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三水乡村振兴富民兴村!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增11.8%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过后,作为广东省“菜篮子”基地的佛山市三水区2.3万亩的农田春耕复耕正忙,播下的种子孕育着对蔬菜青绿、瓜果飘香的期待。

在广东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8名工人正在紧张播种木瓜苗。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将蔬菜采摘完毕送上了市民的餐桌。在广良三水农场,50名工人各司其职,一年2000万株育苗从这里销往珠三角各地。在健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地机的轰鸣声中,20亩地不到半小时就完成平整,80名工人采摘菜心、播种幼苗、打包蔬菜。

一切如常,又不寻常。受困于疫情期间的交通运输以及学校、企业、餐饮行业的需求降低,三水农业经营者们刚经历一场寒冬,三水“农业扶持政策13条”的迅速出台为他们带来了暖意。三水是佛山唯一单独出台农业扶持政策的区域,“农业扶持政策13条”扶持资金总额1400万元惠及1.97万户农户,同时以1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农业临时过桥基金确保2亿元农业贷款平稳过渡。

作为全省唯一县区级乡村振兴试点,三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加强,湾区菜篮子果盘子持续发力。2019年,三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36.9元,增长11.8%,创历史新高。农村逐渐美起来、产业逐渐旺起来、农民逐渐富起来、城乡逐渐融起来。

农业经营主体疫情突围展活力

“我们这几天要把3000株木瓜苗种到地里,等到8月15日左右就可以上市了,下午省农科院的专家还会来我们企业送良种,并教我们种茄子。”广东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蔡焕珍告诉笔者,她从年初四就一直在上班,春耕决定了大半年的收成并且直接影响整年的农业种植周期,她在年前采购了大批春耕农用物资,春节后又赶紧网购补充了肥料、地膜等物资,目前春耕物资供充足。

“我们的大部分工人都是本地村民,春耕比较忙又多招了些村民做临时工。”蔡焕珍介绍,企业每年都会从周边村招募临时工,农业生产人力上并没有受到疫情影响。

紧挨广东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有限公司三水农场的育苗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为做好春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广良三水农场占地面积140亩,涵盖育种、育苗、品种试验示范的功能,种苗服务辐射佛山、肇庆、清远、韶关、惠州、梅州、阳江、茂名等县市以及周边省份。三水农场负责人黄创明介绍,广良三水农场每年销售超2000万株种苗,疫情期间部分农户由于返家等原因未能及时开展春耕生产,种苗出货时间相对延迟,但整体出货数量与往年相差不大。

广东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有限公司三水农场都位于三水大塘农业园,这一万亩农业园是三水4家省级农业园区之一。

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有限公司三水农场每年销售超2000万株种苗,农场育苗工作早已步入正轨,为做好春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魏英 摄

三水区芦苞镇的健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万余斤蔬菜已经运往千里之外的武汉,供给正在战疫一线的各大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食用。3月10日,健叶将播下20亩的秧苗。“我们今年计划种植200亩的水稻,为保障粮食供应贡献一份力量。”健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桂柱表示,目前基地有80多名员工上班,春耕的忙碌和往年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疫情期间,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出动156人次深入农业企业指导春耕备耕、通畅销售渠道、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疫宣传、免费发放口罩和防疫消毒物资,全力帮助企业在疫情期间渡过难关。目前,三水区纳入监测重点的56家农业经营主体已全面复工,员工返岗率约84.08%。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2月28日,佛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推动餐饮业有序复工的通知,佛山餐饮业分区分级,逐步开放堂食。2月29日,佛山宣布,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100%。这两个消息意味着,企业、饭店等大客户正在回归。

回温的市场需求,让企业有了盼头,最困难的时期早已过去。事实上,疫情中的三水农业企业也有了自己的突围探索。

“老铁们注意了,这款皇帝鱼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女士们吃了还有护肤作用。”从1月30日(年初六)开始,佛山刘氏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基地副场长刘力与妹妹一直在耀你直播、淘宝、抖音等直播平台上直播推介刘氏水产的水产品。目前,刘氏水产已经通过线上渠道销售了近2吨水产品。

刘氏水产是三水农业转型突围的一个缩影,建设冷链运输网、试水线上电商销售平台、扩大农产品深加工……一系列举措背后,是三水日渐稳固的农业产业基础。

率先出台农业扶持政策13条注“强心剂”

忙碌的春耕复耕,展现着三水农业的活力。而众多农业企业早已感受到来自三水政府的满满诚意,为农业生产经营注入了“强心剂”。

2月15日,三水区出台《佛山市三水区积极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即“农业扶持政策13条”,通过“税收延期、援企稳岗、生产经营、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叠加配套”等六方面支持措施,全力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

据悉,“农业扶持政策13条”主要扶持对象为符合三水区农业产业导向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企业(果蔬渔业类)、菜篮子基地、经营大户(连片经营300亩以上)等合计约100家;以及农业贷款户(含“政银保”贷款户)448户。上述经营主体的经营面积合计约12万亩,占三水区农业生产用地面积近40%;带动农户1.97万户。

具体而言,三水对农业经营主体和保证本地农产品供给起到支持作用的“菜篮子”基地直销店进行一次性补贴,其中直接补贴农业经营主体近百家,补贴资金1000万元;补贴“菜篮子”基地直销店22家,补贴资金22万元。

12年前,三水在全国首创“政银保”农业贷款合作机制,通过政府担保贴息等方式帮助农业经营者无抵押贷款。2019年发放“政银保”贷款913笔共2.5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7.38亿元。如今,三水“政银保”再次加码,设置1000万元农业临时过桥资金,为农业贷款加上保险,助力农业经营主体平稳过渡。三水这一系列的措施,预计惠及农业贷款户448户,保障近2亿元农业贷款实现平稳续贷。此外三水还引导金融机构开辟贷款工作绿色审批通道,审批时间由原来的12个工作日缩减为6个工作日。

作为广东省菜篮子基地,三水2.3万亩农田春耕复耕正忙。资料图片

三水区财政扶持资金2400万元迅速到位。截至目前,三水已收到32家农业经营主体的申报材料,发放27家农业经营主体共300万元一次性补贴;“政银保”已续贷65笔,合共2144万元。首批可贴息农业贷款11笔,涉及贷款额460万元。农业临时过桥基金已正式启用,目前收到4家农业经营主体申报。

劲农、健叶等农业企业、合作社都已经领取了各15万元的补贴,并通过农业临时过桥基金解决了现金流的压力。其中,刘氏水产获得了200万元的农业临时过桥基金,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农业‘十三条’对我们来说非常及时,让我们避免了失信。”刘力说。

“即使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也是要在今年推开政银保的创新金融举措,推动富民兴村工作。”三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临时过桥基金主要是农业企业和农户在政银保贷款到期需续期时,为其提供临时拆借资金用于归还原贷款,再贷出新贷款,让农业企业和农户继续使用资金。使企业和农户无需专门筹措一笔资金用来还款,在减轻企业和农户资金压力的同时,也大大缩短了办理续贷时间。

三水紧扣富民兴村工作,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金融手段将更多农户纳入政银保的体系。

富民兴村的三水特色探索

2020年是三水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年,三水要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提质,为农业农村带来更多改变,为其他区域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实施乡村振兴一年多来,三水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紧扣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的改革要求,坚持点上探索与全域推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三水激发产业兴旺新活力。依托位处湾区城市群、紧邻核心城市的优越区位格局,充分对接湾区大市场,三水发挥农业多重功能、农村多重价值、农民多重身份的优势,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在加速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升级中,三水以特色水产、种植业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水产业高端化发展,联手珠江水产研究所,以建设三水渔世界产业园和三水区渔业产业园为龙头,打造立足湾区、辐射全国的现代水产业集聚载体。同时,三水坚持市场导向加速科技下乡,省农科院、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一批院士、博士工作站相继落户。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全区发展龙头企业60家。长寿之乡也成为三水特色农业品牌。三水黑皮冬瓜、乐平雪梨瓜、芦苞鱼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1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

三水还积极发掘城市第二生活空间美丽新经济。融入全省农业旅游路线,积极打造南粤古驿道乡村“文化之旅”、都市农业“体验之旅”、“三江水、三水味”“寻味之旅”。三水传承乡村文化,保护活化古村落,焕发祠堂新魅力,全面推进陈氏宗祠等30个乡村游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发展乡村民宿经济,小农街等民宿项目受到市场热捧,长岐古村白房子、白坭西江小院、南山水韵民宿等项目加快建设,投资超20亿元的大旗头广府文化体验基地项目动工建设。建成市级农业公园8个,打造省级农业公园1个。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推广特色乡土菜、长寿宴、河鲜美食,一批农家乐、渔家乐获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振兴乡村必然要惠及农民,三水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广“合作社+小农户”共营共享发展模式,发展区级以上合作社134家,芦江水产合作社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三水舜丰职业培训学校等作用,每年培养职业农民超5000人次。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2018年三水农民年平均分红达到2338元/人。以村企共建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提高到75%。

三水区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初显,富民兴村逐渐变为现实。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36.9元,增长11.8%,创历史新高;城乡人均收入倍差从2017年的1.372进一步缩小到1.356。


■聚焦

乡村振兴“三水方案”建设与湾区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

2019年,三水出台《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制度、人才、组织、惠民、善治“五大路径”,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三水方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规划同一、发展同步、管理同标、服务同质、治理同效、政社同向“六个协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三水以项目为抓手,制定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逐级压实责任,逐项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努力建设与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

通过乡村振兴建设与大湾区城市群匹配的美丽乡村,“三水方案”都做了什么?

全方位描绘“美丽乡村”图景

全域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场硬仗。三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抓紧抓实,在省提出的“三个标准”的基础上,高标准严要求提出第四个标准“精品标杆村”,形成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类创建村标准。2019年底,三水自然村总体上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同时,三水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精细化长效管理,建立区、镇、村委会、自然村四级“内生+外生”长效机制,实现建管同步。

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提升。三水深化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到2020年再新改扩建农村公路8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条条通路灯、自然村户户硬底化。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工作。2019年至2020年计划改造建设农村公厕886间,改造提升119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2019年已经完成120座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全面启动“五个美丽”建设。三水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美丽家园”行动。持续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推动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常态化,实现村庄环境卫生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同时以农田环境整治为抓手,通过“拆除、美化、绿化、新建”等方式推进“美丽田园”行动。大力实施美塘、美舍计划,以片区为单位统一农业生产用房样式,建成一批与田园风光相适应的农业工具房。

以治理水环境为抓手,推进“美丽河湖”行动。目前,三水32条城乡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工程建设并通过水质验收监测,预计将于3月底前全部完成验收工作。

以现代农业园为抓手,推进“美丽园区”行动。三水以优质淡水鱼、优质果蔬、高值花卉、农业旅游等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高标准推动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东洲产业园、西江蔬菜世界现代农业园、大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道路环境整治为抓手,推进“美丽廊道”行动。

三片联动、百村共建,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能。三水拥有三江汇流、湾区之源、长寿之乡的独特禀赋,因此从有基础、有潜力的乡村抓起,整合资源、示范引领、分批推进,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功能板块,带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精心打造现代岭南水乡图,围绕打造“鱼翔三江、鹤舞南山”现代岭南水乡图的整体理念,大力实施“三片联动、百村共建”创建行动。其中,西南、白坭以“三江汇流、湾区之源”天然禀赋,共建南部岭南水乡片区,构建西江十里画廊;乐平、云东海、芦苞以“千年古村、长寿文化”等历史底蕴,共建中部千年村落片区,构建千年古韵长寿文化风情图;大塘、南山围绕“观音山下、北江河畔”绿水青山,打造北部生态屏障片区,共建湾区“菜篮子”。通过近期创建,白坭沙围、乐平大旗头和芦苞涌花海等成为“网红村”和“打卡地”。

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三水方案”必然有着鲜明的三水特色。因此,三水紧密结合实际,探索以党建引领、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之路。

三水立足改革开放发展形成的既有城市、工业支撑,又较好保留了乡村形态的城乡发展格局,以工业化、城市化反哺农村农业发展,重塑农村农业发展动力。为此,三水将党建引领、城乡融合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突破口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通过把城市产业体系、优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嫁接到农村,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带动乡村实现“五大振兴”,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

三水统筹推进城乡统一规划,构建以主城区、新城区为“城市核心”,以乐平、白坭、大塘三镇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核心驱动、以城带乡发展新格局。

针对过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以镇村为主、分级投入、标准不一、保障不足的问题,三水建立以区统筹、区投入为主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破解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差”的二元结构问题。

三水坚持倾斜农村、优质均衡,统筹实施城乡教育、医疗、文化、政务服务融合提升四大行动计划。全面推进40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提标,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加快推进三水新城和中部乐平、南部白坭3家公立医院建设,高标准建设北部大塘医疗中心,以及2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目前,7个镇街全部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祠堂+文化”,推动乡村祠堂融入新文化、焕发新魅力、成为新阵地。推动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分散式、多中心布局,区镇村“1+7+N”模式,五公里政务服务圈构建成形,村民就近享受无差异政务服务。

构建全区统筹、片区联动、镇村落实的工作体系,三个片区分别成立联合党委,由3名区委常委任书记,大力推进片区之间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文化共享、生态共建。

三水以“四会联动”即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乡贤慈善会、家乡建设委员会联动推进基层善治,以机制构建推动人才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动力。

同时,三水以村组两级重要事权清单管理为抓手,全面深化党员“三先”机制。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重要事务先知、重要事项先议、实事好事先做。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村委书记、主任、经联社社长100%“一肩挑”。

三水坚持“三级阵地”建到家门口,实现镇街、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530个党群服务站覆盖74%自然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为导向,充分发挥全区260多个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作用,带动乡贤、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建设管理,全面提升现代乡村治理水平。以大数据推进农村资产交易、股权管理交易和财务监管“三大平台”数据对接、信息共享,不断提升农村“三资”管理水平。

党建引领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惠从党来。三水深入推进办理民生微实事,从群众身边的微事、小事、实事做起,累计投入2.3亿元,实施项目1300个,覆盖全部村居和绝大部分村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惠从党来”。

【撰文】魏英 三宣 王智春 詹岗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