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尾新闻 > 正文

历次测量珠峰闯过的难关:冲顶时遇恶劣天气,营地帐篷被风吹烂


45年前,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从北坡登顶珠峰,首次将中国觇标带到珠峰顶,测得珠峰岩面高度8848.13米;15年前,中国开展珠峰高程复测,测绘队员们综合多种测量技术,再次测得珠峰岩面高度为8844.43米。今年5月27日11时,2020中国珠峰高程测量队成功登顶珠峰,再次开展珠峰高程测量工作。

低温、大风、流雪.....南都记者梳理三次珠峰高程测量的相关过程发现,测绘登山队员们曾闯过临近攻顶时被迫回撤、遭遇大风大雪等各种难关。

在一代代测绘登山队员们的不懈努力下,伴随着我国不断发展进步的测绘技术,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1975年:有测绘队员出现高山厌食反应,首次自主测得珠峰高程

矗立在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玛峰,在藏语中意为“大地之母”。据多项研究记载,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珠峰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随后的百余年间,意大利、美国等外国登山或科考机构陆续发布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版图上最高峰的高程测量数据,中国自主对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却持续多年为空白。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珠峰地区的测绘工作逐渐展开。1966年、1968年,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曾两次深入珠峰地区,建立起高质量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控制网,为以后登顶测绘,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建立了可靠基础。1975年,中国男女登山队准备再攀珠峰。同时,珠峰高程的精准测量工作也随之开展。国测一大队的8名测绘队员也参加了这项工作。

1975年4月底,测绘队员们按计划到达到了指定测量点位待命,随时准备登顶后测量工作。不过,受天气影响,原定计划登顶日期一再推迟。据《中国测绘》报道,国测一大队老队员邵世坤和助手在海拔6000米的二号营地待命约20天,从燃料到干粮都要节约使用,有时甚至吞咽积雪保持体内水分,确保物资供应撑到登山队员登顶成功一刻。

1975年珠峰测量组图之一。来源: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官网

邵世坤的徒弟、前国测一大队队员王新光也告诉南都记者,据其了解,1975年测量珠峰时,测绘队员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当时他们吃的主要是罐头、压缩饼干等食品,长时间难见到蔬菜。还有的队员出现了高山厌食反应,一直吃不下东西。”

和专业登山队员不同,除了攀爬悬崖冰壁之外,测绘队员们还需背负水准仪、重力仪等沉重的测绘器材,完成各种测绘准备工作。王新光介绍称,传统测绘仪器很重,轻则十斤,重则几十斤。“比如在1975年珠峰测量中用的比较多的T3经纬仪,就是个‘铁疙瘩’,有30斤重。”王新光说,在道路复杂的珠峰高海拔地区,所有物资都由人力搬运,当时的测绘队员们一边背着这些“铁疙瘩”一边攀冰卧雪寻找测量点位,行走非常困难。

在没有卫星、遥感、激光、GPS等现代测量技术的年代,测绘队员们只能用简陋的测量方法测量。在测珠峰顶雪层厚度时,登顶登山队员采取的方法是:用直径约5厘米的木头杆子插进峰顶雪层,直到插不动为止。木杆插入雪层约92厘米,这即被视为当时珠峰顶的雪层深度。

1975年的5月27号下午两点半,中国男女登山队员终于成功登顶珠峰,并将一根红色金属觇标稳稳插上峰顶。在各个测绘点上坚守了多日的测绘队员们立即把仪器对准觇标,进行交会观测。不久后,中国发布首次自主测量的珠峰高程——8848.13米。这一高度也随后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

2005年:珠峰峰顶觇标一度“消失”,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

自1975年用经典测量方法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后,我国测绘技术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不少国际登山组织或科考机构也多次自带测量装备对珠峰高程测量后发布。随着时间推移,珠峰“身高”也亟需新数据。2005年,国家测绘局再次组织珠峰高程测量活动,对珠峰进行第二次登顶测量。

相较以前,测绘人员在2005年复测珠峰时应用了不少最新的测量技术,此举有利于获取更高精度的观测数据。以珠峰峰顶的冰雪厚度为例。2005年,登顶测绘人员使用了冰雪深雷达探测仪来测量珠峰峰顶的雪深,相比较1975年的人力插杆要更加准确。

而且,2005年珠峰复测开展时,登山测绘队员已换了一批年轻人,装备设备也更先进。然而,珠峰恶劣的环境与不可预知的危险依然没有改变。参与2005年珠峰复测的王新光向南都记者讲述了当时的难忘经历。2005年5月上旬,王新光和其他登山测量队员们第一次到达6500米海拔的营地。不过,他们发现,此前物资保障组准备好的帐篷被风撕烂,根本无法使用。于是所有人员不得不选择回撤,等待下一次窗口期。

还有一次,王新光的多名测绘队友外出寻找测量点,路途中却突然遇到了暴风雪,直到晚上9点多才返回营地。“那天他们出门时候天气晴朗,但后来就开始下雪,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停。当时我们营地周围一片白,一块岩石都看不见了。所以我们平日里说,测量珠峰是一项‘看天吃饭’的工作,因为山上的天气变化非常快。”

2005年的珠峰高程测量还一度遭遇“峰顶觇标消失”的难题。2005年5月22日11时8分,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守在各个点位的测绘队员们立即做好收集数据的准备工作。王新光也在珠峰大本营附近担任了部分起始点的测量工作。

据他回忆,登山队员登顶成功约1个小时后,觇标架设起来。没等搜集多少数据,珠峰顶就起了大雾。“从我的角度来看,觇标已经被埋进雾里了,根本看不到。”随后持续数个小时,觇标一直时隐时现,给测绘工作带来困难。更令他们担心的是,万一觇标被风刮到,测绘队员们的努力将功亏一篑。“因为我们对测量的数据是有一定标准的,数据不够的话,也无法计算得出珠峰的准确高程。而且登山队员已经下山了,如果觇标倒地了,也不可能有人去重新架起来。”王新光说。

就在队员们忐忑不安时,当日下午6点半左右,珠峰周围云雾退去,测绘队员发现觇标依然矗立在峰顶。激动的声音在各个点位的报话机中响起,测绘队员立即抓紧机会继续测量,最终顺利完成了测绘任务。

2005年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测绘局向全世界公布了珠穆朗玛峰复测的新高程为8884.43米。和1975年公布的8848.13米相比,珠峰“身高”矮了3.7米。

2020年: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珠峰将迎来新“身高”

今年是中国人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也是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今年4月30日下午,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在珠峰大本营召开,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

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消息,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重点在五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其中就包括“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据央视新闻报道,5月27日上午,登顶队员们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国产仪器接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信号进行了GNSS测量,使用国产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国产重力仪进行重力测量。

王新光告诉南都记者,在1975年和2005年的测珠峰活动中,不少测量仪器为进口设备,操作不如现在的新设备方便。“传统的测量仪器上有一些旋钮的设计,需要手指灵活才能操作。2005年测珠峰的那一次,我的队友为了便于操作机器,在零下几十度的冷空气中脱掉了鸭绒手套。而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造成冻伤。”

正像前两次珠峰测量活动一样,今年的登山队员们依然遭遇了珠峰多变的天气和复杂危险的地形,今年5月6日至5月24日,连续三次向珠峰发起冲击的登山队在途中遭遇了坏天气、流雪危险、大风等困难,以至于队员们多次被迫回撤,休整待命。

据央视新闻报道,登山队接应组组长次仁桑珠曾讲述在5月25日第三次冲顶时遇到的大风,“队员行进至海拔7500米‘大风口’路段时风力变大,队员们只能趴在路线上慢慢前进。抵达海拔7790米的二号营地后,队员花了一个小时也没能把帐篷搭起来,只能抱着石头趴下,躲避大风。”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测绘队员身上,在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中,依然是专业的登山队员们将测绘用的觇标扛上了峰顶。5月18日,准备第二次冲顶的登山队公布了12人攻顶组的名单。其中,陈刚、王伟是来自国测一大队的专业测绘人员,两人中有一人登顶成功,就将创造中国专业测绘人员首次登顶珠峰测量高程的纪录。然而,5月26日,新一轮8人冲顶队员名单公布,没有海拔8000米山峰攀登经验的陈刚、王伟不在其中。

5月27日凌晨2时许,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活动正式开始冲顶。经过艰难跋涉,8名冲顶队员于27日11时成功登顶。随后,在万众瞩目下,珠峰峰顶再次竖起中国觇标,多个交汇点的同步测量工作也正式展开。在不久的将来,珠穆朗玛峰又将迎来中国自主测量的新高度。

采写:南都记者 毛淑杰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