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广交会:联通内外市场,激发澎湃动能


在特殊时期,全球共赴一场早已约定的“珠江之约”。  

14日下午,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暨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在广州正式开幕。今天,数万厂商与采购商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方式,“云”集广州琶洲。

本届广交会是疫情下全球规模最大的实体展会。在这个全球饱受冲击的特殊之年,在“开放”作为一种发展取向、价值取向经受相当程度考验、挑战甚至威胁的特殊时刻,广交会再次重启线下展会,回应的是全球市场对合作共赢的热烈期盼,传递的正是一个坚定信念: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要向全球敞开市场,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航程提供航标,让世界看到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的中国担当。

11

与此同时,传递给世界的开放信念,也是传递给中国的。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只有置身世界,中国才能做更好的自己。中国的市场和潜力,都要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中得到检验、得到提升。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守开放,这是一种眼界和胸怀,是一种站位和格局,更是历史的昭示,亦是前行的遵循。  

10月7日,我国首列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已从湖南株洲到达南沙港二期码头。  

伴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其拉载的86个集装箱、1935吨物资“转乘”远洋货轮,将于10月下旬抵达非洲肯尼亚的蒙巴萨港。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港口成为一个连接全球的特殊节点,更成为一种象征——港口面对的大海犹如全球化浪潮,有风浪,有暗礁:  

当经济全球化遭遇严重不确定和犹疑的时候,中国会继续开放吗?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回答,两个“循环”背后,有顺势而为之变,也有坚如磐石的不变。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这不是一般的口号,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历史的大势。  

中国透过广交会回应了疑虑,并告诉世界,“历史正确的一边”在哪里。  

广交会,是一个展示“为什么要开放”的绝好平台。  

65年前,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面临着“经济封锁”“货物禁运”,第一届广交会应运而生。从第一届广交会出口额超全国一半,到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走出国门到“入世”当年采购商数量突破10万,成为中国外贸“晴雨表”……事实证明,只有更加开放,并从开放中寻找机会,让技术、思想、资源、创意在这里交汇,中国这个富有朝气和潜力的市场,才能做得更强。  

广州,是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窗口”。  

从明清“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到1984年设立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前沿窗口,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到设立南沙自贸片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广州是一座靠开放成就的城市,同时,亦是在不断扩大开放中彰显功能、地位和作用的城市。  

显然,开放意识、开放视野、开放胸怀仍是经济发展的个中关键之关键。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唯有开放,才能畅通和壮大。让资源“流”起来,才会有更为顺畅的“双循环”,也才有更为可观的“大循环”。

透过广交会重申开放决心,既代表中国立场,也是广州选择。  

在全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局中,一座中心城市需要扮演不同寻常的带动引领角色,并更为主动地寻求开放合作,愈是有挑战,这种自觉和信念就应愈加强烈。  

 

全球“聚光灯”下的广交会,是广州城市形象的一次崭新“亮相”。  

虽然广州素有丰富的办会办展经验,但办好本届广交会,是一项不容有失的特殊任务,也是广州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展示。  

本届广交会是疫情下全球规模最大的实体展会,全世界都没有经验可参考。5天展期里,近8000家企业参展,其中进口展有欧洲、美国、加拿大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92家企业线下参展,包括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广州的韧性,超出很多人想象。数据显示,去年复展后广州重点场馆共举办展览575场,居全国首位,展会举办面积居全国第二位。作为超大城市和重要口岸,广州在一次次风险应对中巩固体系、提升能力,确保每一场经贸活动都圆满成功,也守护每一位参与者的健康,这背后彰显的是城市的能力、定力与实力。  

对广州而言,举办广交会,从来不只是“办活动”。  

本届广交会囊括展览、交易、论坛等多重功能,各方面均以顶级展会为对标方向。特别是,首次举办国家级的珠江国际贸易论坛,这是今年国家的大型外交活动,其潜在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是可想而知的。  

“灯”开了,广州主动站到世界客商面前,展现一个面向全球的开放门户,诠释拥抱世界的开放态度,为城市吸引更多目光,赢得更多机遇。  

也就是说,广州能否借广交会之机,带动提升整座城市格局、能级和发展动力的需求,直接关乎广州作为华南门户枢纽的成色与地位。  

广州的开放基因和综合实力,以及产业门类完备、人才储备、应用场景丰富等,均是全球选择在这里投资兴业的充分理由。同时,广州正以更为深入的改革开放举措,构筑一个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今年初举办的2021第七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广州一口气签下183个项目,投资总额超8600亿元。参会的企业代表说过一句话,“选择广州就是选择机遇和未来”。  

这句话,是对广州的认可,其实更是对广州的一种期许——  

广州需要打开更大的通道,成为各路资源心向往之、甚至绕不开的“枢纽型节点”,让更多资源在此流通、配置、转化,从而带动整座城市的发展,这是一座“中心城市”得以提升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这几天,白云边检站民警杜欣几乎是“白+黑”连轴转。临近广交会,国际货机数量急剧增加,针对载运进口展品,特别是大宗商品、鲜活产品等参展物资的跨境运输航班,杜欣和同事们24小时为相应航班机组提供通关服务。  

“琶洲的车好多,缓行,但不堵!”接送参展商进场的白云(广交)公司的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向车友传去实时交通播报。  

这种热闹与繁忙,是广州乐见的。人们到一个国家,一定是经由某个城市的机场、港口进入,这座城市也就是这个国家与世界连接绕不开的节点,扮演着枢纽门户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当下,并不妨碍广州这座“枢纽大城”同全球的深度连接。这是枢纽门户的一个维度。  

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一,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由全球第六、第七位提升到第四、第五位,广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  

在国际客运航线停飞、公路受阻、水运停滞等情况下,广州(广物)中欧班列打通复工复产物流环节,帮助2000多家外贸企业货物出口,维护了供应链安全稳定。  

本届广交会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服务全球的同时,广州更在服务、辐射、带动全国。用平台去连接,用连接强“枢纽”,这是枢纽门户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旧时的广交会上‘沙煲罂罉’(粤语的锅碗瓢盆)什么都有,现在不同了,时代在变,展会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了。”广州市工商联澳门区常委、澳门湛记家私总裁崔家荣是最早参与广交会的港澳客商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跟随父亲来内地参与广交会,四十多年从未缺席。  

今年,浙江省组织了4944家企业参加线上展,共有展位11949个,线下参展企业1537家,共有展位4848个。“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是我最期盼的日子。”嘉兴美特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成是28年“老广交”了,公司七成客户从广交会上来。  

广交会就是这样一个“场”,自己做生意,并促成更多人的生意。恰恰是这些“在广州”谈成的生意,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枢纽价值。  

也正是这样的广州,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其格局也就有了应有之“大”。

【南方日报记者】陈思勤 朱伟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