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东莞两会·代表声音|黄晓丽:文化是千万人口和城市深度融合的黏合剂(附视频)



( 点击上方看视频)

东莞两会·代表声音|黄晓丽:文化是千万人口和城市深度融合的黏合剂

1月11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400多名新一届市人大代表肩负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代表们积极履职,围绕各类民生话题提出建议。

“文化是千万人口和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黏合剂。要让千万人口以东莞为家、落户东莞、爱上东莞,需要满足千万人口的文化供给,强化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东莞市新任人大代表、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

东莞市新任人大代表、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东莞市新任人大代表、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名市人大代表,本次大会黄晓丽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和非遗保护传承提交了两份建议,分别是《关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我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建议》《关于申报设立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议》。

调动社会力量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当前,东莞站在万亿GDP、千万人口的新起点,迫切需要满足千万人口的文化供给,强化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以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黄晓丽认为,东莞市应以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文化进一步融入城市肌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适应公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特点,形式新颖、供给多样的公共文化和艺术空间,也是拓展城市功能空间、点亮城市之美,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举措。

从2018年开始,东莞陆续建成城市阅读驿站(粤书吧)42个,成为全市公共文化场馆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总量较少,尚难以满足市民的现代文化需求。2021年,东莞市创新举办东莞共享文化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打造100个共享文化空间,该项目通过积极申报、择优评选方式,从现有已建成的社会办文化空间中择优挑选。

2021共享文化年项目活动现场。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2021共享文化年项目活动现场。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由于100个共享文化空间项目是一个阶段性项目,无法形成持续性做法,广大社会主体纷纷呼吁政府把系列举措固化成长效机制,推动政企共建共享文化成果。”黄晓丽解释说。

今年,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发展“十大工程”,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都市文化新景观。在此背景下,黄晓丽建议创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更多条件适宜的社会办性质的文化空间纳入全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体系之中。

同时,逐步扩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数量规模,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形成一张覆盖全市、创新服务、展现颜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网络。在资金扶持方面,建议采取“灵活申报、专项资助、严格考评”等方式,做到政府出一点、社会主体出一点、服务效能高一点,切实让资金“活”起来。与此同时,加强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指导和监管,建立健全进入退出机制,让更多“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脱颖而出。

2021共享文化年项目活动现场。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2021共享文化年项目活动现场。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设立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创新驱动”的重要战略部署,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黄晓丽表示,设立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可以将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相结合,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升级,有利于传承文化遗产,繁荣东莞地方文化,实现文化强市建设。

东莞非遗莞草。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东莞非遗莞草。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东莞水乡文化氛围浓厚,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27.4%(东莞拥有146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占比约15%,是“龙舟之乡”“花灯之乡”“乞巧文化之乡”“曲艺之乡”“美食之乡”“游泳之乡”,拥有良好的非遗保护传承基础。

因此,黄晓丽建议由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落实统筹,市文化主管部门全力协助,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管理提供支撑。

东莞非遗莞草。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东莞非遗莞草。  南方+ 龚名扬 拍摄

【记者】李玲玉

【视频】黄伟兴 龚名扬 何绮莹 李玲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