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危中寻机、逆势竞进!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一周年


9月8日,东莞举行以“打造最强产业链·赋能制造新时代”为主题的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进一步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下东莞新一轮发展机遇。

去年7月底,省委深改委批复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东莞是全省首个、也是唯一在全域范围开展改革实验的地级市,承担起为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探路的时代重担。

经历40年改革洗涤,东莞改革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一年来,东莞以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破解体制障碍、补足科创短板、推动产业升级、重塑城市空间、加快审批效率、实施“战时”机制,不仅释放了经济活力,实现转危为机,更为全省、全国制造业应对冲击,在逆境中谋求高质量发展探索了经验。

从“繁星满天”到“星月齐辉”

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近日,万江、塘厦、长安等镇街查封60多家污染企业。在万江街道滘联社区,两家无证电镀厂被查封。滘联社区党工委书记李婉乔介绍,清理散乱污企业,腾退出了产业空间,社区得以引进两个投资15亿元的重大项目。

一年来,散乱污企业加速退出东莞,一批倍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东莞产业格局加速重构。

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东莞实施“倍增计划”升级版,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华为、OPPO、vivo等头部企业做强做大;完善“补链强链”招商机制,招引知名品牌企业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项目,先后引进紫光、新能源、欧菲光、顺络电子等关键产业项目。

东莞还规划约84平方公里,建设高规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湾区高端制造业总部基地、银瓶合作创新区机器人产业园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基地内集成“标准地”出让、招商选资机制创新等系列改革。

一年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11312亿元,是东莞诞生的首个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产值3410.4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产值1029.5亿元,均超千亿元规模;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919.2亿元,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产值830.3亿元,接近千亿元规模,为在2022年实现“3—5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创体系的支撑和引领。在东莞产业格局重构的背后,是源头创新体系的深化。

“过去,东莞的科技创新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为主。”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介绍,“如今,我们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大力发展硬科技。”

东莞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契机,补齐源头创新短板,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完整创新链。

去年,松山湖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21位,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累计集聚了10名两院院士,创新科员团队18个,前沿研究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今年1至6月,东莞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690件,同比上年增长5.03%,位居全省第二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评价,东莞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配套齐全,供应链条完整,创新能力强盛,有底气支撑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

从“村村点火”到精耕细作

更新万亩产业用地,拉动固投534亿元

长期以来,东莞制造业的“野蛮”生长,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无地可用、亩均产出效益低、产业空间碎片化。

在广深高速东莞市区出入口,南城石鼓项目亚创智慧新城,即将进行拆迁改造。这里的现状是老旧的工业厂房为主,从事塑胶、制鞋、小五金等低端产业,亟须改造。“相当于可以做西装的面料,却用来做了抹布。”项目负责人说。

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省级节点项目、东莞首批“工改M0”项目之一,亚创智慧新城项目计划投资不低于45亿元,打造以“新基建”为核心,重点引入5G通信、软件服务、半导体芯片、光刻精密、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产业的新一代科创产城综合体,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

在实践中,东莞创新采取了“基础补偿+增值共享”利益共享机制,明确除基础补偿外,经营性用地收入扣除成本后,村集体可以按一定比例共享增值收益,激发村一级参与统筹发展的主动性。

围绕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东莞从全环节降低成本、全链条提高收益、多路径创新模式、多举措破解难题等五个方面,提出34条政策共86条措施,激活基层改革创新活力。

“虽然东莞建成区的比例相对于我省其他地级市来讲已经是比较高了,但是我们将迎难而上,整合新增用地资源,向存量空间低效空间要资源,通过政策创新、规划引领,利益共享、土地整备、空间腾挪等举措,打造连片的产业用地。”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赖健伟说,目前全市在四大平台、六大片区基本上已经确定了土地的选址,前期的控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也正在实施当中。

东莞市委改革办负责人介绍,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离不开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省已支持落地的改革项目共19项,其中国土空间规划、增值收益分配、“三不变”改造机制等方面9项支持政策,为东莞拓展产业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9年至今,东莞收储产业用地9984亩,新增实施城市更新改造18273亩,拉动固定资产投资534亿元。

改革进入深水区,则必将触及东莞的行政体制。东莞是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市直管镇带来了行政的高效,也造成了资源的分散。

东莞的方法是,强化功能区统筹资源的职能。东莞以松山湖、水乡功能区为试点探索强化统筹,推动镇街发展从“背靠背”向“手拉手”转变。

片区统筹作用发挥后,松山湖功能区完成了原东部工业园6200多亩土地征收手续,打破了过去10多年久推不动的困局;水乡功能区与水乡5镇携手,划定8个总面积约2.3万亩的土地整备重点单元,开展大规模土地整备和产业转型。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评价,东莞突破“拓空间”的难点、堵点,淘汰低产出、低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实现产业迭代升级。

从危机四伏到杀出血路

审批时限提速80%,“战时”体制精准助企

7月28日,凤岗镇举行招商引资签约仪式,18个项目总投资209亿元。

投资的快速增长,来源于改革创新释放的活力。

投资项目落地,往往堵在规划审批、控规微调、修改审查等环节。为此,东莞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建立控规微调“容差审批”机制,实现整体审批时限提速80%;针对项目设计方案审查阶段,因反复修改造成的时间耗费,通过试行告知承诺制,除关键性指标外,行政审批部门不再对非关键性技术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直接予以行政审批;东莞还推行全程网上办理,明确办结时限,备案类项目在3个工作日内、力争1个工作日内办结,核准类项目在10个工作日内、力争5个工作日内办结。

今年3月新机制实施以来,东莞累计审批增容工业厂房建筑面积259.2万平方米,增容面积超过2019年全年总和。塘厦镇瑞勤科技项目,从签约到用地摘牌仅用时2个半月,控规微调仅用时8天。

今年1至7月,东莞市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4亿元,同比增长37.3%。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投资进度仍高于去年同期。

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复工复产。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举措,东莞通过“战时”机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体系,统筹调度资源,与企业共克时艰。

在资金方面,统筹设立50亿元援企专项资金,并以市场化方式,撬动超过1000亿元社会资本跟进投入。上半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大关;在人才方面,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招聘48名博士,引进培养402名领军人才、超过5000名硕士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创新人才,累计完成提升学历技能素质116.14万人;在政务服务方面,打造“企莞家”平台,整合惠企政策,根据企业画像实现智能匹配及精准推送,建立企业诉求“红、黄、绿”分级响应制度,配备专员上门服务,目前服务企业总数达1.9万家。

让投资进来,把企业留住,东莞实现“危与机”的辩证转换。

去年,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逆势同比增长8.5%,首次突破4000亿元,工业增速排名珠三角首位,为近5年来最高排名。今年上半年,面对严峻考验,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61.28亿元,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

东莞还将围绕系统性改革、扩大内需、科技创新、拓空间、营商环境五个关键词,进一步探索改革实招,释放发展活力。

东莞市委改革办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东莞将以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统揽,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落实好各级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强化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担当,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探索先行经验,以改革开放实际成效推动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观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

加速融合发展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东莞收储产业用地9984亩,新增实施城市更新改造18273亩。东莞要进一步加强用地规划,让这些土地发挥更高的效益。在现阶段,不仅要看用地的面积,更要看土地被用来做什么,是商住、物流还是工业。一座工业厂房的旁边,很难再建一座高端科研院所。东莞要破解过去土地规划和使用中,用地零散、效益不高的问题。在规划中要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包括道路、学校、医院等,满足公众的生活娱乐所需,实现产城共荣。

东莞通过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实施功能区统筹,解决原来各个镇相互独立造成的土地碎片化、产业低效化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市、功能区、镇的权力边界和利益关系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背景下,整个大湾区正在迅速融合,固有的行政边界正被打破,例如广州和佛山建设“1个先导区和4个片区”的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东莞各镇街也需要在功能区的统筹之下,打破行政边界和利益壁垒,围绕着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东莞规划约84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高规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政府希望借此形成高端产业的集聚效应。不仅要为新兴产业提供土地,更要优化科技、金融、人才等产业发展支撑。在产业的市场定位上,与长三角和内地城市相比,东莞不能只着眼于国内大循环,而要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上做文章,发挥东莞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

东莞优化政务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加速投资项目落地。需要注意,营商环境不仅仅在于审批提速,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仅仅是有形的设施。东莞的教育、医疗、商业配套、法治环境,都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有形的基础设施,东莞还需要加强对无形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学术氛围、文化氛围、更贴近国际的制度规范等。只有东莞真正具备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才能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中占据优势。

【记者】吴擒虎 郭文君

【摄影】孙俊杰

【策划】郭文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