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东莞将全面提升中医服务能力,拟构建中医医院联盟,或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


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批准东莞市大岭山医院变更为“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名称不再保留,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至此,这家从一座古庙发展起来的医院,成为市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未来将争创三甲医院,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医疗中心。  

根据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到2020年,东莞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要占比达30%以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医师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医师。  

“市中医院将争创高水平医院,大岭山医院变更为中西医结合医院,虎门中医院年底将搬迁新址。”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中医科科长关丽珊说,这三家中医院不仅在东莞版图上形成三角形,今后还将化零为整,通过医联体的形式将全市中医资源逐渐整合和成为一体,全面提升中医服务能力。   

三家医院将形成“较紧密”型中医医院联盟  

6月10日,德国哥廷根大学医疗中心创伤外科、骨科及整形外科顾问史提努斯教授来到东莞市中医院,为“中德足踝交流中心”揭牌。2018年,市中医院骨伤科的门诊量达到了146716人次,今年第一季度依然高速持续增长。国际专家的到来,让医院的这一传统名科更具有国际视野,尖端技术向国际水平看齐。  

据介绍,中医院的骨伤科是在岭南祖传“谭氏正骨”的基础上,在原学术带头人、省名老中医叶伟洪主任中医师等人的带领下,不断吸收现代最新诊疗技术,发展壮大,成为东莞规模最大、分科最全的骨科治疗中心。根据医院高水平发展的目标,5年内,医院将新建成骨伤科大楼并投入使用,大楼设计为12—15层高,进一步充实医院的硬件环境。  

投资2.07亿的虎门民生工程——虎门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也在抓紧进行。自去年6月动工以来,新院大部分土建工程已完成,预计将今年底将全面完成整体搬迁工作,并投入使用。  

“别的省市设置了县级中医院,东莞是不设县的地级市,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东莞目前只有3家公立的中医医院,缺少县一级的公立中医院。”关丽珊介绍。  

关丽珊说,未来,将通过提升原有公立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结成医联体促使全市中医服务形成骨干网络。市中医院将通过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院校共建”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大力推动国医馆、骨科大楼的建设,对莞城分院住院区进行升级改造,重点覆盖城区及周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则在完成更名、挂牌后,与中医类的高校合作,提升实力和平台效应;而虎门中医院在年底搬迁完成后,将推广毫火针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定位为湾区主要中医力量服务滨海湾片区。  

“下一步将切合中医医改精神,探索建设较紧密的医联体——中医医院联盟。”关丽珊介绍,希望通过联盟,三家公立中医院将形成统一的管理层规范管理,联盟内部促进技术和人员交流,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化零为整,从地理位置和服务能力方面都可以形成互补互助的格局,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医药发展。  

联盟中最吸引人注意的,莫过于有可能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对此,关丽珊解释,统一管理是为了突破以往的一些局限,全面调动人才积极性,既保证医院自身活力,又可以在更高一级层面统筹资源,扬长避短,联盟和医院的关系“不是吞并,而是提升”。  

家门口就可以看上名中医  

在东莞,不仅医院才有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也将全面铺开中医药服务网络。根据《东莞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20年,东莞将建立起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以镇街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根据要求,明年东莞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要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医师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  

麻涌镇是东莞社区开展中医服务较好的镇街。在麻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该中心的中医科布置得古色古香,中心内还配备了独立的中药房,几名市民正在排队拿药。据该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中医科不仅受到本地群众热捧,甚至还有市区的一些病人慕名而来。  

中医专家到社卫中心出诊,现场带教社卫医务人员,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点赞。60多岁的张阿姨说,自己患有糖尿病,专家不仅对症下药,还经常针对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和合理用药进行讲解,告诉她要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改善生活行为习惯,“现在我感觉身体强多了,还经常跟邻居一起交流健康知识”。  

不过,在东莞各个镇街,由于经济发展不一,中医服务的能力也参差不齐。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市卫生健康局对镇街社区医疗进行了前期调研,准备将更多名中医“下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名医的服务。  

根据设想,中医科较强的医院将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名中医工作室”,名中医专家会在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到社区坐诊和带教,此外,社区医生还可以到医院学习,主要目的以“传帮带”的形式提升基层中医药业务水平。  

相关的方案也准备出台。关丽珊透露,方案将对选派的名中医专家有具体的要求,如坐诊时间、频率,社区名医馆平台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会明确名医下基层的的保障措施。  

对中医特色人才进行培养  

日前,通过专科联盟形式,虎门中医院全市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毫火针疗法推广工作室”落户在南城社卫中心。通过建立工作室,南城的社区在全市先行先试,将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发现不足之处,建立起毫火针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更好地传承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对比起庞大的市场需求,目前,东莞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应该是人才缺乏。很多社区都准备新建中医馆,为周边居民提供中医特色服务,苦于没有合适的中医师,有社区中心坦言,“建设一栋大楼容易,可惜没医生,也很难招人。”而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要把医生送出去进修,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关丽珊介绍,除了全市统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外,东莞还将通过启动师承项目、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流派工作室等多个项目来对中医特色人才进行培养。根据项目规模,市财政还将给与25万-5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  

其中,师承项目是“1名指导老师+2名弟子”的模式,此前已经启动了三年,今年是继续开展的第四年。名中医药专家传承项目则更注重团队和平台的打造,专家需要带弟子开展医教研产工作,对学术、科研成果都有一定的要求,每三年一批,为了提升基层能力,项目还特别规定了团队中必须有一名弟子来自基层。  

东莞还将提升中医科研能力。“以前中医的科研较为无序,医师更多可能是为了职称晋升而进行的,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变。”关丽珊说,通过加强市中医药研究所的建设,争取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提升能力,还将引进一些高水平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让东莞涌现出更多中医药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更注重人的健康状态,也对预防保健服务提出更多要求。”关丽珊说,如今,东莞已经建立了中医“治未病”专科联盟,规范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构建了区域治未病服务网络,并针对中医传统疗法和养生保健文化进行推广,本地居民将享受到更高水平服务。根据统计,从成立以来,“治未病”专科联盟累计开展活动76次,受益群众2.4万余人次,通过健康宣教受益的群众138万人次。

【记者】欧雅琴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