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非凡十年•广东答卷|广州:改革作楫创新为帆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广州“彩虹”上线了。

9月28日,广州地铁八号线彩虹桥站开始正式开通初期运营。车站以“南越彩虹,不让姑苏”为设计主题,将南汉时期广州的城西城墙元素引入到墙面设计中,线路途经白云区、荔湾区、海珠区,将驷马涌、荔枝湾、流花湖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现代朝气的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串联起来。

从过去北起越秀山中山纪念碑、南至海珠广场的“历史轴”,到如今以珠江新城为中心的“现代轴”,再到承载未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广州科技创新轴,三条轴线通过协同互动、接续赋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迈上新台阶,城市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全面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超大城市的文明图景。

“穗”月峥嵘,十年春秋,踔厉奋进。这十年,广州牢记嘱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做出了初步回答,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中担起广州责任、展现广州作为。

在新的征程上,广州将以深化改革作楫、创新实干为帆,有力有序有效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更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奋力书写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新答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以一城之发展为全国全省增光添彩。

奋斗岁月

改革开放 激发无限潜能

“3、2、1!”9月1日,伴随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红鸟”破屏而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

这座自带创新基因、打破传统院系架构的“年轻”高校,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南沙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重大项目。

伶仃洋畔,千帆竞发。《南沙方案》印发3个月,开发开放的热潮扑面而来,这片发展的热土正通过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牵手世界。

湾区潮涌,岭南风劲。广州与深圳这对大湾区超级城市“双子星”,跑出联动“加速度”,迸发出“双城联动、比翼双飞”的开放新能量。

从去年底开始,广州和深圳两地市民可以用一个APP跨城刷码搭乘地铁。“一码在手”便可畅行广深地铁,背后折射出的是两座超大城市在不断融合发展中携手并进。

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让两地居民实现“说走就走”的便捷出行;重大科研平台串珠成链,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注入强劲动力;各层级交流走向机制化、常态化,广深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联动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座城是千年商都、科教重镇,一座城是经济特区、科创高地。广州与深圳的强强联合,为来自全球的各类人才和企业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和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更高水平的开放,创造更高价值的机遇。不久前落幕的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暨首届全球独角兽CEO大会上,集中签约重大项目355个,协议总投资额达8800亿元。“投资广州,就等于投资了未来!”中国黄金集团董事长卢进信心满满。

阿斯利康、现代汽车、路易达孚……纷至沓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争当广州“城市合伙人”,一个个重磅项目的全新亮相,凝聚起城市发展的澎湃活力。截至目前,广州已集聚335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17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超4.7万家。

羊城盛夏,骄阳似火。投资达16亿元的联合利华华南生产和营销基地项目在广州从化动工,这是联合利华集团近年来在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项目推进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广州的‘温度’和‘速度’。”联合利华中国区总裁瞿巍说,“广州的营商环境优势,也将加持并加速我们在此的发展。”

作为广州改革的“头号工程”,2018年起,广州接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并出台了《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1.0版本至5.0版本的改革迭代升级中,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出新出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展现蓬勃生机。

截至今年8月底,广州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09万户,1—8月新登记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

“新兴”之火 点燃澎湃动能

9月20日,全球最大的科学分析仪器制造商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宣布将在广州开发区投资设立赛默飞粤港澳大湾区基地,预计2023年建成并投产。

这并不是赛默飞第一次与广州“牵手”。2017年9月,赛默飞中国首个精准医疗科学中心落户广州国际生物岛。

从知识城到生物岛,再一路向南至南沙科学城,一条以创新为动力的城市“新轴线”正在广州崛起蝶变。

今年2月17日出台的《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构建一条科技创新轴。这条轴线宛如丝带,从北到南、由点到面、连线成片,串联起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南沙庆盛片区、明珠科学园、南沙科学城……这些平台强强联合,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积蓄澎湃动力。

2021年,广州“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616.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8年的30%提升至2021年的30.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8.9%。

今年,广州市印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前瞻性布局“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到2025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突破1.2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5%。

在大湾区时代,城市之间的连接不仅是城与城、板块与板块的连接,更是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之间的连接。

8月2日,《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以下简称《规划》)公示,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划》透露多项交通策略,中心城区加密、大湾区城市联动、打造南沙独立轨道网络是三大关键着力点。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看来,未来,二十二号线把南沙科学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和深圳光明区科学城“串珠成链”,十八号线与南中珠城际贯通运营,打通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等平台,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同频共振,有利于实现“黄金内湾”人才流通和产业协同,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云山珠水 吉祥花城焕生机

恩宁路永庆坊,广州最具“老西关”风情的街区,在“修旧如旧、外旧内新”的修缮保护中重焕新的光彩。

历史街区留下记忆乡愁,文化瑰宝绽放光彩。永庆坊不止是热闹的“打卡点”,更承载着传承广州非遗文化的使命。广彩、广绣、珐琅……11家非遗大师工作室的入驻,将传统文化以全新样貌注入居民生活中。

传统街区与非遗文化的共生共荣,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绣出人民生活幸福底色。

最近,白云区永平街永泰村磨溪社区的网格员徐秀珍每天在出租屋上门巡查前,都要先打开“永平智慧社区”比对房东登记录入信息的变化。“比对信息之后再上门核查,效率一下子提高不少。”徐秀珍说。

破解城中村“人多、屋多、治安复杂”的管理难题,广州探索新路径。在白云区永平街,以磨溪社区为试点打造的“智慧社区”,让出租屋管理工作从“大海捞针”式的被动低效,转变为底数精准掌握、人员精准服务、社区精准治理。

可知可感的“城市温度”,带来广州市民节节攀升的幸福指数。

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城央建起“物种之家”的海珠湿地、汇聚岭南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千年精华的白云山……到2025年,广州力争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展望2035年,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加快建成,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

斗转星移,潮起潮落,广州向前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

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北京路人头攒动。中秋假期三天,北京路步行街客流总量达173.7万人次,同比增长5%。

夜间经济的繁荣,是广州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生动实践。

十年跨越成就非凡广州,“千年商都”风采依然夺目。

赓续奋斗

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

未来五年,广州的目标任务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再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不断彰显,省会城市作用充分发挥,国际大都市建设扎实推进,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就。

未来五年,广州将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一要着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要着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引领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携手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四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攻坚,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五要着力推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夯实面向未来的数字底座,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和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六要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科学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七要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打造全国法治城市标杆。八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工程,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九要着力建设更高品质的美丽广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十要着力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围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州、幸福广州。

一线案例

南沙“科技方舟”

从湾区之心启航

9月24日,在国务院公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100天之际,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项目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理念,建设一艘联通中国与世界的“科技方舟”,将在2025年年底完工。

灵山岛尖,是珠江出海口进入中心城区的视野中心,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选址于此,北临蕉门水道,与慧谷西文化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横沥水道,与横沥国际金融岛、明珠科学园遥相呼应,多条水道在此汇流。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的建设将推动这里成为全球前沿科技风向标、南沙国际形象示范点。

据了解,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建筑群由会议中心、科技馆、科创中心及科学家公寓四大功能组成,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会议中心及科技馆约4万平方米,科创中心及科学家公寓约7万平方米。

《南沙方案》中,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被列为五大任务之首。在大湾区科学论坛平台的带动下,全球顶级的科学家更频繁地汇聚于南沙,高水平基础研究的思维碰撞不断擦出火花。

“我期望大湾区的学者们为大湾区、为中国、为世界打好科学的基础。大湾区今后要成为国家发展基础科学和科技的重要基地。”7月30日,在广州南沙和香港中文大学同时举办的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如此勉励青年科学家。

作为南沙科创平台的重要支撑,今年9月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南沙科技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一环将被刷新。把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机遇,南沙正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并以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从无到有,南沙正构建起全新的科技创新格局。今年5月,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车规级、具备规模化产业聚集及全产业链配套能力的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芯粤能有限公司在南沙实现主体封顶;7月27日,中科宇航参与研发的中国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首飞成功……创新创造正在南沙时时上演。

随着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地建设,“湾区创新灯塔”正在湾区之心悄然点亮。

数读

●广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超过1.3万亿元,攀升到2021年达28231.97亿元,经济总量占广东省近1/4。GDP年均增长7.7%,增速高于全国、全省

●2021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3016.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58%提高至59.3%,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1年,全市R&D经费支出881.72亿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94%提升至2021年的3.12%;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56家,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120人,近五年增长约70%;高新技术企业11429家,数量居全国第4位,是2012年的8.3倍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22.56亿元,是2012年的2.3倍;自2014年起,广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1年,全市完成商品进出口总值达10824.94亿元,年均增长4.3%。其中,出口总值6311.26亿元,年均增长6.1%。2021年全市服务进出口额约500亿美元,是2012年的2.7倍,规模居全国第4位

●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012年近5000万人次提升至2019年的7000万人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白云机场仍成为全球复苏最快的机场,旅客吞吐量蝉联全国首位

●广州港集装箱港口绩效指数在全球351个港口排第6位,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从2014年的第26位跃升至2021年的第13位

●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际网线,高铁班次、广州南站客流量均居全国第1位。2021年广州地铁线网总里程突破600公里,运营线路里程居全国第3、世界前5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2017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超1500亿元,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66%提升到2020年的6.13%

●截至2021年,全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项目2项,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省级非遗项目95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共3381处

南方日报记者】陈思勤 黄舒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