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茂名新闻 > 正文

“转”起来!茂名民俗大拜年!


                                                                                   
       

▲敲门迎祝福

又名“高挑狮子舞”,属南狮范畴,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比南狮小巧玲珑,更为生动,以南狮的“马步”、“三角步”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加棍顶狮,空中奔腾,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人狮共舞的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脚狮子舞扎根于电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舞蹈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城历史文化的特点,对研究电城古老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广东省独一无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瑰宝。

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州木偶戏表演。冯章 摄

高州木偶戏表演。冯章 摄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雕刻并加以彩绘、装璜;头部和手部串以竹杆,操作自如,眼、口、舌、鼻均可活动;角色分生、旦、净、丑等。以高州白话演出,以高州山歌调为基础形成木偶腔,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等。

单人木偶班戏棚狭小,约四尺见方,四柱八横,前面挂一块围布,使观众不见艺人,只见木偶像。顶上一块布幕,以遮档风露。棚架两旁横木钻孔以插杖头。中班戏棚比单人戏棚阔,8尺×6尺见方,中间用布景布隔开前后台,前台是演出场所,后台放置戏箱。大班戏棚规格比中班大一倍。

高州木偶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花棚俗称“跳棚舞”,是流传于化州民间的一种庆丰收的歌舞戏剧活动,属于傩舞的一种。

举行跳花棚时,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执道具跳棚。每当秋收后,村民便在草坪、土地庙或祖庙前搭棚,由村老发号后,锣鼓齐鸣,随之,百姓头戴面具,按科本一一上棚表演。内容为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驱邪除恶以及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

化州跳花棚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飘色又称“装色”,是一种融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粤西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其通过生动人物的表演,表现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戏剧人物。

飘色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塑造的人物飘然欲飞、惊险神奇,高、精、险、奇、巧。镇隆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1~21个小孩扮演,一板表现一个故事。故事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故事和古典传统戏剧的某些代表性情节场景为题材。

信宜镇隆飘色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灯巡游。

花灯巡游。

六双花灯流传于信宜市镇隆镇六双村,至今已有390多年的历史。是粤西地区最具有农耕性的花灯巡游形式。巡游规模也非常庞大。2018年获得由广东省文化厅评选为“广东省民间文化文艺之乡”称号。

每年正月十七日闹花灯成为六双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夜幕降临,花灯巡游正式开始。6公里多的花灯街,热闹而壮观,在夜色衬托下,如舞动着的又时时变幻莫测的银龙。

在正月十七晚八时过千盏的花灯围绕六条村游一圈,约十公里,耗时约3多小时,吸引两广数万的人进入六双村观赏,叹为观止,目不暇接。

六双花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民俗文化产物,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心愿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村民凝聚力的具体表现。

该项目2022年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例期间游花船活动。李达 摄

年例期间游花船活动。李达 摄

年例是盛行于茂名民间的一个集敬神、酬神、祭祀、祈祷、欢庆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历史上,茂名各处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各地“年例”日期,是由宗族的先人确定并沿袭下来,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农历正月起至二月底。

年例的内容十分丰富:游神、打醮,祈求人寿年丰;挂花灯、游飘色、舞狮舞龙、放鞭炮,欢天喜地;做大戏、放烟花,娱乐通宵。

年例期间,各家各户招待宾朋“吃年例”,主人家早晚不停,宾客随到随吃,一概欢迎。

年例于2012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策划】刘俊

【技术/设计】刘栋铭

【文案】杨建雄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