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尾新闻 > 正文

汕尾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博士专家这样解答


自“南方+”客户端发布文章《动员会上,汕尾市委书记发出“突围七问”!》以来,汕尾“奋战三大行动 奋进靓丽明珠”话题引发热议,来自社会各界的读者纷纷留言来信,掀起了汕尾突围发展大讨论。


由中共汕尾市委宣传部、汕尾市社科联主办,汕尾广播电视台、南方电网广东汕尾供电局承办的“奋战三大行动 奋进靓丽明珠”汕尾高质量发展大讲堂之科技人才集聚和培育专场举行。出席此次大讲堂的4位专家分别是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深港产学研究基地深港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克科,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汕尾宝山猪场总经理刘定发博士,汕尾前瞻理工研究院院长詹文河博士,中国建设银行汕尾市分行公司与跨境客户部总经理林伟雄。

汕尾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且听专家们深入分析——

主持人:您认为汕尾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哪些难点和痛点?

詹文河:人才是第一资源,我认为高层次人才来到汕尾,都是想要实现自我价值,那就需要有一个平台载体来实现。在人才引进这方面,汕尾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交通不便,目前只有通往深圳的厦深高铁,但坐高铁去广州还是要两三个小时,也没有机场。此外,汕尾工资待遇偏低,主要靠情感留人,人才依然有许多后顾之忧。要补足这些短板,就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汕尾有一个红海扬帆计划,但还需进一步细化,让数据多跑路,让高端人才少跑腿。

俗话讲“不能招了女婿气走儿子”,外地人才和本地人才的提拔使用要并重。对于“水土不服”的外地人才,也要“来时欢迎,走时欢送”。多尝试在政策上寻求突破,比如缩短试用期、做好职称评定,培养好人才,让人才感受到汕尾是一个干事业的好地方,以人才吸引人才。

主持人:您的公司成功引进了海归博士,请谈谈您是如何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

刘定发:我们公司的发展主要归功于人才的引进,在这方面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人才是关键。对人才的重视是要从内心深处的重视,要走进人才的内心世界。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既要重视,也不能放任自由,要和他们建立好关系,做到曾国藩所说的“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

第二,要发挥好人才的“领头羊效应”。第一个人才引进后干得好不好,非常关键,他会起到一个示范效应,如果他干得非常成功,接下来的师弟师妹会变成免费的宣传队,相关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人才也是需要锤炼的。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人也是有惰性的。人才也像炼钢一样,要不断锤炼,才会越来越好。要在企业内部不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形成好的团队氛围。

第四,要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除了要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之外,例如提供住房补贴、缴纳养老保险和人身意外保险、安排其家属在公司工作、在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帮助等,更重要的是让人才看到发展前途,这就要求企业要有畅通的晋升渠道,让人才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成长,有成功感、获得感,自然就会有归属感。

主持人:科技创新要插上金融的翅膀才能腾飞,请问建行在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产品?

林伟雄:广东建行根植南粤,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金融与科技领域深层次融合,自2015年始全力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品牌,创新科技金融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举全行之力支持科技创新。目前,建行“科技金融”品牌服务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一是专业的服务团队。设立了总行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省、地市分行的科技金融业务中心,构建了自上而下的链条式专业服务团队;二是全国首创科创企业“技术流”专属评价系统体系。对科创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技术流”分T1至T10等级进行评价,突破传统以评价企业财务指标为主的评价模式,提升科技企业向银行融资的可得性,并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等类信用产品开展对应的差别化信贷支持服务,提高企业融资额度;三是“FIT粤”科技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创新针对科企及人才提供了26项专属金融服务产品,通过线下与线上两种渠道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线下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信用贷”、科技入园通、科技跨境融等等,线上创新产品有“科技云贷”。服务方案除了服务高企以外,还聚焦人才,设计了“孔雀计划”,以科技安居贷、科技人才创业贷等个人信贷产品,服务高企高管及其员工的安居、教育等个人金融需求,精准服务科创企业集聚人才。

截至今年4月末,建行汕尾市分行共服务汕尾市辖内高新技术企业34家,授信支持17家企业,授信额度约20亿元,发放贷款余额12.4亿元。

主持人:在思想认识层面,如何理解对人才的重视?

张克科:我个人觉得人才不是单一的,不是说把人才捧到天上去他就真的能落地,人才需要一个生长环境。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那么,人才就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而是一种财富、一种资源。技术是可以花钱买来的,但是买得了技术,买不了人心,买得了现在的技术,买不来继续发展的新动力,所以说领军人物的选择很重要,他会带来平台、团队。

重视人才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认识人才和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同场合、不同产业和不同产业链环节,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认为这个团队或这个人有价值,那么你就会甘心情愿为他做任何事情。

所以我想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价值认同,转变对人才的环境和业态的营造。现在的汕尾如沐春风,“三大行动”紧紧抓住了人才这一核心点,提出要改善营商环境,这将有利于形成对人才认识的根本转变。汕尾还可以借力深圳,紧密对接深汕特别合作区。

刘定发:我也有3点建议:第一,在人才评价上不能“一刀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实行差异化评价,不能光凭学历、资历、论文等来评价人才。例如在企业中,对科研和技术开发的人才,要着重评价科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而对于生产方面的人才,应当更强调成果转化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第二,要充分利用珠三角“人才高地溢出效应”。由于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属于人才高地,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因此会存在同类同质人才太多的现象,这些人才必定会外溢。汕尾作为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城市,可以充分吸引这些“外溢人才”。

第三,要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人才是有企业属性的,人才来了以后如果不认同你的企业文化,那么我认为这是别人的人才。所以我认为要开展培训,一说到人才的培训,可能就想到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人才而言,最重要的是思想境界和思维方式的培训,要提高政治站位,让人才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态度去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将事业做得更大。

詹文河:我认为人才认定应该多样化。在比较先进发达的地区,各行各业都有协会,在职称认定上十分多样,人才的评价体系也十分完善。人才主要是能创造价值,包括企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人生自己的价值,引进人才可以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引进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第二阶段是引进为未来产业发展储备的人才,第三阶段是留住人才的子女

引进人才后,就要服务好人才,当好“店小二”,引导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让人才来到汕尾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持人:汕尾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全面融入以深圳为主导的都市圈?

张克科:汕尾虽然不是最好的城市,但绝对不是最差的,从地缘上看,汕尾交通便利,坐高铁到深圳只需一个小时,从人缘上看,汕尾有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140多万人。

要保障有意向投资汕尾或在汕尾有资产的企业家们的权益,也要关注这些企业家二代的发展和成长,以及一些大企业的布局。对于企业来说,除了自然资源、产业配套、物流链和市场外,人力资源也很关键,所以汕尾需要建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和本科院校。虽然我们今天讲的是人才,但如果能够打开思路的话,人才的外在就是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它的核心点就是高品质发展。

【全媒体记者】陈欣欣  南小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