产与销售工作。疫情发生后,刘世州心想,既然红外测温仪如此短缺,恰好自己又有相关的资源,何不转型生产红外测温仪呢?

说干就干。2月28日,鸿鑫隆公司正式开始筹建,找厂房、注册公司、购买原材料、设计产品、招聘工人……刘世州与几位合伙人一起,正式开始投入红外测温仪的研发生产。凭借着自己在相关行业经营多年的经验,5天后,鸿鑫隆公司便已研发出红外测温仪。

3月12日,鸿鑫隆公司生产的红外测温仪。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炜民 摄

了解到鸿鑫隆公司转产红外测温仪后,清远高新区,以及工信、发改、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力,主动上门了解企业转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上门指导证照办理,并督促企业制定生产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备案登记、人员排查、生产经营场所清洁和员工体温检测等。

10天后的3月9日,鸿鑫隆公司正式试产。“如果按照正常的渠道,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大概需要半年。在相关部门的绿色通道下,我们10天就可以试产了,真的太感谢政府部门的支持。”刘世州说,目前公司的红外测温仪日产量约为1000支,正式投产后日产量将达到3000只,年产量超过100万支。

3月12日,生产完成的红外测温仪。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炜民 摄

据悉,红外测温仪属于“II类医疗器械”,其生产、销售的许可证书要在省市场监管局审批。目前,鸿鑫隆公司的测温仪已经送到第三方机构检测,待检测机构出具“产品注册检验报告”后,便向省市场监管局申请相关许可,获得许可证书后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3月12日,生产完成的红外测温仪进行测试。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炜民 摄

原材料紧缺成瓶颈

从筹建到试产,鸿鑫隆公司可谓“神速”,刘世州在高兴的同时,也不免有点担忧。

“现在各种零部件都在涨价,有些甚至断货。”刘世州随身带着一张白纸,上面抄着各个部件供应商名字和电话。每天,他都要打无数个电话,落实各种部件的发货数量及时间。“其中,最为短缺的是红外感应器,公司里的库存只有1万个左右了。按照目前的速度,10天不到就用完了。”

红外传感器是红外测温仪的核心部件。受疫情影响,目前国内的红外传感器供不应求,价格也水涨船高。“以前普遍是20多元,现在升到100多元,且供不应求。”刘世州说,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公司甚至计划自己研发生产红外传感器,“但即使实现自产,传感器的核心原材料供应也是问题,都很紧缺。”

3月12日,红外传感器是红外测温仪的核心部件。受疫情影响,目前国内的红外传感器供不应求。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炜民 摄

除此之外,测温仪的芯片、显示屏、外壳等部件,价格普遍也上涨了20%-30%左右。“别看这个测温仪小,里面的部件有70多个。”刘世州算了一笔账:以往单只红外传感器的硬件成本只有几十元,现在约为180元。加上人工、场地等各种成本,单个产品的成本在200元以上。

3月12日,位于高新区毅力工业园的一处厂房内,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红外测温仪的生产工作。清远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炜民 摄

虽然如此,刘世州还是义无反顾地投入测温仪的生产当中。在他看来,这既是公司的转型之路,也是为清远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目前国外的疫情较为严重,而且随着居民防疫意识的提高、学校开学在即,红外测温仪的需求还很大。”刘世州表示,除了目前投入生产的20多位员工外,鸿鑫隆公司还储备有后备工人,只要原材料供应充足,可以马上投入生产。“公司还准备申请出口资质,届时将会把产品销售到国外。”


采写:陈荣汉

摄影:邱炜民

视频摄制:邱炜民

责编:华安

编审:刘厚斌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