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调研三水乡村振兴,南海学什么?重细节微改造传承文化


“要把三水乡村振兴好的经验做法搬回去,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开好局,闯出一条路来。”5月27日下午,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带队,南海党政干部一行到访三水,深入走访几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调研学习乡村振兴经验。在走访过程中,闫昊波号召南海党政干部要学习三水好的经验,注重历史传承,从细节着手推动乡村微改造,把乡村振兴工作做深做扎实。

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表示,三水和南海文化同源,历史渊缘深厚,近年来南海在推动“三块地”改造,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取得一系列成效。三水也要学习南海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魄力,加强与南海在南三产业合作园区等领域的合作。

保护历史遗址,传承传统文化

南海考察团一行首先来到了三水区白坭镇的粮食博物馆。这里原是国营三水县白坭镇粮食加工厂,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粮管所”的设置而成为白坭镇粮食供应的重要保障,后来随着“粮管所”的撤销而退出历史舞台。

为了把农村农业历史传统保留下来,更好地展现粮食的经典故事、粮食的发现和发展,粮食的收割、仓储、加工,以及千百年形成的粮食文化,三水启动了对“粮管所”的改造,在最大限度保留原貌的情况下,建成粮食博物馆,今年1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粮食博物馆地处白坭文创古镇核心区域,馆区占地面积505.4平方米,建筑面积936.6平方米,共收藏了农具、货币、粮票大全、邮票、蜡像、历史文物(锦旗、奖状、奖牌)、珍贵宣传照片(图片)、仿真农作物等藏品376件/套。

博物馆既有自然类博物馆的特性,又有文教和科技产业类博物馆的特性,将粮食文化、农耕文化、科普教育、乡村旅游(体验/互动)作充分结合,推动传统工业遗址的自身转型升级。

“之前我来过一趟,感觉非常好,历史的东西值得好好挖掘。”在粮食博物馆,闫昊波边走边看,为三水乡村振兴特色工作点赞。他表示,三水作为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唯一的县级试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出成效,形成示范。接下来南海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好,挖掘农业、农村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考察团一行到白坭粮食博物馆调研。

考察团一行到白坭粮食博物馆调研。

乡村振兴要舍得拆,拆出生态线

从粮食博物馆出来,沿着工业大道往西走,跨过一片水体,视野变得豁然开朗。水体岸边原是一片滩涂地,如今种满了各种花卉和绿被,呈现出一派水清岸绿、生气盎然的乡村自然风光。

跨过水体后往右走数百米,就来到了沙围村。

沙围村位于西江边上,拥有户籍人口380多人,是白坭文创古镇核心区和连片乡村振兴功能集聚区的重要节点,在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镇过程中,沙围村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美丽蝶变的“沙围突围之路”。

走进沙围村,最引人注目的是路边随处可见的展示沙围村“渔家文化”的标语、喷画和雕塑;围绕沙围村史馆,沙围村重点打造了文化村巷,介绍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此外,通过全面完善乡村道路、机耕路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并依托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沙围村成为了三水新的旅游热点,去年国庆和今年五一吸引游客超25万人次,带动村民分红从2000多元迅速增长至一万多元。

“乡村振兴要舍得拆,只有拆才能拆出新天地,拆出生态线,才能让环境好起来。”在听取了三水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后,闫吴波表示。

沙围村边上的滩涂地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

沙围村边上的滩涂地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

“要学习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

穿过沙围村,考察团一行就来到了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沙围片区(康喜莱现代农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是三水区白坭镇实施产业振兴,推动科技兴农,推行农业公园、创意农业、农业深加工等新模式的重要载体。

沙围片区规划用地面积约670亩,计其中140亩作为康喜莱农业专业合作社新的基地建设区域,打造集“高值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研发”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园,承载生产、加工、研发、示范、服务、旅游等多种功能,带动周边片区农业发展。

该片区重点复制推广康喜莱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成功模式,以此为核心带动周边约4000多亩农业发展。目前,该农业园已建成140亩康喜莱现代农业大棚项目,并通过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挂牌成立华南农业大学特色产业基地、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等机构,实现农业产值翻倍,带动白坭农业现代化发展。

“这里种植的金线莲市场售价达到3500元/斤,我们一亩的产值就达到百万元。”沙围片区负责人介绍,金线莲目前尚没有人工培育的种子,基地正在攻关种子培育技术,推动金线莲种植的本土化。

“我们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学回去。”闫昊波说。

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沙围片区种植的金线莲。

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沙围片区种植的金线莲。

从细节着手推动乡村微改造

考察团最后一站来到了三水区西南街道的昆都山·思贤滘片区。

昆都山·思贤滘片区位于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之处。西、北、绥三江从滇、黔、桂、赣、湘、粤六省区的崇山峻岭集聚而下,奔流千里,在此形成“三江汇流”自然奇观,沉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思贤滘水道长约1.5千米,既是西、北江汇流点,又是分流点。

在“三片联动、百村共建”乡村振兴规划布局中,该片区立足南部岭南水乡片区定位,以“西江十里画廊”为轴、江根村为主体,通过实施“美丽家园”“美丽廊道”“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等五大工程,全面提升片区生态环境、人文内涵,成为三水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重要名片、佛山西江十里画廊的点睛之笔。

其中,位于思贤滘边上的江根村是一条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历史上留下了陈白沙、何维柏等文化名人足迹。为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三水区积极挖掘千年江根、思贤文脉、凤栖昆都等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昆都山·思贤滘片区,重现江根贤、勤、廉人文故事,初步形成“一山耸翠,两村共美,三江汇流,四处花海,五显思贤,陆氏江根,七村成链,八百良田”建设成效。

江根村通过微改造推动文化振兴。

江根村通过微改造推动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要从细节着眼,比如对于错综复杂的线路,只需要整理归类好,有条件的再套个管,不需要全部埋到地下,做到干净整洁就够了。”走在江根村的巷子里,看到村里整洁的环境,闫昊波予以点赞,表示接下来南海乡村振兴也要加强对的细节处理,通过微改造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锋

【通讯员】罗慧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