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视频 | 扎根山区30年,他在贵州高原种出高产稻


山海协作

贵州“袁隆平”:冷凉山区种出丰产稻

贵州惠水县摆金镇摆榜乡,海拔1400米以上。

撑着伞,拄着拐杖,70多岁的黔南州农科院退休农艺师徐先捍快步走到摆榜乡的种植基地的田埂边。心心念念的“滇禾优615”水稻,长势正好。“9月中下旬可以收割了,今年会是丰收年。”徐先捍兴奋不已。

曾经,在这片冷凉山区,秋风冷害及稻瘟病不时来袭,农民颗粒无收。

让农民丰产丰收、摆脱贫困,这是徐先捍的梦想。20多年来,他以田为家,一头扎进山区,守着这片大山里的试验田,探寻丰产的良种、良法。

“金优404”耐寒水稻、“滇杂31”、“滇禾优615”,这是徐先捍的“宝贝”。从万千稻种中淘出的抗寒、抗瘟良种,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少边穷寒瘟旱”特困山区结出了沉甸甸的稻谷。

当地的乡亲们给徐先捍起了一个名字:贵州的“袁隆平”。

今天,我们从徐先捍的三个表情,走进这位贵州“袁隆平”的水稻人生。

第一个表情:难

冷凉山区的高原“诅咒”

说起摆榜乡之难,徐先捍握紧手中的拐杖,在地上顿了一顿。

在贵州海拔1000多米的冷凉山区,水稻是百姓主要的粮食来源。然而,因地势较高、气候冷凉、阴雨大雾天气多,秋风冷害及稻瘟病一直是水稻生产的“诅咒”。

有一次,徐先捍到海拔1400米的贵定县四寨村调研,发现田野里的稻穗竟然全是空壳,颗粒无收的水稻田一块连着一块。

“妇女抱着孩子瘫坐在稻田边哭泣,老人们跪着长叹:‘老天爷啊,你为什么要这样偏待我们?’”一幕幕历然在目,徐先捍眼眶泛泪。

在贵州偏僻冷凉山区种出丰产的水稻,这个想法在他的心里落下了根。

2000年,“金优404”耐寒水稻进入了徐先捍的视野。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决定把推广试验的重任交给徐先捍。

自此,徐先捍一头扎进了这个海拔1400米的高寒山区。从都匀市到摆榜乡,山高路远,徐先捍要在山路上盘旋4个多小时。这一段路,每年他要走80次以上。

推广之难,出乎意料。“你们这个种子看不出比老种子好在哪里。”乡亲们不相信。

徐先捍逐家逐户送种子,讲解科学种植方法,从三五户到一百户、两百户……

石板村是徐先捍到摆榜后第一个进行种植实验的地方。2002年,一场历史罕见秋风突然来袭,37个县市的水稻生产受到重创,部分地区减产95%。而石板村158亩“金优404”却“意外”丰收,平均亩产达到456.5公斤。

难题迎刃而解了。“金优404的成功,让我看到了冷凉山区推广优质水稻的希望。”徐先捍倍感振奋,“秋风和稻瘟病,从此不再成为高原水稻的诅咒。”

第二个表情:倔

“健步如飞”的拄拐老头

徐先捍有点倔。

70多岁的人了,腿脚不便,还在山区的稻田里健步如飞。家里人担心:别再去摆榜乡了,留在家里享福不是很好吗?

徐先捍不听,一有空就往山里跑。他让工作人员把椅子搬到田埂边,坐在田边观察水稻,一坐就是一天。

“倔老头”有个小心愿:寻找更优的高原水稻品种。

2006年,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良种“滇杂31”试验成功!

自费跑到云南,徐先捍带回了“滇杂31”的种子。这一次,他仍然把试验田选在摆榜乡,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试种了70亩。

没想到,亩产量再创新高,达到620公斤!

把“滇杂31”推广出去,徐先捍遇到了难题——高原地区的稻田和村寨过于分散,推广困难重重。

为了让乡亲们用上良种,徐先捍来回奔走。2016年,“滇杂31”迎来了转机。在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下,由广州市科技局出资,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正式在惠水县启动《在“冷烂锈阴瘟”低产田中创水稻优质高产示范》项目,同步建立了10多个示范基地。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刘峰博士是广州的项目对接人。针对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栽培习惯、常见病害、土壤质地等,广州市专家与徐先捍团队共同研发出“浅肥密嫩”栽培技术。“大部分农户种植方式比较随意,良种的产出效果大打折扣。”刘峰告诉记者。

村寨的交通不便,徐先捍就走到农户的田里,进行现场教学栽培技术。

趁着赶集天,徐先捍就和团队摆摊设点,发放良种。海拔1000米以上的贵州冷凉山区,田间地头处处留下了徐先捍的脚印。

第三个表情:笑

沉甸甸的丰收喜悦

“这个品种更好吃,今年丰收已是定局!贵定县、惠水县、三都县都有试验示范田。”暴雨过后,站在摆榜乡“滇禾优615”试验田边,徐先捍手上捧起沉甸甸的麦穗,笑得像个孩子。

“来自惠水县摆榜乡甲坝村的李家忠、瓮安县猴场镇松坪场村的张原民、黔西南州黔西县金碧镇辉煌社区的胡泽钧……”徐先捍很快就能想起这些名字。2019年,他们实验种植的“滇杂31”平均亩产稻谷541.9公斤,比上年净增稻谷204.4公斤,增产60%以上。

让徐先捍感到振奋的是,广州科技局合作项目还辐射带动贵州省类似地区面上推广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96万元。

“今年,我第一次看到摆榜乡有村民送米下山去卖!奇迹真的发生了。”话毕,他哈哈大笑起来。

好消息不只一个。广州农科院的合作项目结题后,广州市南沙区又紧接着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继续推动高原水稻项目。这一次,除了在摆榜种植5000亩“滇杂31”水稻项目以外,还将推动更优质优产的“滇禾优615”进行大田生产示范实验。

引种“滇禾优615”,徐先捍前面的工作还有很多。继续奔走于山间田里,旁人看着辛苦,年过七旬的徐先捍却说:“我感觉到的是其乐无穷,我的价值在这片高原之上。”

【文字】谭超 郑佳欣 郎慧 郑慧梓

【统筹】郑佳欣 高静宁

【视频】金镝 罗彦军

【剪辑】罗斌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