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湛江新闻 > 正文

为了未脱贫的677名群众,廉江脱贫攻坚这样干!


“现在我在工厂里上班,中午和晚上可以接孩子一起回家吃饭,不仅有工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庭。”来自河唇镇油马岭村的陈妹是黄竹垌村制衣扶贫车间的一名工人,经过帮扶,她不仅逐步掌握了制衣技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同时还可以兼顾家庭。

陈妹的脱贫经历正是廉江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截至2019年底,该市57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市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8327.45元,共有贫困人口16412户39157人达到脱贫标准,以98.3%的脱贫率,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但在亮眼的成绩背后,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至今仍有235户677人未脱贫,被列入省重点挂牌督战名单。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了精准帮扶677名未脱贫群众,廉江目前已开展挂牌督战,四套班子领导责任到人,压实攻坚责任,通过帮扶单位和贫困户自身努力,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龙湖村书记钟有红(右二)为贫困户讲解红宝石番石榴种植技术。王维 摄

龙湖村书记钟有红(右二)为贫困户讲解红宝石番石榴种植技术。王维 摄

克服“等靠要”思想 让贫困户肯干

要扶贫,“扶思想”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未脱贫群众中,部分人不愿工作,“等靠要”思想严重,这部分群众脱贫难度最大。

“开展扶贫工作,我感觉最难的就是改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要消除他们的‘等靠要’思想,让他们明白脱贫致富靠的是劳动。”河唇镇龙湖村委会驻村干部陈凯鸿有感而发。为此,扶贫驻村干部住进龙湖小学,在贫困户身边扎营,一有时间就入户走访,与贫困户沟通交流,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让他们自愿劳动、主动劳动。

2018年,龙湖村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共82人,其中在外长期务工的达43人,占全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3%。

为了带动贫困户“动起来”,除了思想动员,扶贫队还给贫困户送去扶贫物资,引导群众通过劳动脱贫。今年4月,车板镇为该镇未脱贫、脱贫不稳定的4户贫困户送去“扶贫牛”,还协调兽医站向受助贫困户讲解养殖技术,解决贫困户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出栏售卖时提供渠道,解决后顾之忧。

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期间,廉江市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帮扶对象有10010名,当中只有800多人表示“我想干活”。经过扶贫干部动员,有意愿在政府帮助的同时,靠自身努力脱贫的帮扶对象逐年增多,到2019年底,有10037人通过就业扶贫参加工作。如今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时候,廉江将想方设法激活未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把他们“扶”起来,确保脱贫路上“一个不少”。

家门口设岗就业 让贫困户能干

家庭人口多,但劳动力少或者缺乏劳动技能;夫妻双方都有劳动能力,却因为要照顾家庭无法工作,这是廉江贫困户最为常见的致贫原因。设法释放这些家庭的劳动力,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脱贫。

良垌镇琴山村委会礼诗堂村的黄英芳是2019年新增纳入的贫困户,家中有5口人,丈夫早年去世,儿子也于2018年死于肺癌,媳妇毛秀梅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但她因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无法外出务工。在帮扶单位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帮助下,2019年开始,毛秀梅担任礼诗堂村保洁员,负责村文化楼、足球场、篮球场及图书室周边的保洁工作,每月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2019年全家合计收入21200元,预计在今年6月能稳定脱贫。

在未脱贫而有劳动力的群众当中,廉江市正根据每户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一户一策”的实施方案,能离开家庭的,帮助联系到外地务工;离不开家庭的,在家门口的公益岗位上就业。

去年年底,廉江市增加了1241个公益性岗位,同时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农业技术培训或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贫困户解决就业和技能难题。此外,鼓励分散在各村的“扶贫微车间”,优先聘请贫困户就业。

“昨晚收到复工通知,今天一大早我就赶过来了!”2月23日,新民镇黄竹垌村扶贫制衣车间正式复工,41岁的肖阿姨戴着口罩边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边笑着说。

2019年,佛山市禅城区人大办驻村扶贫工作组投资60多万元建起了黄竹垌村扶贫制衣车间,目前,车间约有20名工人,其中14名为贫困户。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够学到制衣技能,平均每个月还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除了扶贫车间,还有部分贫困户会被安排到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务工,不仅有稳定的收入,他们还可以接触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成为“职业农民”。

今年,廉江将进一步推进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等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并全面落实就业前免费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补贴政策,让贫困群众有劳动技能、有稳定工作。

竹垌村制衣扶贫车间吸引周边不少贫困户就业。廖伟英 摄

竹垌村制衣扶贫车间吸引周边不少贫困户就业。廖伟英 摄

扶贫产业项目进村 让贫困户长干

“水蜜无核番石榴无核少籽,爽口不伤牙,富含铁钾钙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是河唇镇龙湖村番石榴种植基地的产品介绍。基地坐落于龙湖村九州江畔鸭岭山下,是由龙湖村种养专业合作社牵头的一项扶贫产业项目,占地约130亩,每年亩产番石榴达2000斤。在基地里工作的7名贫困户,同时也是“社员”,每年享受分红。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廉江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重要抓手。投入扶贫资金1.2亿多元,建设占地面积216亩的廉江扶贫产业园,以租赁形式运作,租金收入返还给贫困户;同时推进镇级特色扶贫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全市17个乡镇已实施“一镇一业”扶贫项目,建立了产业扶贫基地。

今年复工复产后,在石角镇横石扶贫产业基地,村民们已开始忙着播种油菜花种子。据了解,横石扶贫产业基地总面积近300亩,已建成100多亩油菜花休闲观光基地和100多亩百香果休闲观光基地,每年利润可达30多万元,是村级集体经济和村中贫困群众最稳定的收入来源。扶贫产业项目下乡进村,不仅为贫困群众带来了收入和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0年开年,石角镇即与投资商签订了总投资2200多万元的5个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协议,规划打造5个旅游产业扶贫基地,发展“一点红”番薯、紫心番薯、油菜花及水果等种植,同时建设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基地600多亩,还有大型旅游观光基地。5个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利润可达120多万元,可为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

除了建设特色扶贫产业园,廉江还投入2亿多元投资湛江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湛江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受益分红贫困户达到7050户27609人。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扶贫项目,全市共建立村级扶贫光伏发电站123个,投资金额达8000多万元。

接下来,廉江将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和经营户带动,吸纳有劳力的贫困户务工就业,加快扶贫项目产生收益分红。

政策兜底 让贫困户无后顾之忧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廉江市目前的“头等大事”,目前,市里已开展挂牌督战,四套班子领导责任到人,包镇到村,实时统筹,和市、镇、村、帮扶单位等“四合一”整体联动,确保未脱贫户如期达到退出标准。争取在6月底前,在未脱贫群众身上实现“八有”指标中的安全住房、安全用水等7项指标达标,12月前实现人人有稳定收入,实现“稳定收入”的指标。

在基层组织上,廉江市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在政策上,廉江坚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确保其长期发挥效应。目前,廉江资助了2018—2019学年在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共8439人,符合“两项补贴”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保障,引导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1%,医疗保障参保率达到100%。防止返贫,要加强政策兜底保障,确保不漏一户、不掉一人。

目前廉江扶贫产业多数都是小微型项目,多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结构单一,带动能力不强。对此,要想方设法拓宽扶贫产品终端消费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和物联网,推动扶贫产品走向全国。

此外,廉江还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对接起来,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垃圾清运,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同时主动加强与佛山市禅城区帮扶单位的沟通,探索更有效的帮扶模式。继续推动廉江和融水两地的帮扶协作,加强在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协作交流,促进两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数读

●2019年,廉江市增加1241个公益性岗位,为未脱贫户就业“兜底”。

●廉江市把2.37亿元扶贫专项资金投资到交投集团、把1.2亿元投到廉江市扶贫产业园,产生资产性收益,反馈给贫困户。

●截至去年底,廉江市57条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

●全市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8327.45元,实现脱贫16412户39157人。

●2019年底,廉江有9909人通过就业扶贫参加工作。

特写

90后妹子回乡当厂长:

带领扶贫车间姐妹学艺致富

初春阳光暖暖地洒在廉江市新民镇黄竹垌村的土地上,绿油油的水稻田,充满生机。沿着入村整洁干净的水泥路往前走,制衣扶贫车间就坐落在道路的一旁。

走进车间,十几台排列整齐的缝纫机前,工人们正在加工产品,车间内一片忙碌的景象。该扶贫车间厂长黎金妹不停地在各个缝纫机前走动着,并不时地俯下身子进行指导。

扶贫车间吸引90后妹子回乡

黄竹垌村扶贫制衣车间成立于2019年12月,主要从事童装加工。现有工人32名,其中有14名贫困妇女在此就业。

回乡前,90后的黎金妹一直以来在珠三角地区从事服装行业,因此她对服装加工生产流程烂熟于心。2019年,得知村里正在兴办扶贫制衣车间,黎金妹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谈起回村时的初衷,黎金妹说:“希望能将服装引到廉江来,将制衣带回家乡,促进家乡的发展。”黎金妹始终相信,既然在珠三角能做好服装,在村里也能做得好。

然而,正式上班的第一天,黎金妹懵了。“开始招工的时候,应聘的工人都说会做衣服,可是真正开始操作机器的时候,才发现她们都是生手,有的只是略懂皮毛。”黎金妹愁得只好手把手教工人如何操作机器,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后,这些工人很快就“上手”了。

赶单加工成了车间工作的日常,由于订单量逐渐增多,从今年2月23日复工至今,黎金妹更是没休过一天假。“苦是苦了点,但是看着姐妹们掌握了一门技术,能挣钱养家,有些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脱了贫,觉得自己的努力很值得。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姐妹共同走向致富之路!”黎金妹信心十足地说。

家门口制衣还能照顾家庭

停好摩托车,陈妹马不停蹄地开始拨弄缝纫机。此前,她刚去接小孩耽误了点时间,于是想赶工多做几件衣服。

贫困户陈妹今年41岁,丈夫腿脚有残疾,家里还有3个小孩念书,生活的压力让陈妹睡不着。“车间一个月保底工资有1000元,我每天多做点,按件计算,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小孩又能免费上学,现在日子过得好多了。”

陈妹一边加工服装,一边说,家门口上班十分方便,既能照顾孩子上学,也能轻松地挣到工资。“真的感谢政府,除了制衣车间的工作之外,还提供了保洁员的岗位。两份工作大大提高了我的经济收入,同时能够照顾家里。”说起这些,陈妹的眼眶有些湿润。

“真没想到,我这将近60岁的老婆子还能进车间拿工资。”黎金华开心地说。每个月按时发放保底1000元工资,多劳还多得,让黎金华家的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

“以前,我在家里只负责照顾小孩上学,做好一日三餐。孩子上学后,自己就闲下来。”该车间工人陈梅说,“现在我来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就业一个,脱贫一个,带动一群。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村民都有事可做,让留守的老人和小孩有了家的温暖。”对于扶贫车间的效果,黄竹垌村党支部书记肖汉全一语“点睛”。

“把一直闲置的黄竹垌小学分校打造成扶贫制衣车间,方便村民上班,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既能增收又能顾家,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梦想。”肖汉全颇为自豪地说。扶贫制衣车间自去年12月试加工运行以来,已制作加工合格成衣2.2万多件,发放工人工资10.13万元后,留存在村合作社毛利润收入4.8万多元。

有了佛山市禅城区人大办、佛山市禅城区供电局、广东南粤银行共同帮扶建立起的长效机制,村民都很有信心。该村还计划在此车间的基础上加多一层,再添置30台缝纫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肖汉全告诉笔者,扶贫车间的创建,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增收难、顾家难的难题,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撰文/刘稳 吴文静 廖伟英 邓月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