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惠风|从工厂离开的拳师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现在什么年代了,还比武功?比武器啊,枪啊!”

在电影《叶问》里面,当沙胆源带着一帮人上酒楼找叶问对质时,“片警”李队长颇为不屑地教训他们,随后神气地拔出左轮手枪指着叶问。

此时,叶问飞快地伸出右手,牢牢卡住李队长握枪的手,然后猛地发力,将手枪的转轮弹飞到地上,子弹散了一地……

而在电影《精武英雄》里面,陈真和船越文夫比武时,却是这样一番对话。

“竞技的目标,是讲究击倒对方。”“你完全错了,年轻人我告诉你,要击倒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

究竟是拳脚快还是枪快?答案不言自明。二十一世纪,斗转星移。在工业文明面前,传统武术挣扎过,却终究难掩落寞。

江湖上,有些人兀自远去,也有一些人坚守如初。比如,惠州的莫家拳传人莫玉林。

(惠州莫家拳进校园,时长共59秒)

惠风|从工厂离开的拳师

弟子记忆里的严师

11月20日晚7点,莫立庭吃过晚饭休息了一阵,随即换上一套宽松的衣服,来到院子里打拳。这是位于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的一处自建房,院子有几十平方米。

南国的惠州,初冬时分还不算冷,晚上凉风习习,适宜练武。直马、横马、过门脚、穿心脚、后蹬脚……从扎马步到“莫家三脚”,他打得虎虎生威,不一会儿身上微微发汗,这才收起拳势稍事休息。细数起来,从初中到现在,这套莫家拳他练了足有12年。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从明末清初创拳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发源地位于惠州仲恺沥林镇伙岗村。虽然称为拳,它却以腿法见长,快速灵活,招式狠辣,极具南派拳法的阳刚特色,在江湖上颇有威名。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以前,伙岗村几乎家家练拳,这些年大家忙于生计,加上日子太平,练拳的人少了很多,一度几乎到了荒废的地步。2010年左右,村里开始有人组织大家练拳。当时还在读初一的莫立庭因从小耳濡目染,此时也加入到练拳的队伍中。

“踢到空中时,他会帮我把脚固定住,要抬很久,很累的!”莫立庭至今还能想起练习“莫家三脚”时,师傅是怎么教他的。大伙稍有偷懒,师傅会用脚轻轻地踢一脚,以示惩戒。认真、严厉,是师傅留给莫立庭最深的印象。

这样的印象,也存在于另一个小伙子的记忆中。1996年出生的莫泳邦与莫立庭是发小,如今已在深圳工作了4年,这些年一直没有停止练习莫家拳。

“我当时后踢脚总是练不好,师傅就反复教我,转身时左脚要伸到哪里,怎么发力,右腿怎么微蹲。”那时,由于大家都是学生,练到一半有时会偷偷跑去玩。师傅见了,就会拿一根棍子作势要打,吓一吓我们。莫泳邦想起这些往事,不禁笑了起来。

那些年,每到晚上七八点,伙岗村的一块水泥坪前总是聚集着一伙少年,男女都有,跟着师傅一起练习莫家拳。即使到如今,他们因为学业和生计各奔东西,依然为莫家拳保留了一线血脉。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个人,也就是他们口中提到的师傅——莫玉林。

离开工厂去教拳

“细数起来,我是莫家拳第九代传人。实际上我们没有很严格的辈分和师徒之分,村里都是喊叔伯、兄弟。”莫玉林见面就说。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辈分模糊,并不影响莫家拳的传承。在伙岗村一间名为“五桂堂”的清嘉庆老武馆里面,莫玉林饶有兴致地追忆儿时练拳的场景。

“我八岁就在这练拳,这中间有个大沙包挂着,按旧制有200多斤。沙包一直摇,你要把它打停或者抱住,如果抱不住你就被它弹出去了。”莫玉林眉飞色舞,说到高兴处,在现场就打了起来。从撕手、抓竹手到穿心脚,他手脚并用、腾挪闪转,伴随着双脚借力时的震地声和口里的一声声断喝,声音在斑驳的老武馆里久久回荡,似乎让人感觉到岌岌可危的土墙上有灰尘震落。

莫玉林生于1965年,出身武术世家。按照拳谱记载,他的先祖莫达士在广州拜至善禅师为师,最后自成一家,开创莫家拳。伙岗村村民也带动起来,鼎盛时几乎家家练拳,从这里走出多位拳师开馆收徒。

到莫玉林父辈,因种种原因,练拳之风虽然还在,练的人却少了很多。有一天,年近七旬的伯爷莫锦绣看见莫玉林在那玩,便用当地话喊:“砍头仔,过来。”莫玉林问:“什么事,鹰公?”为什么叫他鹰公?因为他有一米九以上,双手伸展开来像极了一只老鹰,村里人遂喊他鹰公。从那天起,莫玉林就跟着伯爷练习莫家拳。

莫家拳讲究基本功,要练扎实了才可练习套路,否则身形飘忽不稳,打不出威力。年岁渐长,莫玉林的莫家拳打得有模有样了,但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1988年6月,莫玉林进了当地一个竞技模型公司打工,那年他23岁。

从那以后,他就安心在公司干活,回到家偶尔也练练拳,或零散地教一教后生打拳,又或者会一会江湖上的朋友。江湖平静,甚是清闲。就这样一直做到公司注塑部经理,深受老板器重。

至今,老同事谢坤洪谈到他时还印象深刻。“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有经验有威望,可以指挥厂里很多人,当时算是高层了。大家都很尊重他,也知道他会打莫家拳,但不清楚有多厉害。”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莫玉林的解释是,他在这个公司毕竟干了这么多年,技术能力也过硬,所以从老板到普通员工几百号人都很信任他。很多材料的购买都要他签字才行,一些技术问题也由他来处理。到后来还算轻松,一个月能拿9000元,一周工作五天,他对此感到非常知足。

只是,偶尔路过“五桂堂”,他会驻足怀念昔日全村练拳的盛况。想起莫家拳的辉煌与没落,这个出身武术世家的拳师心头五味杂陈。

2016年底,因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公司开始关门结业。得到消息,东莞塑胶行业朋友请莫玉林去帮忙,也有博罗的朋友请他一起干,收入并不比他所在的公司低。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莫玉林非常决绝地做出一个选择,离开公司,离开这个行业,专心推广莫家拳,那年他51岁。消息传出,朋友们很不看好,有人说:“你搞莫家拳,那会饿死你。”也有人半是不看好,半是好意,“看你做不做得下去,如果做不下去就回来找我吧。”莫玉林婉拒好意:“真没饭吃了再找你。”

于是,他离开了这个工作了28年6个月的公司。

“撞地头破血流也要做到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莫玉林要搞莫家拳的推广,首先遭到了妻儿的反对。

“分开过好啦,你搬回老房子住,我和儿子住这里。”妻子很不理解他的举动,一度要和他闹离婚。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觉得一没前途,二断了收入,一家人生计怎么办呢?

在儿子那里,他也没得到支持。有一次,莫玉林带着一帮孩子到市里参加武术比赛,还拿了奖。儿子在电话里却这样说:“老爸,你玩了几年也玩够了,要考虑以后你和老妈的吃饭问题了。”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莫玉林不解,自己的事业竟被认为是在玩。他生硬地丢下一句话给儿子:“老妈你养,我自己管自己。”当时,他坐在车里眼泪都流出来了,不明白为什么做一件事外面的人不支持,家里人也反对。

最开始那段时间,莫玉林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他认为,这是一件必须做的事。这既源于武术世家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也有感于莫家拳没落的现状。因为其他拳都传承得像模像样,莫家拳虽然在各地也有一些人练,在它的发源地伙岗村却是逐渐落寞,传承子弟青黄不接。甚至,外地一些人在莫家拳的渊源、练法等方面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

“网上很多都是乱说的!”比如说莫家拳创始人莫达士在福建少林学艺,随后创立莫家拳。再比如,有人说莫家拳是在海丰一带学的。“这些地方我都去实地考察过,结合各家拳谱的记录和实地的观摩,可以判断这些都是乱讲的。甚至还有说莫家拳是六度阴阳掌变来的,怎么可能呢?”

莫玉林的师弟莫树全提起这些,也是眉头一皱,把头歪向另一边,极为不屑地说:“莫家拳和六度阴阳掌根本没有关系!”

意识到这些,莫玉林暗自发誓,必须对莫家拳正本清源,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祖上是武术世家,如果我这一代断了,以后恐怕就真得断了。我有责任把它传承好,我不做谁做?”

这并不是一句大话。在伙岗村的莫家拳馆正中,清晰地列出了莫家拳的传承谱系,其中也包括莫玉林、莫树全师兄弟,以及他们的祖上若干辈。拳馆两列十八般兵器一字排开,仿佛在呼唤它们的主人用一身的拳脚功夫,来演绎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有个功夫过硬的人牵头,其他的拳师也入伙帮衬着,渐渐地,村里的后生们跟着练了起来。伙岗村旧仓库改造的武馆日渐热闹,每到假期,甚至一些外地人也慕名前来。对于这些练拳的人,莫玉林说,他分文不收,只要来学他都教。

但从武馆运作到交流活动,要花钱的地方多,而来自表演等方面的收入极其有限。虽然莫玉林早有心理准备,真正干起来还是倒贴了不少钱。他对这一点倒是看得开。“以前最苦的时候都熬过来了,现在这点苦算什么?我认定了要做的事,就算撞地头破血流也要做到底。”

莫家拳进入校园

或许是因为莫玉林这种倔强和专注,一些拳师和热心子弟纷纷加入传承莫家拳的行列,关注莫家拳的人越来越多。从惠州市、仲恺区到沥林镇,都给了相应的支持。得益于此,这些年莫家拳在伙岗村重燃星火,在外界声名鹊起。

2021年5月,莫家拳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6月,沥林镇埔心小学成为莫家拳进入的第一个公立学校。随后,莫家拳进入更多校园。莫玉林认为,成为国家级非遗对于莫家拳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之前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申报非遗,乃至向校园和全社会推广。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前几年,莫玉林和其他莫家拳师傅一起,配合省里做南拳段位的标准整理,确定了莫家拳的段位标准,以方便它的推广。到2022年11月,沥林镇已有4所学校100多名学生课后练习莫家拳。莫玉林盘算着,接下来要推广到更多的校园。

“呼……哈……”每周五下午,在沥林埔心小学操场都会出现几十个少年练拳的身影。他们着装统一,出桥、撕手、抓竹手、右冲拳、左冲拳、右冲拳、穿心脚。一路打下来,阳刚十足,口号声响彻操场。

其间,看到学生稍不认真,莫玉林会严词训诫。相比之下,师弟莫树全更“温柔”一些,在旁边细心解说,纠正一些不规范的动作。在其他几个学校,同样有莫家拳的拳师教拳。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对于练拳带来的好处,学生们深有体会。四年级的邓啟富说,练拳之后明显感觉全身更有力量,没怎么生病。作为女生,五年级的李雯洁觉得练拳不仅让她体质更好了,还可以防身,非常实用,带来很多快乐。

校长陈文浩也看中了这些好处。他说,现在的学生体质普遍没有以前好,有时夏天在操场上排队,站不了几分钟就有人晕倒,看着很着急。所以,他非常欢迎莫家拳进校园,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传承当地优秀文化。

当然,要推广莫家拳仍然面临一些困难。惠州市非遗中心办公室主任袁学欢深有体会,她说,民国时期惠州的武术门派就有十多个,现在有的已不见踪迹,年轻人练跆拳道或者进健身房的居多,“因为容易上手”。

的确,有些传统武术光基本功就要练很多年,而且招式过狠,推广起来很难,莫家拳就是这种情况。因此,省里编莫家拳段位时就作了必要的保留和简化,方便大众练习。

好消息也有一些,比如慕课的制作,就让包括莫家拳在内的多种传统武术有了更大的推广平台。袁学欢透露,莫家拳的慕课正在制作中,估计明年可以完成。届时,全国的武术爱好者在网上都可以学习莫家拳。

早先,莫玉林对于莫家拳的改编还有些不悦,认为这失掉了原汁原味的拳法。相比之下,他的两个年轻弟子看得很开。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莫立庭认为,首先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莫家拳,把它的火种保留下去。这些人里面如果有少数具备条件的,可深入练习原汁原味的莫家拳套路,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传承的目的。

莫泳邦觉得,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充分利用网络来传播莫家拳,自然有助于它的传承。实际上,1996年出生的莫泳邦,也是武术世家出身,曾祖父曾在香港开馆教拳。谈起莫家拳昔日的荣光和当下的处境,他觉得没有理由不把它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埔心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练拳的间隙,莫玉林远远指着一个男生说:“那个小孩,以前很调皮,现在认真多了。是个练拳的好苗子,打得多标准,你看……”此时,他一改严厉的表情,眯起眼,脸上划过一丝少有的微笑。

记者手记

既是里子,也是面子

多年以前,笔者就采访过莫玉林。

那时,他在讲莫家拳传承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透露他还在厂里做工,这顿时让人一惊。

在很多人脑子里,江湖侠客的行迹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他们是李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快意,是《一个人的武林》里封于修“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痴迷,是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是随时掏出一把银锭子接济朋友的慷慨与潇洒。谁想过,现实中的侠客也是人,也要操心柴米油盐?

像莫玉林这样的拳师,并没有小说家随时变出一堆银两给他,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要靠他的双手去解决。那些日子,他要为莫家拳正本清源,要教人练拳。用他的话说,外出表演也就是换几包烟钱。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一直撑到了如今的场面。

电影《一代宗师》说:一门里,有面子有里子。面子某天请人吃支烟,里子可能就要去除掉一个人。里子流了血要收着,不能漏到面子上。

莫玉林可没有这许多名堂,身为莫家拳传人、惠州市莫家拳协会会长,他是面子。然而,莫家拳落寞多年,谱系渊源和练法都常常被人以讹传讹,传承人更是青黄不接。因此,他又是里子。

既要当里子,又要当面子,这活甚是不好干。唯其不好干,方显其价值所在。他说:“我认准了的事,就是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做到底。”一个门派,倘若有如此较真之人,庶几可以无忧矣。

【记者】刘光明宝

【摄影】王昌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