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南方日报要闻|千年“波罗诞”,海丝正扬帆


“2023年,‘波罗诞’‘五子朝王’巡游活动开始!”3月4日上午,随着祭典司仪上台启动仪式,浩浩荡荡的朝王队伍开始环场游神。

3月2日至4日,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的南海神庙,第16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成功举办。

“波罗诞”有“三最”:它是广州乃至珠三角最古老、最盛大、最具影响力的庙会活动。

“海丝盛会”“非遗华彩”“五子朝王”“‘扶胥号’龙船朝王”“章丘诗会”“寻味庙会”……此次“波罗诞”为期三天,以“扬帆新征程,共创新辉煌”为主题,12项主题活动轮番登场,不仅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非遗味”,还深度融入“海丝味”特色展演。

可观、可赏、可玩,“波罗诞”带着热闹兴旺的烟火气归来,进一步擦亮独具黄埔特色的海丝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有助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用文化助力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驶入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度增长“双高”同步的“快车道”。    

海丝文化,穿越千年

先看“波罗诞”的前世今生。

“波罗诞”起源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从历史深处走来,无数文人骚客被它激发了“诗魂”,诉说着当地人对“波罗诞”的别样情感。

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来广东任职,结缘南海神庙,“波罗诞”之日,杨万里洗面焚香后,“东窗未肯光”便开始逛庙会。“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不知今广市,何似古扬州”,南宋时期的学者、诗人刘克庄则生动描写了“波罗诞”的热闹场景。

到了清代,“波罗诞”因众口相传而“火出圈”。

“波罗庙会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清嘉庆年间,秀才崔弼曾在《波罗外纪》对“波罗诞”的盛况作了详尽的描述。

如今,“波罗诞”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彰显广府文化底蕴最鲜亮的名片之一,也是广州航海贸易长盛不衰的重要见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古代民众来说,祭祀是重大的“公务”活动。从“波罗诞”的举办地看,位于黄埔区穗东街道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祭海的场所,是我国目前唯一完整保存的一座四海神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端于广州的历史见证。

这些属于黄埔的文化瑰宝,如今被一一采撷,成为新的内容,为海丝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鼓乐庄严,近200名身着汉唐服装的演员表情肃穆,手持“出海大吉”“风调雨顺”“鹏程万里”立牌,抬着寓示五谷丰登、寄寓美好期望的祭品进场,面向南海神祈福——这是开幕式上“仿古祭海仪式”中的震撼一幕。

这场仪式上,大部分演职人员来自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平均年龄不到20岁。虽然承演“仿古祭海仪式”已有七八年,但每次参加,该校老师王天源的内心都充满崇敬。

“年轻人的深度参与,加深他们对‘波罗诞’的了解和认知,更好地传承延续黄埔历史文化。”在王天源看来,民俗传承千年实为不易,有年轻人参演,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对话,是最好的传承。

仿古祭海仪式运用现代的编配手法,重现古代官员、本土民众及海外客商朝拜南海神的盛况。盛大的场面,庄严的气势,让观众仿佛穿越了时光,重回波涛翻涌的海边,看见千年前的人们怀着对大海的敬畏,齐颂祝歌,更满怀希望。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这里充满了海洋味,也让这片土地从骨子里保留了包容万象、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这种精神,在历史的卷轴上已延续千年,如今又孕育出广州开发区精神,为黄埔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伏笔。

“今年的活动重点突出‘海丝味’。”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关瑞华表示,本届“波罗诞”庙会通过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内涵,以文艺创作的方式将海丝文化与民俗活动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了“老运河、新风貌,老城市、新活力”的海丝文化名片。

    与时俱进,唤醒乡愁

“以前这片都是甘蔗、水稻田,现在都盖上了房子。很多人都是从东莞这些周边城市过来参加庙会,人挤人,热闹非凡。”热闹的场景唤起了张健鑫的儿时记忆。张健鑫是土生土长的穗东街庙头村人,以前每逢“波罗诞”,黄埔庙头村附近的路上都会车水马龙,来自南海、顺德、东莞等地的游客将古庙东西两边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宏伟深广的古庙庭院也是人满为患。

“我是黄埔人,土生土长,在外地工作。等‘波罗诞’等了三年了,馋波罗粽也馋了三年,今天一定要来大饱眼福、大饱口福!”一早来参加“波罗诞”的李小姐说。

一人料百味,一味总关情。文化最先抵达的,或许是人们的味蕾。不少人从外地赶来,就是为了这一口熟悉的带着烟火气的波罗粽。

要做好一个波罗粽,当地人颇为讲究:豆子要提前泡好,猪肉也要提前三四天买回,加上姜汁烧酒,用糖和盐腌,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全部食材的香味方可沁出。

今年,“波罗诞”既有像波罗粽这样熟悉的味道,又有了很多“新玩法”。

寻味庙会,扶胥古镇美食市集为市民带来“舌尖上的文化盛宴”。本届“波罗诞”千年庙会不仅设有波罗粽、嫁女饼、南岗鱼包等特色非遗食品制作的现场体验环节,还有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手信、纪念品售卖,吸引了很多年轻游客。

与时俱进,是黄埔打造“波罗诞”的一个“法宝”。

“今年的文化节在继承保持原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富含黄埔特色的创作。”黄埔区文化馆副馆长王丹表示,过去三年里,黄埔区从未停下对传统文化挖掘和提炼的脚步,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编了一批富有黄埔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

比如,2日上演舞蹈诗《黄埔长歌》(片段)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的南海神庙为背景,呈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华景象,重现千年商都记忆,唤起黄湾古埠乡愁。

而《到那时》舞剧聚焦新一代开发区创业者的奋斗故事,展现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薪火相传,锻造出“波罗诞”千年庙会长盛不衰的精神内核;新旧交融,展示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多彩民俗,诗意春天

“章丘诗会”是本届活动的又一亮点。

宋绍圣初年,章丘冈上,红霞初现,碧波万顷。见此景,苏东坡大赞,赋诗一首,浴日亭自此扬名天下。苏轼的提笔,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前来“打卡”,章丘冈成了雅会咏唱之地。这里渐渐形成“章丘诗会”,近年也逐渐成为“波罗诞”庙会的一项品牌文化项目。

在南海神庙景区湖边连廊的“章丘诗会”,不少诗歌爱好者雅集章丘岗下,或唱诵作品,或挥毫泼墨,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围观参与。

“时隔三年,章丘诗会的回归,受到了一大批诗词爱好者的欢迎,希望挖掘更多的年轻文艺人才加入其中,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广州市黄埔诗社社长刘荣基表示。

将非遗展演,游乐、民间工艺、民俗传统融会贯通,是本届“波罗诞”千年庙会的一大特色。

只需几十秒,一个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出来。在扶胥古镇风情街上的穗东社工义卖档口里,郭汝维已经年过六旬,正专心致志剪纸。郭汝维说,“波罗诞”是一个很好的民间文化技艺展示平台,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剪纸。

“传统文化的呈现需融入更多人情味,既要关注物的保护,也要讲好非遗故事,把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身临其境参加庙会,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田函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认识。

千年庙会,聚起是烟火,摊开是文化。

对当代人来说,期盼一场庙会,是因为它代表着某种久违的“老底子”味道,勾起浓浓的乡愁。毕竟,当下的“波罗诞”,人们并不缺几个粽子,更需要实质性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如今,经过多年耕耘,“波罗诞”千年庙会已成为展现黄埔区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黄埔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符号。因为越来越多新生力量的深度参与,让这个千年庙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撰文】吴雨伦 洪钰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