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千亿显示产业崛起,最有“面”子的武汉如何炼成的?|对标看佛山⑲


编者按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从京津冀城市群到成渝城市群,全国各地正在掀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潮。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南方日报联合佛山市委宣传部组建调研组,发起“争当领头羊——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标调研”。

调研组深入走访10个在高质量发展领域各维度走在全国前列的样本城市,为佛山高质量发展探寻新路径,并希冀从佛山出发,为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对标如何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调研组走进湖北武汉。这里诞生了我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如今新技术创新创业蔚然成风,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光纤,如今以“芯-屏-端-网”为核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见雏形。这片曾经的荒野之地,已成长为全世界瞩目的创新之城。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上,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展出的AMOLED柔性折叠屏备受瞩目。这家显示面板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光谷布局的全球最大的第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简称“t3项目”)已实现产值破百亿,成为湖北省首家产值超百亿的半导体显示面板企业。

同样在光博会上,另一家领军企业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签约投资15亿元建设一条显示面板中试线,并计划以此申报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再加上此前落地武汉的京东方10.5代TFT-LCD生产线,武汉作为国内首座聚集国产面板三大厂商的城市,实现从中小尺寸的移动终端到大尺寸的高清电视全覆盖。

初露峥嵘的新型显示产业,只是武汉万亿产业布局的一块拼图。武汉提出,以“芯—屏—端—网”为核心,用3—5年时间,打造光电子信息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从无到有,武汉新型显示产业如何走出了集聚发展的新路径?

十年磨剑

从行业大树到产业森林

光谷东部,左岭大道上,武汉华星光电的巨无霸厂房格外引人注目。走进企业展厅,手机屏幕从黑白到彩色、从被动发光到自动发光、从硬屏到柔性屏的更新换代过程一目了然。

其中,搭载华星光电自主创新叠层结构的AMOLED柔性折叠屏,可同时实现外折半径5毫米、内折半径3毫米的双折叠形态切换,将成为华星光电竞逐5G时代智能终端产业新赛场的利器。

目前,位于武汉光谷的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t3项目产值突破百亿元。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新型显示与集成电路并称“一屏一芯”,是先进制造和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基础产业。屏下指纹、超高刷新率、极窄边框、双盲孔、动态弯折……作为全球出货量前六手机品牌中五家企业的手机屏幕供应商,华星光电的技术创新是全球手机创新链的重要一环。

走出展厅搭乘电梯往上走,就来到了t3项目生产线。在这个24小时运转的“黑灯工厂”内,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1000多台自动化设备和600多个机械臂,不断搬运着玻璃基板,经过投入、清洗、镀膜、曝光、显影等100多道严丝合缝的生产工序,玻璃基板最终变成客户所需的显示面板。

“除了高端智能手机,t3项目还在积极布局车载显示屏、笔记本电脑等‘蓝海’市场。”华星光电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t3项目月产能达5万大片,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二,截至10月底该项目产值已破百亿。

这也是湖北省首家产值超百亿的半导体显示面板企业。事实上,华星光电已经不止一次打破纪录。上述负责人表示,这个总投资160亿元的t3项目,从项目开工到主厂房封顶,短短286天完成了40多万平方米厂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刷新了当时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纪录。

华星光电自主研发的柔性折叠屏。李周秦 摄

突飞猛进的速度背后,是武汉改写“缺芯少屏”历史,打造世界级显示面板研产基地的决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电子产品朝着智能化、柔性化、便携化方向持续升级,带动显示产业加速演进。

事实上,为打破国外显示面板垄断局面,早在2008年,武汉就重点瞄准大项目,进行大投入,启动显示产业布局。

十年磨剑,武汉光谷成长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聚集区,50多家新型显示产业企业总投资近千亿元,聚集了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精测电子、鼎龙股份、尚赛光电等一批优质企业,涵盖玻璃基板、发光材料、检测设备、工业气体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预计2020年企业总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

集群带动

百亿航母级项目接连落地

2008年,投资46亿元建设4.5代薄膜晶体管的液晶显示产线,成为湖北第一条LCD薄膜晶体管的液晶显示产线;2018年6月,总投资120亿元的第6代LTPS AMOLED生产线(简称“G6”项目)在光谷量产。同月,又追加投资145亿元,启动G6项目二期,打造OLED总部基地……11年来,从深圳远道而来的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在光谷的投入合计超过300亿元。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是湖北省第一家落户的新型显示企业,目前已经在光谷共计投资311亿元。受访者供图

无独有偶,同样从深圳而来的华星光电,继t3项目之后,总投资350亿元的第6代LTPS-AMOLED柔性生产线t4项目也已经投产,成为华星光电迈向柔性折叠时代的标志性项目。

2018年,全球特殊玻璃与陶瓷材料领导厂商康宁落户武汉临空港经开区,计划一期投资约14亿美元,生产全球技术先进的液晶玻璃基板。康宁的落户正源于武汉显示屏产业的群聚效应。此前,全球液晶面板生产巨头京东方在武汉临空港投资460亿元建设国内大尺寸的10.5代,康宁正是其配套企业。

京东方的落户,不仅填补了武汉在大尺寸面板领域的空白,还带动引进一批产业链配套项目相继落户。

不难看出,龙头企业从扎堆到扎根,重大项目从落地到结果,成为带动武汉显示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10年,两次追加投资,总投资额超300亿元。是什么吸引了天马微电子?对此,天马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是武汉实实在在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

天马微电子的显示产品。受访者供图

上述负责人表示,大项目投资周期长,会历任几任领导。企业投资最怕“新官不理旧账”,没有延续性。但天马微电子在武汉投资这十多年,各级领导多有更迭,但是始终保持了政策和服务的延续性。干部们一任接一任,一干到底,都怀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扎实的干事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光谷,跟政府部门打交道是轻松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非常高,很多都是硕士、博士,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深入的了解。”华星光电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找政府打个电话就能办成,为企业节省了许多协调关系的精力和时间。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光谷就建立健全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根据发展需要自行引进优秀人才,瞄准国内著名高校招聘青年干部,打破身份界限,探索多种形式的选人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

万亿产业,久久为功。武汉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形成万亿产业集群、千亿支柱产业、百亿企业新格局,武汉将开展万亿精准招商,确保工业招商项目库常年储备达到万亿,年均签约金额不低于5000亿元;加强工业投资,力争“万千百工程”累计工业投资达到2万亿元;培育一批国家、省级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

百亿级重大项目纷至沓来,推动武汉“芯屏网端”产业集群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2016年12月,总投资30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光谷正式开工,不久的未来光谷将建起3座全球单体洁净面积最大的3D NAND Flash FAB厂房、1座总部研发大楼及其他配套设施。其核心生产厂房和设备,每平方米投资强度超过3万美元,创全国之最。

在今年10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武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四个产业集群入选,数量与上海并列第一,显示出武汉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后劲。


■记者手记

打造万亿产业 

佛山要在区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近年来,佛山领衔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扶持发展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从“生产产品”向“生产装备”转变。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佛山第一大支柱产业。

装备制造业正是佛山要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佛山有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智能装备方面,2018年佛山市智能装备总产值已突破800亿元,包括100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为佛山产业转型升级积聚了新动能。

但对标武汉,不难发现,佛山缺乏重大引领型创新平台、国家级科研院所等短板较为突出,尤其是产学研合作平台在佛山较多,但企业自主参与度不高,实质性科研成果缺乏的问题存在已久。

区域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域内企业、大学、政府等组织实体通过高水平的互动形成联盟结构,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创新。

在这方面,武汉加快创建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经验值得佛山借鉴。尤其是武汉的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在信息光电子领域唯一支持建设的创新中心,与一般的高校或政府主导的创新中心不同,该创新中心是由光迅科技、烽火通信、亨通光电等国内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参与建设,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法人制度管理,承载起解决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实现首次商业化”战略任务。

机制创新是科研创新的基础,为科研成果的精准转化提供平台。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从产业发展的问题中来,到产业发展的市场中去,帮助科研成果转化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

因此,佛山还需要进一步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对接国内外高端科研创新资源,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持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形成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才能不断提升产业集群创新力和竞争力。

【撰文】蒋晓敏 李周秦

【拍摄】蒋晓敏 李周秦

【剪辑】潘智玲

【统筹】林焕辉 赵越


◇相关报道:

专题:争当领头羊——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标调研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