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佛山9位校长一线观察:疫情如何改变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学生们超长假期的在线学习已经有7周时间。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线教育对于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各方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对于学校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之道、家庭教育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这样一个特殊的超长假期在线教育方式,也让参与到教育教学中的每个人对知识、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更让各界展开了对未来教育的思辨与畅想。为此,我们对佛山多所名校的校长们进行了同题采访,共同探讨疫情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学生成长、家长教育等方面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论坛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佛山市第一中学校长 谭根林

石门中学校长 李卫东

顺德区第一中学副校长 彭任清

石门实验学校校长 阳智平

南海实验中学校长 林景飞

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校长 邵仲文

佛山市第九小学校长 罗秋霞

高明区沧江中学附属小学校长 江为彬

谈疫情挑战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书育人模式

南方日报:这次疫情对学校最大的挑战与冲击是什么?学校如何应对?

谭根林:这次疫情打乱了我们以往的学习、备考和教育教学节奏,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信息技术涵养、在家里的线上学习条件不尽相同,学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逼着我们改变教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学会适应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情的变化。

线上教育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老师跟学生不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场域,而是通过网络和屏幕联系在一起。老师需要重新制定学习计划、高三备考计划,老师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探索多种互动方式,增强线上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李卫东:这次疫情对学校最大的冲击,我认为首先是育人方式的改变,其次是课堂变成在线教育,对老师观念的转变,学校技术的保障,对学生和家长都带来不同的影响。学校成立了在线教育领导小组,对教师进行培训,也着重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在线教育的指导。

邵仲文:我认为最大的冲击主要是教学路径或者说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首先是对教师线上教学方式技术娴熟程度的考验,包括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的考验,学校对线上教学管理模式的考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冲击,以及家长对孩子的家庭管理和教育方式的处理。

学校基本是按照每天一小结,每天一复盘,每周一总结的节奏,不停地调整和制定线上教学的基本规则,加强督导,不断地摸索和前进。教师们加强了集体合作,以备课组为单位,大家通力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生方面,我们既要兼顾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也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的调适,学生的作息、体育锻炼、美育等各个方面。所以我们也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学习心理调适等,增强网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阳智平:这次疫情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冲击很大,这种冲击也可以理解为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契机,线上教育的实践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变革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学校的定位在于做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学生自主学习的陪伴者、做好优质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全体教师各尽其责、各扬其长、各显其能,一方面共同开发面向全体、兼顾个性的学校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博采众长、整合优化其他平台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向同学们推送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资源,做最好的点对点指导。

谈教师转型

互联网时代对教学创新有更高要求

南方日报:此次疫情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转型要求,您如何看待教师新的教学之道?

罗秋霞:作为校长,我也在这个“超长假期”进入到了各个班级群,其实目的不是单纯地网上巡课,而是要真正了解老师和学生、家长的状态,了解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支持、了解家长的焦虑点在哪里。

我们发现,在线教育对新的教学之道要求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整合,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是对老师教学创新能力的要求。其次,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对包括如何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如何优化整合资源,最后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班级、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判断分析。再次是重构学习的支架与关系,新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导学与学生的自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老师提前布置任务单、线上留言答疑互动,结合每段时间的教学情况,老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动态调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学生、家长在网络空间形成了新的多边关系。最后,新的教学之道还要包括创新学习评价方式,要找到适合小学阶段小朋友的线上评比方式,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多一些鼓励给孩子,及时以电子奖状的方式奖励孩子。

江为彬:我觉得新的教学之道就是永远要记得如何让孩子学得轻松,让老师教得轻松,如何把线上线下教育结合起来。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互动性和学习效果反馈等方面遇到了不少问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科学安排课程的基础上,要求老师打造高效和魅力课堂,老师要在更短的时间内有效地传递知识,并形成个人特色,让学生爱上你的讲课。

在线教育需要更多的家校合作,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甚至家长的需求。我们通过网上班会课、线上家访、定期的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家校合力推动孩子的教育。

彭任清:老师担当的角色还是教育者、引领者,教育教学的宗旨和内容并没有改变。但在互联网+时代对老师掌握和运用线上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次疫情正好给了老师演练的机会,推动他们不断学习和改进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近年来,顺德一中大力推进互联·深度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人人可在平板电脑看板书、答作业、小组讨论,老师可通过平板电脑进行点名、针对性出题、批改作业。这些改革的成果在这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得益于这次改革,老师此前已经进行过录播、直播、微课、在线答疑等线上教育活动,所以他们面对这次疫情准备还是十分充足。包括和学生的交流,因为平时就实现了学生有平板,老师有平板,中间有平台,平时就实现空间交流,只不过这次空间距离拉大了,但互联的意识和共享的意识已经运用到了这次教育教学。

谈在线教学

从备课到测试,全方位确保学习效果

南方日报: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互动性和学习效果反馈等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学校是如何怎么克服新的教学模式的挑战,确保教学进度,让学生不掉队?

林景飞:我们充分发挥南实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名师带头作用,加强引领和资源共享,提高备课质量。同时,学校的管理有序严格,每个行政人员都进入班级群进行网上巡课,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校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长的意见,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尽管是线上教育,但老师也要关注到学生个体,尽量兼顾到更多的学生。

罗秋霞:早在2月1日我们就召集了学校的技术骨干、行政人员回校,讨论如果孩子们不能按照原定的时间回校正常上课该怎么办?网络教学可以选择什么平台、给老师们哪些技术支持?经过实践,我们鼓励老师们采取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在线教育方式,可以结合所在班级的年龄特点、学生特点自选技术平台,总之适合孩子们的就是最好的。我们鼓励老师采取提前发任务单的方式,重新调整教学节奏。

事实上,从最初的准备到2月17号的“云开学”,再到后来3月2日开始授新课,课程表可谓经历了从1.0到2.0再到3.0版本的不断升级、进阶,每一次调整都是紧密围绕前一阶段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思考,针对家长们最焦虑的核心问题,即上新课以后,孩子会不会跟不上的问题,着手进行正式开课后的衔接兜底准备。

李卫东:对于在线教育的学习效果保障,首先在文化学科方面我们会进行在线测试。通过在线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在线教育的效果。其次,我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或班会课自由发展讨论的方式,围绕疫情进行综合性立体性教育。班会讨论时老师让学生们自由发言,通过网络视频听听他们的感想,借此了解学生通过疫情得到怎样的教育,产生怎样的变化。

谈家庭教育

家长要“内紧外松”做好“有效陪伴者”

南方日报:疫情使整个教育发生变化,不少家长也出现无所适从、不适应的情况,您对家庭教育中的家长有什么建议?

江为彬:第一,家长要调整好心态,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疫情当前,你的困难也是孩子的困难,也是学校的困难,这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战斗,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第二,家长要做有效的陪伴。孩子出现发脾气等各种情况都是正常的。当你的责骂和批评没用的时候,你更应该思考怎么去帮助他。寻找找如何帮助孩子的方法时,我们需要独立思维,审辩式思维,甚至要有一种哲学的观点。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规划太多未来,不要想太多,要关注他的情绪和心理。

邵仲文:建议家长更多关注非智力、非知识性方面,即学生意志、品质、习惯等的培养和指导。建议家长当好孩子的参谋。参谋并不是要家长管着孩子,而是一位有正确判断力的支持者。我们也希望家长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学习活动或实践活动。比如说每天的运动时间,亲子之间可以一起互动,互相陪伴。最后希望我们的家长不要急躁不能粗暴,要有耐心的沟通。不要适得其反,激化矛盾。在家校合作方面也可以与我们校方多联系多沟通,共同做好家庭教育,护航孩子成长。

阳智平:在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由学校授课改为了家庭网络学习,这增添和延长了亲子相伴的温馨和甜蜜,但也确实让一些家长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在所难免。尤其初中阶段的学生“成人感”和自主意识开始增强,但又处在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有待提高。而家长一方面逐渐复工复产,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和跟进孩子的居家学习,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一些家长对于线上学习充满忧虑,担心孩子学习效率底下、沉迷电子产品等,这些担忧可以理解。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安定情绪,“内紧外松”地做好“引领组织者”和“有效陪伴者”,引领孩子自我管理,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孩子共同商讨制定“家庭学习公约”,帮助他制定每日的学习计划,适度参加体育运动和家务劳动,组织开展有内涵、有意义、有仪式感的亲子活动,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最好晚上睡前一起反思总结一天的收获,在肯定孩子优点和进步的基础上,再共同分析改进措施。

谭根林:如果建立一个坐标轴,横坐标是要求度,纵坐标是支持度,我们可以将家长分成四种类型:明智型、独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我们发现,只有要求没有支持的独裁型家长,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佛山一中一直提倡要“办自由而有秩序的教育”,我们鼓励家长们做既有合理要求,又懂得适度支持的明智型家长。以这段时间学生在家里上网课为例,孩子需要使用手机、电脑、打印机等,这些设备支持就成为必须,但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提出适当要求,对电子产品的合理使用进行适度监管。

谈人生教育

在疫情防控中感悟生命与生活

南方日报:不少校长在“校长来信”中提到疫情也是一堂人生教育课,此次疫情对你有怎样的触动,如何用好疫情下的教育契机?

江为彬:在疫情中,我们要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要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同样的,在教育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一个都不能少。抵抗疫情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孩子,你待在家里好好学习就是为这个社会作贡献。这次疫情其实提供了一次让学生感受、参与、体验的机会,引导孩子向生活、向社会、向危机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疫情的进展,让他感受公民的责任、职业的责任,让他感受国家民族的强大与自豪,让他感受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爱。

邵仲文:这次疫情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教育契机。首先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以及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豪感。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其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对大自然保持敬畏,注重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共生的社会观和自然观,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共处、和谐共生的思想。疫情中发生了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学生们对逆行者、对奉献者、对英雄都充满了尊重和敬畏,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对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利他精神这三方面的认识。同时,更要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可贵和加强身体锻炼的意识,具体到要落实每天的体育运动课程实践等。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对规律和规则的尊重。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共同体的重要性,身处其中需要管好自己。

阳智平:眼前发生的一切,正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从疫情防控的社会课堂里学到关乎教育而又超越教育的人生大课。用心看,会看到人情、人性、人格交错相织的人生百态;用心读,会读出生命、生活和生态相互印证的密切关联;用心感受,会发现在这场生命与健康的保卫战中“担当”二字的力量和温暖。

这场疫情,于学生而言在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生活习惯与自律能力、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教育契机,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活动渗透以及家校联动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我们开设的很多课程内容,以新闻报道和身边鲜活的人物事例,接轨社会现实,引领学生感悟、思考、感恩、担当。此外,我们重视家校联动,在石门实验学校大社区积极开展的宅家健身、亲子活动、向逆行者致敬、我为家人做营养餐、寻找居家学习达人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谈教育变革

未来“没有围墙”,处处是育人的课堂

南方日报:有人说疫情下的线上教育是一种未来教育形态的模拟实验,您认为在线教育未来会不会成为新趋势?您眼中的未来教育是怎样的?

李卫东:我认为在线教育未来的发展肯定是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熟。未来的教育一定是没有围墙的教育,而且处处都是育人的课堂。我觉得可能以后育人的空间、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新的变化。未来的教育可能更会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人格的培养。未来教育也将非常注重实践,通过实践创新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邵仲文:未来的教育中,线上教育和远程教育会越来越重要,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我们设想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教育可能逐步就会没有围墙,或者说是虚拟的围墙。校际之间将会贯通,可能说整个国家可能就是一所学校,每个地方只是各个教学点。

资源共享是在线教育最大的优点,同时信息量丰富,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当然线上教育或远程教育在未来也可能只是多元学习方式其中的一种而已,并不是全部。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把这些优点发挥到极致,不足的地方,我们尽可能去克服,把影响降至最小。

谭根林:未来学习资源更丰富,终端和材质有变化,电子终端无纸化,学习场所无处不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确实是“没有围墙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学校的教育是线上教育取代不了的。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来到学校,学生进行群体生活,跟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学会社会交往的规则,这种社会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情商的养成,只有在学校的场域氛围熏陶下才能养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未来的教育又是“有围墙的教育”。

我认为未来教育的形态,应该是一种更高的智慧教育。我希望未来的佛山一中会是一个智慧校园、美丽校园、安全校园、文化校园,同时也是一个温馨家园,学生愿意来到这里学习,师生关系非常和谐。同时,必须清楚的一点是,教师来到学校教书,不是为了成为学生的朋友,而是要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师在学校场域中,要抓住一切教育机会给学生以教育,促进他成长,就是“尽其材、施其道”。

罗秋霞:我们会更加理性地看待线上教育的两面性,线上教育会成为未来教育的有力辅助,但不能取代主流的面对面交流。在未来教育中,育人比学习知识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人不是机器,人之所是人,因为人有七情六欲,人需要情感、需要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青少年来说,更需要“心手相牵”、“眉眼传情”、注重情感交流的教育,线下教育是注重因材施教的。当然,我认为未来教育是没有学校的界限、没有班级的界限、没有年龄的界限的,未来教育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教育,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来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学习的方式,甚至是线上线下随即切换的更多交互式的场景都会融合。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阎锋 王雅铄 李周秦李欣 盛正挺 蒋晓敏

【视频剪辑】田人心

■专题阅读:暖春战疫 教育力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