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东莞松山湖:共建全球创新共同体,打造创新创业最优生态


对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多孔陶瓷团队来说,虽然入驻实验室仅3年多时间,但成果落地转化却进展迅速。基于该团队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多孔介质燃烧技术所开发的新型燃烧系统,已在胜利油田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突出的节能减排效果,并将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这是在松山湖独特的创新创业环境支撑下所取得的突破。自2020年底获批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球化创业方向)以来,松山湖牢牢把握“双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通过“育生态、强创新、促创业、搭平台、优环境”等举措,促进境内外高端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加快培育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全球化创新创业“湾区样板”。

全链条创新生态夯实“双创”地基

如今,驾车驶过松山湖科学城中子源路一线,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与在建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连成一片狭长的白色建筑群,富有科幻感;前方古典建筑围楼风格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依山而建,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更远处,在建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即将为松山湖科学城增添一座高水平学府……一流创新平台与高端创新资源的加速集聚,成为松山湖最显著的特征。

在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这背后离不开大科学装置的“加持”。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

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

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推动基础研究突破的“国之重器”。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散裂中子源已完成6轮用户实验,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其中,近半数用户及研究课题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地区。

依托相关技术积累,该团队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简称BNCT)实验装置,为我国医用BNCT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2021年,继散裂中子源之后,松山湖科学城启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程序。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巍峨山下,松山湖湖畔,初露峥嵘。

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是最利于创新成果萌发的土壤。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必须环环相扣交接好每一棒,才能顺利跑完“接力赛”。

作为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着力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

仅3年多时间,该实验室就吸引8位院士、4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0个前沿课题团队,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注册成立38家产业化公司。其围绕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战略领域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研究成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依托大科学城装置集群、重大平台、高端人才团队和成熟的产业配套,松山湖正加快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高品质城市配套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球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创富最优生态。

2020年4月,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这为松山湖打造大湾区科创高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在国家科技战略赋能下,松山湖加速汇聚更多顶尖创新资源,不断提升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层次能级。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全周期成长载体提供“双创”支点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以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为支点,在松山湖打造着独一无二的“科创梦工厂”。

红透互联网的云鲸机器人,在这里完成了从创意到爆款产品的蝶变。2016年创立,到2021年预计营收超10亿元,快速实现从0到10亿元级的突破。

业界评价认为,松山湖科学城之外,几乎再难找到第二个在硬件孵化领域成功率如此高的地方——共引进孵化了包括大疆创新、固高科技、云鲸智能、逸动科技、李群自动化等在内的60余家硬科技创业企业,存活率达80%,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公司达15%,硬科技公司达100%。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成功,是松山湖全生命周期成长空间载体的一个缩影。

当前,松山湖已经形成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低成本空间和标准化厂房等多层次、全生命周期成长载体,为创业孵化、发展壮大提供全链条成长空间。松山湖已有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11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省级20家,30家新型研发机构,认定低成本空间9处。

瞄准大湾区创新创业高地,松山湖还对标国际一流创新模式,建设集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中试验证平台、人才公寓、生活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2021年刚刚成立的奥芯智能就是社区入驻企业之一。在公司的样品展示区,大大小小的电动滑板车、电动独轮车、电动卡丁车等摆了一地。该公司专注于滑板车解决方案的设计,虽然成立不久,但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正在进行小批量的生产和测试,产品计划主推欧美市场。

“我们看到了社区的发展机遇。”公司创始人,来自巴基斯坦的Kashif谈到,社区周边有大学、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对人才引进具有较大便利性。并且这里也距离重要客户与上下游制造商较近。

2021年,小豚智能也正式迁至社区发展。在这里,公司的办公面积共有近400平方米。“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还能更好地融入社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精准对接客户资源。”总经理耿涛说道。

目前,社区认定国家级孵化器2个、进驻新型研发机构12家,5个创新工场、34个中(小)试车间投入使用,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实现使用共享,超过500家科技企业在社区蓬勃发展。2021年,社区常驻人员新增超过1000人,增幅达50%,其中不乏国际化创业团队,显示出澎湃发展的活力。

围绕全球化创新创业方向,松山湖还发挥区位及产业优势,高起点建设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成功培育妙智科技、维度工业科技及逸动科技等多家高成长性科技企业。

一揽子政策体系激发“双创”活力

2021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在购买国外设备遇阻的情况下,自主研发成功“三光束脉冲激光共沉积镀膜系统”,打破部分技术垄断。这背后除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也离不开新型管理体制对经费使用的“灵活放权”。

“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遇到‘卡脖子’问题,我们自主研制和创新,把一条新的技术路线走通了。”对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赵忠贤院士感慨,实验室一方面注重研究实效,不以论文论英雄,让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攻关;另一方面充分信任科学家,“允许用打酱油的钱买醋”,给予科学家足够的自主权。

除了经费的使用,科学家在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上具有自主立项权;在人员管理上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面向全球招聘人才,评价标准不“唯论文”“唯学历”,注重实际能力等,种种支持,保障科学家沉下心来做研究。

体制机制创新,是松山湖打造创新创业最优生态的关键一环。去年以来,松山湖密集推出一揽子科技、产业、人才政策,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包括搭建赋能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发展的“1+10”政策,其中“1”——《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印发实施。

松山湖还推出科技政策计划体系,发布《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等7个重磅科技政策。

在源头创新方面,松山湖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基础、应用基础及大科学装置研究,对国际重大科技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配套支持;技术创新方面,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每家企业每年发放最高100万元研发补助,对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提供最高5000万元补助,对粤港澳科研机构合作最高给予1000万元配套经费支持。

在成果转化方面,对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开放应用场景、技术转移、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单位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奖励资助,单个研发或中试项目最高可获5000万元资助。

在企业培育方面,从企业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投资融资、空间配置等方面实行分类扶持,推出科技型企业家培育计划。

在人才支撑方面,出台实施人才“1+N”系列政策,其中“1”——《关于推动松山湖科学城人才优先发展 打造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已经印发实施,进一步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以事业、环境、服务等综合政策引人、育人、聚人。累计引进省市两级创新科研团队55个,国家级科学家68位,博士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3000余人。

另一方面,松山湖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包括推进开办企业便利化,推行“一照通行”改革,实现企业开办业务“一个环节、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窗通取”和“一照通行”。

2021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102户,同比增长20%。以东莞市承担广东省建设工程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建设工程审批流程,推行告知承诺制、联合测绘等创新举措,实施完全告知承诺制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30天,较国家提出的改革目标缩短了75%。

松山湖正加速打造全球化创新创业“湾区样板”。

松山湖正加速打造全球化创新创业“湾区样板”。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共生共荣”

从鸿蒙操作系统到鸿蒙智能座舱发布,再到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揭牌……自2019年起,华为开发者大会及系列活动已连续3年落地松山湖,吸引着全球开发者前来参会。

随着华为进一步扎根松山湖,众多上下游合作伙伴随之搬迁到东莞,软件服务商中软国际、易宝软件、软通动力等一大批华为供应商随之而来,松山湖周边镇区已引进华为配套软硬件项目数十个。

以华为终端、生益科技、华贝电子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广东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通讯设备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更是位居国内领先地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呼唤大中小企业“星月同辉”、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

当前,松山湖正加快推动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创新引领型企业梯次发展体系,全力支持华为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更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赋能先进制造。

目前,松山湖已集聚47家上市企业及上市后备企业,布局于此的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企业均超过300家,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90%,实现了小企业“做精做细”、大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新模式。

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松山湖积极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以华为“松山湖产业云”项目为重点,鼓励企业积极“上云用云”,促进中小企业融入领军企业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应用提供渠道,让更多的企业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打造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专项行动累计带动就业超5000人。

偶遇世界级科学家成为“新常态”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松山湖以平台引才、以产业聚才、以服务留才,使偶遇世界级科学家成为“新常态”。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平台,松山湖已累计引进国家级科学家68位,博士学历以上的高层次人才3000余人。

松山湖18万就业人口中,43%拥有本科以上学历,92%是45岁以下的青年人,基本形成了从“顶尖科学家”到“科技研发人才”,再到“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队,园区人才工作实现了从“筑巢引凤栖”到“花开蝶自来”的阶段。

2017年落户松山湖的歌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当前,随着业务增长,前端研发工作逐步向松山湖转移,对人才量与质上的需求也同步大幅提升。

“我们现在需要大量声学、光学领域的人才,但行业内人才储备不多。”歌尔股份华南人力资源总监刘长龙谈到,近两年,通过参与松山湖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公司与周边学校、企业及机构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其中,已连续两年参与园区组织的招聘活动,前往贵州觅得心仪的人才。

刘长龙表示,各类招聘活动的举办与人才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提升了招聘成功率,还降低了引才成本。

面向未来,围绕创新创业人才需求,松山湖正在深层次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全力为各类人才搭建成长进步、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全面培育双创新动能。

包括出台“1+N”系列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快人才集聚,打造湾区人才高地。从2021年起,计划5年引进市级及以上人才500名,各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10000名。

定制供给创新服务与生活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未来学校等一批湾区一流的基础教育设施,连续5年每年投入3亿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进一步筑牢科创基础,打造湾区的教育和高水平人才聚集高地。

同时加速提供高品质的健康医疗服务,加强住房多元保障,打造国际化人才社区。近期将陆续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3年内完成住房建设5000套,5年内完成近10000套,使各类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科研、放心创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研的科学家园。

【撰文】陈启亮 郑国豪

图片均由东莞松山湖提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