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李若山:拯救现金流,家里的“余粮”怎么管?|隐形冠军·复旦讲堂


编者按

疫情当前,中小企业的第一要务是“活下去”,而维系企业生命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现金流。从西贝到老乡鸡,从服务业到制造业,疫情之下,许许多多的企业发现现金流难以为继。

但是,企业管理者们真的了解“家底”吗?当现金流枯竭时,除了裁员、延长付款,还有更好的现金流管理方法吗?为解答这些疑惑,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云课堂,邀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EMBA教师李若山,为企业管理者们提供“余粮”急救指南。


■专家简介

李若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教授,复旦大学EMBA授课教师,上海市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点击关注 南方+广东制造业隐形冠军(南海)研究院)

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影响了绝大部分企业的正常经营。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很多企业管理者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搞不清楚风险来源,低估疫情影响;另一种是过度反应,影响了自身对企业经营的判断。

这两种情况,在非常时期的企业现金流管理上,也有体现。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不清楚现金流到底从何而来,从而采取了大规模裁员或延迟付款等过激手段。

因此,这篇文章要和大家重点分享,特殊时期,怎么管好家里的“余粮”?

正确认识企业现金流的六个阶段

作为企业家,要管好家里的“余粮”,首先要了解,现金流都来自于哪些地方?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现金流的来源有什么变化?我认为,企业管理者要先掌握好现金流管理的三个方面、六个阶段,才能做好疫情之下的现金流管理。

三个方面分别是投资性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和筹资性现金流。而这三种现金流在企业的六个阶段中,意义不一样。

第一个阶段,是“送粮”。企业初创时期,现金流来自于股东“相送”,也就是投资性现金流。没有股东的现金支持,哪怕创意再好,这个企业也永远无法存活。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马云还是雷军,这些商界经营的奇才人物,在起步阶段也遭遇了巨大困难。如果马云当初没有碰到孙正义,没有软银的资金支持,阿里巴巴不一定能有今天。

第二个阶段,是“种粮”。企业有了股东“送”的资金后,不能坐吃山空,开始进入正常经营的阶段,用原始资金开始“种粮”,取得经营性现金流。这个阶段是很容易出现企业财务危机的,很多企业就是在这个阶段只管向外扩展,一味“种粮”,不管“收粮”,导致现金流难以为继。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下,这批企业很快就会倒下。一般来讲,那些不太注重经营中现金流管理的企业,钱烧完的时候也将迎来倒闭。

第三个阶段,是“借粮”。企业开始进入扩张期,这一阶段,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风调雨顺”的时期里,企业希望多“种地”,那么这个时候仅仅依靠股东资金就不够了,还需要向银行“借粮”。我们称这种借贷为筹资性现金流。

第四个阶段,是“换粮”。企业开始进入更大规模的扩张。这时候,企业的经营状态很好,家里的“粮食”也就是资金很多了,可以通过“换粮”也就是交换股权,通过集团化、多元化不断扩张,以期未来有更多的投资性现金流。

第五个阶段,是“还粮”。是生产周期进入萎缩期,产品到了周期的尾部,企业要给股东回报,我称这是“还粮”。

那么这五个阶段,都是企业正常的发展阶段。

而这篇文章,重点想和大家谈一下——

第六个阶段“匀粮”,也就是在疫情这样的非正常阶段下,我们应该怎么解决现金流问题。

疫情下的企业现金流管理四大原则

在疫情之下,企业现金流管理有四个原则性的工作非常重要。

第一,盘点库存账面“余粮”。很多企业管理者是搞不清楚自己账面有多少钱的,更糟的是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很清楚家底”。2月份,上市公司天津港就爆出消息,发现账面上有1.54亿的现金被财务贪污,这说明企业管理者此前根本不了解企业财务情况。我之前与很多企业也有过沟通与合作,一些规模在中等以上的企业,可能甚至连自己的银行账户数量都数不清。我曾经接触过一家上市公司,设立了2400个银行账户,公司管理者根本无法掌握自身的财务情况。

疫情之下,企业管理者不清楚“余粮”情况是很危险的,甚至连压力测试都做不了,更无法了解自己能支撑多久。前段时间,西贝表示能支撑三个月、K歌之王表示可以支撑一个月,另一家魅KTV更有意思,测试后表示能支撑2.176个月。先不管这个精度如何,但这些企业管理者之所以能够测算出抗压时间,说明他们了解财务家底。因此,企业尽快盘点银行账户、盘点能够动用的资金,是扛过疫情的关键一步。

第二,理顺企业手里的可变现“余粮”。怎么理解?就是我们除了盘点现金外,还要看看哪些东西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变现的,比如应收账款、票据等。这里要提醒各位企业家,“应收账款”不一定仍然是“应收”状态。最近我就发现一家企业,账上挂着“应收账款”,但实际上这笔款项早已收回,但财务收回来后挪作他用了。这是企业管理者没有定期进行应收账款核对工作导致的。

现在中国市场上有一万多亿的票据,其中有一些也许早已被贴现。所以,企业要赶紧核对“余粮”,应收账款是否仍然是应收状态,票据是否已被贴现等,按合同、付款能力、合作关系等排序,制订收款及贴现的程序与方法。

第三,罗列可提前预售的“余粮”。那么,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竞争力产品的企业而言,也可以罗列下自己可提前销售的产品有哪些,先兑一些现金流,保证企业存活。西贝就很聪明,作为一个有竞争力的餐饮企业,它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比如美团、饿了吗等了解它的困难后,就通过帮助它预售餐饮券等方式,回流了部分现金。

第四,预算每天必须开支的“余粮”。计算出必须现在开支或延后开支的款项。其中,必须开支包括员工工资、办公费用、水电煤(工、费、料)等,了解自己的极限时间。同时,企业要在有限“余粮”条件下,尽量以最低开支维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且在不违反合同与信用条件下挖掘潜力、压缩成本开支的能力。

维持生存的其他措施

那么,有些企业可能发现,即使根据以上四个原则做足了计算,现有余粮也难以维持到疫情结束,那又该怎么办?我建议企业可以考虑下面两个措施。

一是“借粮”,获取筹资性资金。“借粮”对象可以包括银行等债权人、股东,以及供应商。

但是这里,我要和各位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强调,危机时期“借粮”,考验的是企业过往信用,尤其是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信用。那些平时在现金流管理上随意、任性的企业,不遵守合同时效付款的企业,在危机中是很难获取及时帮助的。

因此,我不赞成一些企业在疫情下直接延迟给供应商付款。疫情危机下,是最考验企业信用的时候,而供应链信用是企业最优质的资产之一,不要轻易破坏。

第二,是“换粮”,换取筹资性现金流。这时候,我们看看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有什么是可以变现的,比如企业的固定资产、土地、投资的股票等。过去,它们是“种粮”的手段,而特殊时期下,也可以将它们变现用以渡过难关。

这里也同样要提醒下企业管理者,应当理顺企业资产。很多企业在投资其他公司后,就把这些资产“晾在一边”。特殊时期,理顺盘点后,可以将部分“闲置”资产用于变现,哪怕是打折出售也应当考虑。

不要过度恐慌,不要盲目采取休克性疗法

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对企业在疫情下直接裁员、拖欠供应商货款的原因。因为很多企业都还没摸清家底,就认为自己“撑不下去”了。

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要么在正常时期,不防患于未然,不清楚潜在风险点;要么就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过度恐慌,盲目采取大规模裁员或拖欠供应商货款等休克性疗法。一些在疫情中采取了极端措施的企业,认为这是在疫情后重头再来的方法。但殊不知,休克性疗法会带来人才的流失,与商业信用的坍塌。

如今的市场,已不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市场了。过去,创业者的商机来自于短缺市场经济,很多行业供不应求,在那种情况下,企业创业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大。

但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一家企业想在没有人才依靠、缺乏商业信用的条件下“东山再起”,已不太可能。员工和供应链信用是企业最优质的的资产,不要轻易破坏。

【统筹】袁纪琦

【联合出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