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太仓连续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善之区禅城如何借鉴?


2019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在进行调查推选活动。该活动连续举办了12年,累计推选出60余座“幸福城市”,其中,江苏省苏州太仓市连续7次入选,4次位列县级榜单首位,“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太仓最耀眼的标签。

远在1200公里之外,作为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的中心城区,2017年起佛山市委就赋予禅城打造成为小而精、秀而美、功能强大的首善之区的使命,围绕这一定位,过去几年禅城深入推进城市和产业双转型,着力营造宜商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做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

无论是禅城的首善之区,还是太仓的“幸福城市”,其核心都是围绕人的需求,推动城产人文融合发展。那么,连续蝉联“最幸福城市”县级榜单榜首的太仓有哪些经验值得禅城借鉴?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太仓,了解这座江南小城的幸福密码。

“绿”为底色

打造“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城市

 “太仓人到外地打工的很少,因为你去到哪里都会发现不如太仓好。”司机顾晓波边开车边说,脸上堆满了自豪,这份自豪在记者碰到的每位太仓人身上都能轻易捕捉到。

时值深秋,太仓天气微凉,两旁的绿化带向外延伸数十米,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没有北方城市的萧瑟,多了一份南方城市的生机。

汽车快速行驶在一条双向六车道的笔直马路上,中间没有隔离带,但并不影响路上过往车辆有序通行。马路边上一条约两米宽的自行车道被两边的绿化带隔开,与机动车道并行不悖,这成为了太仓所有主干道的标配。完善的慢行系统让电动车成为太仓市民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大大缓解了交通拥堵难题,“在太仓,即使是上下班高峰也很少出现堵车。”顾晓波说。置身这座江南小城,闲适与慢节奏的生活让人乐而忘返。

苏州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这里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历史上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的美誉。而近年来,太仓更为人所熟知的是连续7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4次位列县级榜单首位,其中,2016—2018年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幸福金太仓”成为闪亮的城市标签。

完善的慢行系统让电动车成为太仓市民最便捷的出行方式。孙景锋 摄

规划布局是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观察窗口,在太仓的“幸福经”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让人印象深刻。

早在2011年,太仓市就提出了“一市双城三片区”的总体规划布局,保留40万亩农田作为生态屏障。“太仓是苏州保留农田最多的县,早在十年前我们就邀请中外城市规划专家为太仓的城市发展出谋划策,确定了‘现代田园城’的城市定位,历经几届政府一直坚持到现在。”太仓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着这一定位,太仓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载体和基础设施,“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城市特色逐步显现。

太仓把绿色作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除了保留大量农田,近年来太仓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局部的绿道提档升级,到构建环城生态廊道系统;从改造小游园到兴建城市综合公园,逐步形成了“一心两湖三环四园”生态园林体系。

具体来说,太仓的生态建设注重发挥“精、巧、雅、静”的城市风格,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与形态面貌,在四个重要空间节点,太仓建设了西庐园、菽园、独溇小海湿地公园、现代农业园四个大型公园,打造集绿色休憩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于一体的城市“绿肺”。

目前,太仓的人均公共绿地达12.47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17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达到40.29%,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在今年的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中位列第3位。

今年,太仓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及长江大保护为契机,计划新增造林面积4600亩,重点实施完成中心公园、滨河公园东延等项目,进一步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施“长江绿廊”工程,推进见缝插绿,提升森林质量,完善沿长江防护林体系;实施七浦塘堆土区生态片林、石头塘绿色廊道工程、荡茜河绿色廊道工程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市级河道两侧生态环境。

和太仓相似,近年来禅城区在打造高品质生态城区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在今年的绿色发展百强区榜单位列13位。围绕“一条城市中轴、两大滨水核心、四大功能节点、多条门户走廊”的城市格局,禅城区通过实施系列重点工程,城乡面貌得到有效整治提升。

借鉴太仓的绿色发展经验,接下来禅城需要继续守好生态底线,以规划为统筹,结合城市发展定位,持续深化环境提升工作,让绿色成为城市最亮丽的底色。

科教兴产

引领太仓成为进入上海的门户城市之一

“幸福城市”离不开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作为最靠近上海的县级市,驱车从上海虹桥机场到太仓市中心只要半小时车程,沿途风光旖旎,让太仓成为上海的“后花园”。事实上,正是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带动,太仓经济发展起步很早,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落户,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2018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70亿元,按2018年末常住人口71.92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18.5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经济底色。

和禅城类似,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发展趋于放缓,太仓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太仓出台了“1+X”政策体系,形成促进创新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计划,紧扣产业发展潮流,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太仓锁定“1115”产业发展目标,即高端装备制造1000亿元、新材料1000亿元、物贸+总部经济1000亿元、生物医药500亿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产业发展目标的战略支撑。为了吸引创新资源和人才,近年来太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西北工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两所高校相继落户,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围绕着两所大学形成的知识高地,太仓正以高起点谋划建设科教创新区。根据规划,4.9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将紧紧围绕太仓产业发展方向,以高端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重点,致力建成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承载区、区域联动创新体制机制的试验田。

除了修炼“内功”,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成为禅城与太仓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共同选择。近年来禅城区把握广佛同城发展机遇,通过推进魁奇路东延线、地铁2号线、广佛环线等重点交通路网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禅城的区位条件相似,太仓背靠上海,经过几十年发展,与上海的联系日益密切。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自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助推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太仓承接上海的技术与产业转移,推动了本土乡镇企业崛起;1993年,太仓撤县建市,进入依托上海辐射带动、内外资并重发展阶段。从“十一五”提出“接轨上海”,到“十三五”上升为“融入上海”,从承接溢出效应到谋求同城效应,太仓与上海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成为了大势所趋。

交通路网是融合发展最直观体现。目前,太仓拥有在建铁路2条,即将开工开建1条,力争开工铁路1条,规划研究铁路3条,其中,在建的沪通铁路、苏南沿江铁路直达上海浦东、虹桥机场,有望与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延伸线形成“5+1”轨道交通网络,引领太仓成为环沪大都市圈进入上海的门户城市之一。

“未来从太仓南站坐火车到上海将非常便捷,太仓与上海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太仓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上海的“后花园”,便捷交通让越来越多上海人到太仓置业,推动了太仓文旅产业进入大开发阶段,吸引了复星、恒大等旗舰型项目落户,与本土古港老镇的人文底蕴、江海特色饕餮美食、现代田园城自然风光等文旅资源禀赋相结合,开启了太仓对于“新田园、新生活、新江南”的全新探索。

一系列探索为太仓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在上月公布的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太仓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7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2名。

多元文化汇聚

以基层善治筑牢“幸福基石”

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竞争,经济的繁荣发展为禅城和太仓吸引人才提供了基础,但要留住人才,建设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幸福之城,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

禅城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历史著名的“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与禅城相似,太仓同样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古人文荟萃,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娄东文化。这里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娄东画派的发祥地、也是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降生地,走出了“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以及顾懋祥、陆佑楣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

近年来太仓把“文化牌”作为城市的重要名片,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对外,太仓把握本土集聚了大批德国企业的机遇,积极推进文化对外交流。其中,连续14年举办的太仓啤酒节成为太仓市民了解德国文化、加强对德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中外嘉宾共同品味纯正的德国啤酒、品尝具有德式风味的美食,欣赏德国传统艺术表演。

此外,太仓还每年举行中德足球赛、乒乓球赛、马拉松比赛等大型活动,借助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太仓,“文化交流虽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文化肯定是投资环境很重要一部分,如果一个地方不能让人感到舒服,是很难留住人的。”太仓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王雪春说。

 太仓每年举办国际马拉松赛、足球赛、乒乓球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太仓市委宣传部供图

对内,太仓全面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年均送戏下乡300场次、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650场次,累计开展“家在太仓·文化惠民”大行动3000场次,惠及群众200多万人次。

在太仓,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文化馆每年开展文化活动180多场次,图书馆实现藏书100万册,随借随还的图书馆分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左手咖啡右手书”项目遍布城乡,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20多期,美术馆每年举办专业展览20多项,年均接待群众超过170万人次。

凭借着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一系列成果,2013年以来,太仓市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省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获“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全国文化养老示范基地”称号。

优美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让太仓成为“中国长寿之乡”,市民人均预期寿命达83.56岁,做好养老工作也成为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一项重要工作。

早在2007年,太仓就探索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2013年开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太仓日间照料中心覆盖至90%村(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全省领先。

基层治理是社会走向善治的基石,近年来禅城区通过“一门式”改革、基层党建及共享社区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基层治理同样是太仓“幸福城市”的重要基础。

为了推动基层善治,太仓积极探索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政社互动”创新实践,政府理清了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完善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此外,太仓还在全国最早提出公共法律服务概念,最早出台了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工作规划。太仓的“政社互动”“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全国予以推广。“政社互动”荣获了中国法治政府奖,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链接

借助国际化平台讲述本土故事

太仓城市形象宣传的“国际范”

11月5日—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当来自全球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数千家企业代表乘坐飞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一条长400米的艺术长廊让他们眼前一亮,长廊以“油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把江南古典风与德国风情融合在一起,集中展现了有着“德企之乡”美誉的太仓的前世今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也为城市形象宣传提升了重要机遇。为此,太仓市政府通过策划《观仓海——中国德企之乡太仓》“油画+摄影”虚实双形式展,让太仓元素成为进博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据统计,虹桥机场艺术长廊,平时每月的人流量约为100万人次,进博会期间人流量增加10%到20%,因此展期期间人流量在110万—120万;高铁到机场的通道内,平时每日的人流量在7万左右,每月约210万,进博会期间人流量增加了10%到20%,因此展览预计在230万—250万旅客面前展示太仓。

这并非太仓首次借助国际性平台展示城市形象。去年5月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场精彩的快闪同样吸引了过往旅客的目光。伴着江南小曲《苏州好风光》,10名身着绿衣的舞者,手持滚灯,翩翩起舞。这场快闪表演,是“醉美乡愁·魅力中国”主题文化展演活动的一部分,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舞动的传统文化”太仓非遗特展走进上海浦东机场,通过互动、表演等形式,向旅客推介太仓文化和太仓非遗。

借助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推广本土特色文化,已经成为太仓向全世界推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式,这充分体现了这座江南小城的文化自信。

除了引进来,太仓还积极走出去进行自我推介,自2008年以来,先后到德国斯图加特、慕尼黑、杜塞尔多夫、柏林等地举办“太仓日”活动,面向当地企业推介太仓营商环境,并把太仓娄东画派、江南丝竹等传统文化带到德国,让更多人了解太仓,喜欢太仓。

【记者】孙景锋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