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迈向文化强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东莞从三方面“落子”


编者按:

日前,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对“双万”新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行全面动员、全面部署。此前,东莞制定了“1+8”政策体系,构建起了文化强市建设的四梁八柱。从即日起,南方+推出“迈向文化强市”系列报道,对相关政策进行亮点解读,敬请垂注!

今年,东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粘合剂”,是让市民感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东莞向来重视公共文化服务,2013年,东莞市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广东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的当下,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成果,将东莞市打造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引领区,东莞将“落子”文化设施、文化供给和文化服务三个方面。

文化设施扩面提质

未来,东莞将更加注重对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统筹,同时将提升镇、村以及城中村文化设施质量。

一是打造全方位文化设施矩阵平台:编制文化空间布局规划,绘制“东莞文化地图”,构建三级图书馆、三级文化馆、两类博物馆、两类美术馆、两级剧院、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各类主题馆体系。

二是加快建设十大文体设施: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打造一批代表东莞城市形象的文化地标,研究建设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东莞图书馆二期、新东莞体育学校等重大文体设施。

三是提升镇街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加快镇街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提档升级,实现各镇街文化馆按县级标准全达标,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建设非遗主题馆,打造“一镇三馆”体系。

四是提升村(社区)文化设施品质:实施特色精品村文化振兴计划,2026年建成不少于50个文化示范点。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2026年实现100%达标、30%打造成示范点。加大祠堂、旧民居等资源的盘活力度,鼓励各村(社区)建设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农耕馆、非遗传习所等主题空间。

五是增添“城中村”文体设施:推动各镇街按辖区外来人口规模,选取一定数量的出租屋较为集中、外来常住人口较为密集的“城中村”,打造“城中村”文化示范点,因地制宜增添公共文化空间和体育健身设施,丰富文化供给,到2026年建成不少于150个示范点,以示范建设逐步带动全域铺开。

六是打造高品质“城市家具”:提升城市户外环境设施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特质,编制“城市家具”建设工作指引,推动各镇

街(园区)在主干道、重点区域试点建设一批兼具东莞特色和潮流时尚的“城市家具”,逐步延伸到城市各景观地带,提升城市空间设计水准、艺术美感、文化韵味。

文化供给品质更佳

好的文化供给需要优质场馆作为支撑,为了提升文化供给水平,东莞将目光投向六大文化场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院、美术馆和公共文化空间,以总分馆体系和联盟作为纽带,进一步凸显文化场馆的重要功能。

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图书馆。东莞将打造全国领先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加快镇街(园区)图书馆新一轮建设,全面应用 RFID等新技术,镇街(园区)人均公共藏书达1.5册以上,村(社区)图书馆(室)100%与总分馆服务体系联网。引导社会力量共建新型网点,建成不少于300个城市阅读驿站、100个绘本图书馆、300个“我+书房”家庭图书馆,到2026年全市公共图书馆(站)达900个以上,“10分钟阅读圈”更加完善。

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馆。打造一流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依托“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每年实施1—2个省部级研究项目,打造全国文化馆创新发展标杆。创办“全民艺术节”,升级“中国(东莞)森林诗歌节”“火柴盒”等活动品牌,争创“中国生态诗歌之城”,打造岭南流行音乐集聚地,擦亮“潮流东莞”名片。制定《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条例》。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争创广东省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区。力争到2026年实现非遗项目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

建设高质量的“博物馆之城”。完善“市镇村”三级、“国有、非国有”两类博物馆设施网络。以市博物馆为龙头,建立东莞博物馆联盟,鼓励私人收藏与博物馆合作办展,推动全市博物馆加强学术研究、展陈互动、文创开发等交流合作。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计划每年举办高水平展览活动10场以上,其他各类展览活动100场(次)以上,开展中小学教学活动200场(次)以上。

创建互联互促的美术馆联盟。构建美术馆服务体系。以岭南美术馆为龙头,建立东莞美术馆联盟,联合“市镇”两级、“国有、非国有”两类美术馆,大力发展岭南美术和当代艺术,加强展藏资源、培训项目、专家队伍、公教活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支持本土美术名家与美术馆合作办展。每年举办国家级展览3个以上、省级展览8个以上、各类展览120个以上。发挥优秀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每年举办美术公教活动300场以上,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创建集约共享的剧院联盟。建立东莞剧院联盟,整合优质演艺资源,共享高品质演出,实现“半小时剧院生活圈”。到2026 年,各片区中心剧院年均上演高品质演出40场以上,全市年均上演高品质演出800场以上,打响“爱乐东莞”品牌。

共创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由政府主导统筹,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在商圈、居民住宅区、村(社区)、公园等共建一批融合文化服务、潮流休闲消费、轻食餐饮等多业态、复合型、精而美的高品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加强日常监管,建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退出机制,每年评出10个“最美空间”,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

文化服务优质高效

文化设施与文化场馆的升级让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有了保障,而“软件”方面,落脚点自然是对服务的提质增效。

东莞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制定《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2-2026)》《东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规范》,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修订《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依托文化馆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加大社会服务主体的培育,到2026年培育200个以上。推动文旅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深化“爱心文化馆”“牵手行动”“志愿馆长”等品牌建设,组建特色文旅志愿者队伍,2026年注册文旅志愿者达7万人以上。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推进“互联网+文化活动”,丰富数字阅读、云展演、智慧导览、网络直播等服务样式,提升活动覆盖面与吸引力。健全“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2026年全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网上配送、场地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预约等功能。

推动文艺创演精品化。用好《东莞市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大力引育名家名师,培育青年文艺人才。提升东莞文学艺术院、劳动者文学创作基地、樟木头“作家第一村”等运作水平,将东莞节日交响乐团,“太阳之子”音乐组合,东莞民乐团,东莞玉兰童声合唱团,大岭山广播剧,道滘、长安粤剧,常平小戏小品等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文艺品牌。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全力保障免费开放,综合考虑季节、节假日等因素和市民文化需求特点,采用错时上下班、弹性上下班、调休等灵活方式大力推进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夜间开放。制定《东莞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建立优惠低收费管理机制。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精准对接群众文化服务需求,加大异地务工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供给。

以文化设施、文化场馆、文化服务为着力点,立志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莞邑模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新标杆,东莞未来可期。

【记者】章倩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