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佛山海口:被城轨改变的村庄


中午12点许,张福星的石磨肠粉店只有零星几个客人,经过了一个早上的忙碌,这时候他才有空闲下来收拾店面。老家在河源,来佛山工作了三十多年后,去年他和妻子来到佛山市禅城区海口村开了这家店,每天早上4点开门,一直营业到下午,每天可以卖出一两百份肠粉。

张福星的肠粉店就在海口大道边上,这条长约一公里的村道被佛山的交通大动脉季华路截成两段,贯穿了海口村的南北两端。走在路上,两边密密麻麻的民房一字排开,混杂着餐饮、理发、五金等各式业态,这些都与珠三角常见的城中村别无二致。

事实上,在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海口村的存在感一直很弱,就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虽然更靠近石湾这座千年陶都,却属于张槎街道管辖,集体经济以租金收入为主。

就是这样一条不显山露水的村庄,其命运却因为轨道交通的建设迎来重要转折。正在建设中的广佛环线与地铁2号线交汇于此,加上规划中的地铁4号线,让海口成为佛山中心城区唯一享受地铁和城轨枢纽交通配套的村居,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这里悄然发生。

建设中的广佛环线张槎站就在海口村边上。孙景锋 摄

早餐店开了一家又一家

在何德佳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块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这是他一周的日程安排,被编排得满满当当,其中很多都与海口村正在推进的两个项目有关。

这两个项目一个位于季华路南侧,禅西大道以东,地块的东侧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广佛环线张槎站;另一个项目位于古新路以东,季华路以北,直线距离张槎站约300米,这两个项目被何德佳寄予厚望。“原来村里缺乏产业,村集体经济依靠物业出租,收入并不稳定,希望枢纽站的建设能够改变现状。”

作为村书记,何德佳的计划是,借助张槎站带动起的人流,推动季华路沿线商业地块的开发,通过物业自持的形式提升租金收入水平,让村民能够分享轨道交通建议带来的红利。

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直接利好仍需时间去体现,但其带动的城市化发展,早已悄悄改变了海口村的发展轨迹。

海口村总面积约1600亩,户籍人口3900多人,外来人口却多达16000多人,尤其是近几年,受周边产业载体、主题园区的辐射,海口村外来人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过去海口大道两旁一线商铺有很多陶瓷、五金店,近一两年业态发生了变化,早餐店开了一家又一家。”何德佳说,早餐店是观察人流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单是村委会附近的早餐店就有10家,一家早餐店一天可以卖出数百份早餐,10家店一天就是数千份,来吃早餐的大部分是居住在海口村的外来人口。

海口大道新开了多家餐饮店。孙景锋 摄

张福星的肠粉店就是这些新开早餐店的其中一家,在其周围,各类餐饮店林林总总,让他倍感竞争压力。虽然不清楚城市发展对村里带来了哪些具体变化,但一些变化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他的工作,他发现前来买早餐的客户里,年轻面孔多了。这些年轻人很多是周边智慧新城、火炬园、创意产业园的白领,他们成为了村民出租屋的重要客源。

陈国新是海口村海五队队长,对于村里外来人口结构的变化,他有着直观感受,“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周边的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白领,有一些企业专门在村里租下了一整栋民房作为员工宿舍,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不少海口村民发现,近几年穿梭于村里的各种接送巴士越来越多,这些巴士大多是一些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接送服务,当中不乏马哥孛罗酒店等来自祖庙、石湾中心城区的企业。

外来人员结构的变化给村外来人口的管理带来了很大改善。陈国新说,这些新租客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不会乱丢垃圾,一些村里的规章制度只要贴出来,大家都自觉遵守。加上很多企业会有专人对整租宿舍进行管理,大大减轻了村里的管理压力。

与人口结构一同变化的还有村里租金收入的水涨船高。目前海口村出租屋租金约为400元一间房,虽然与中心城区仍有差距,但却较四、五年前翻了一倍,这大大刺激了村民建房的积极性,“一些手里有多间出租屋的村民,每月租金收入也有两、三万元。”何德佳说。

村里的三次“交通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张福星的老婆跟随他第一次来到佛山,首份工作就是在位于和平路的陶都酒店上班。从陶都酒店向西走没多远,就来到了海口大道,虽然距离很近,但当时的海口村并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那时候季华路还没建好,海口村周边还是一片农田,没什么吸引人的。”

她不知道的是,这条并不显眼的村落,已经拥有800年历史。从地图上看,海口村地处佛山主城区西南角,紧邻东平河。“海”是广东人对较宽阔河流的称呼,与此相对的是较狭窄的涌。海口村内贯穿着几条河涌,是这些河涌进入东平河的入口,“海口”的名字因此而来。

海口的历史可追溯到宋靖康年间,发源于河南开封、新郑一带的何氏一族最早辗转来到这里并定居下来。随后,庞氏、陈氏等陆续来到这里,经过数百年繁衍,形成了如今村里的三大姓。

在传统农耕社会,陆路交通不方便,河流是主要交通渠道,海口村依河而建,充分享受到水网交织带来的便利,加上受石湾陶文化感染,历史上海口形成半农半陶的产业结构,因生产大盆缸瓦而闻名,并把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去。

上世纪60年代,海口陶瓷厂成为独立自主的生产单位,在随后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到90年代,海口陶瓷厂上缴的利润就达到1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693元,这成为海口产业发展的一个小高峰。

然而,由于偏居一隅,在随后的城市化发展浪潮中,海口村获得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其发展后劲逐渐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步伐。

让何德佳印象深刻的是,直到本世纪初,村民的分红仍然每股只有一两百元,连续多年止步不前,“交通不方便是重要原因,以前从中心城区来村里,需要先绕到南风古灶,从东平河边上的忠信路进入海口大道。”

转折发生在2002年,随着城市化向西推进,作为佛山中心城区交通主动脉的季华路不断向西延伸并穿过海口村,从此打通了该村连接中心城区的通道。也是在这一年,何德佳回到村里,在村委会任职,并从2007年开始担任村书记一职,至今已有12年。

在他看来,海口村的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升级息息相关,回顾过去十几年,他认为海口村经历了三次重要交通变革。第一次是季华路的打通以及随后的快速化改造,这直接拉近了海口村与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从海口村出发,只要几分钟就可以直达城市最中心。这让海口村民第一次有了属于中心城区的感觉。

第二次是2014年禅西大道二期的建成通车,在海口村与季华路交汇。从海口出发,经由禅西大道可以便捷到达顺德、南海等周边区,海口村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交通区位的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土地价值的不断提升。

随着城市化发展,海口村推进的海湾城项目成为禅西最早的高端住宅区之一 。孙景锋 摄

就在季华路快速化改造和禅西大道的建设期间,海口村几乎同时启动了两个旧改项目,一个是位于西边,紧邻智慧新城的海湾城一期项目,通过整合7个生产队与经联社142亩土地,对原来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建成禅城西部最早的高端住宅区。另一个是位于东边毗邻石湾公园的联诚智博E区。通过项目改造,海口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城市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城市化“后进生”的逆袭

近日,一则关于南海区桂城街道夏北社区聚龙北村、聚龙南村旧村居改造的消息在海口村民之间广泛传播,作为近年来佛山城市化最受瞩目的片区之一,桂城几条村居持续推进旧村改造的探索,让海口村民对未来充满瑕想。

位于广佛交界的桂城夏北社区是受益于轨道交通建设的典型代表。2010年,连接广州与佛山的广佛地铁1号线通车,经过近9年运营,广佛线成为了连接两座城市的重要通道。受益于来自广州的资源辐射,位于广佛交界的夏北社区周边逐渐建起了一批高端楼盘,土地价值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必然带来土地资源紧张,向土地利用率较低的旧村居要发展空间,成为众多一线城市突破土地瓶颈的重要一招。在广州,旧村居改造催生了猎德等一批“土豪村”。

而对于佛山来说,虽然此前鲜少旧村居改造的案例,但经过多年城市化发展,土地开发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临界点,旧村改造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桂城在短短半年时间就有多条村居启动改造,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而轨道交通的建设,无疑将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从海口大道牌坊可以看到周边的高端住宅。孙景锋 摄

“随着地铁2号线和广佛环线建设的推进,海口村的交通配套将进入3.0时代。”何德佳说。他的底气来自于轨道交通建设对于海口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广佛环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三环八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建设中的首通段连接了佛山西站与广州南站两大交通枢纽,实现了广佛两地高铁站资源的快速接驳。全线设有5座车站,依次为张槎站、东平新城站、北滘站、陈村站和广州南站并设北滘停车场一座。

位于海口村的张槎站是禅城区的唯一站点,从这里出发,10分钟可以到达广州南站和佛山西站,换乘高铁、城际线路,可3个半小时到达南宁、5小时可达贵阳、8个半小时可达昆明。从张槎站往南,广佛环线20分钟可达广州南站,并通过广州南站,融入粤港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未来,随着广佛环线的全线开通,广佛四大交通枢纽广州南站、白云机场、广州北站、佛山西站,将可在约半小时畅快通行,从而将广佛境内的地铁、城际、高铁、航空等各大交通枢纽“一线牵”,实现广佛两市交通立体化的深度融合。

这意味着,位于禅城中心城区西南边的海口村,将从原来城市化发展的“后进生”,一跃成为佛山中心城区乃至大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入口。

相对于广佛环线打通了对外连接通道,地铁2号线的建设及规划中的地铁4号线,则是海口村全面融入城市化发展的通道,通过地铁2号线实现与中心城区人流的无缝对接。

“届时从村里出发,只要走数百米就可以到达地铁站,通过地铁可以轻松到达中心城区的各个角度,也可以带动更多资源进来,让村的发展越来越好。”陈锦河所在的海口村六队是距离张槎站最近的村小组,他对于轨道交通的期待,正是全体海口村民的共同期盼。

【记者】孙景锋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