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尾新闻 > 正文

南方日报报道|汕尾:善美文化润城,文旅融合惠民


农家书屋中悠然翻动的书页,村史馆里锈迹斑驳的老物件,品清湖畔闻乐起舞的人群,旅游景区内赏非遗解乡愁的游客……近年来,汕尾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扎实做好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三篇文章,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交出两份优异答卷,绘出一幅城市精神与乡村人文相交织、多元地域文化相交融的绚丽画卷。

南方日报2021年12月23日A12版

南方日报2021年12月23日A12版

以文化人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善与美,是汕尾这座文明城市的鲜明底色。

近年来,汕尾大力弘扬为了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大善”,为了社会进步与事业发展的“中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小善”和遍布身边、触手可及的“微善”,全市各类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老典型经久不衰、新典型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彭士禄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颜海龙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张祥标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张立业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身边榜样,是最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2020年11月,汕尾启动“走进汕尾 发现善美”——善美好人推荐评议活动,通过群众推、推群众、群众评、评群众的方式,挖掘身边的凡人善举,推动形成发现好人、学习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打造“善美之城”城市品牌,并成功举办“善美好人”分享会,为打造“善文化”内核与标识、建设“善美之城”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

“有困难可以找社区解决!”得益于志愿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汕尾市城区东涌镇碧桂园社区充分利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居民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去年,该社区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碧桂园社区的志愿服务是汕尾积极实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市2746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27个市直(含驻汕)单位,组织志愿者深入134个行政村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精神在汕尾开花结果。

新房酒、满月酒、高寿酒、丧事酒……曾经,汕尾部分农村地区是滥办酒席的“大户”。用当地村民陈大伯的话来说,自己一年挣5万多元,吃酒席就要花2万多元,最多时一天要吃四五次酒席。

为把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去、让社会的文明风尚树起来,汕尾妙用“加减乘除”法推进移风易俗,以“加”法带动好民风,以“减”法遏制人情风,以“乘”法引领新风尚,以“除”法破除旧习俗。随着《汕尾市推进城乡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全市党员、公职人员、村干部带头作示范,主动签订承诺书,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并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文明乡风理事会、设置道德“红黑榜”等多种举措,形成“示范引领、一约四会、两榜评议”的乡风文明建设机制,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推动形成了“厚养薄葬”“喜事简办”的文明新气象。

如今,“份子钱”变成了“公益金”。汕尾在市级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为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积极服务群众注入了“源头活水”;在村级倡导设立“爱心基金”,让“人人慈善、人人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以文兴业

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

“汕尾有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声名远扬的妈祖文化和宗教文化、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加上得天独厚的海岸线资源、良好的绿色生态,以及毗邻‘双区’的区位优势和便捷交通,旅游产业大有可为。”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汕尾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制定了包含“两个定位”“六条推进路径”和“八个要素”的“汕尾文旅268发展战略”。其中,“两个定位”指汕尾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定位,分别是坚定不移把文旅产业培育成为汕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把汕尾打造成为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六条推进路径”指绘好大蓝图、建设大景区、推进大项目、完善大平台、优化大服务、开展大营销六项具体工作;“八个要素”指“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文旅传统要素,以及“安全”“智慧”两个新要素。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当前,汕尾坚持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引,编制了《汕尾市文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了《汕尾市旅游资源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促进文旅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汕尾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等助力优化汕尾文旅营商环境的系列政策,推出“红色圣地海丰研学游”“冬养汕尾候鸟游”等旅游产品,大力推动螺洞—共光梅园4A级旅游景区、环品清湖5A级旅游景区建设。

2021年“十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192.81万人次,同比增长51.31%,实现旅游收入超8.67亿元,同比增长61.53%。美团APP数据显示,汕尾位列2021年国庆假期期间人们意向出游增速最快的新兴小众城市之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汕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加快建设,汕尾提出打造民宿4.0版本,运用独特的乡愁文化、华侨文化、滨海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大力推动文宿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4月以来,汕尾各县(市、区)相继召开民宿文宿招商大会,现场签约项目62个,投资额达1010.12亿元。

 3/3汕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图为陆丰金厢银滩。资料图片

3/3汕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图为陆丰金厢银滩。资料图片

以文惠民

擦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招牌

“自从卫生死角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古树公园,破旧的老房子改造成文风浓厚的村史馆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乱扔垃圾、打牌赌博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大家的幸福感也更强了!”说起新望村委顾莲峙村近年来的变化,在外打工多年后返乡的王瑞感慨道。

民风淳,乡村兴。汕尾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融合发展,坚持“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力争用两年时间通过“授牌一批、改建一批、规划一批”为104个村庄打造功能类聚科学化、建设要素标准化、活动开展常态化的农村文化“集合体”,筑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地。目前,已建成20家农村文化礼堂,正全力推进80家爱心食堂建设。

“渔歌唱来清哩哩,唱俺渔村新规矩。勤俭节约唔攀比,渔民敢立新……”在百姓舞台,一首以移风易俗为主旋律的渔歌引来了观众阵阵掌声。

当晚,最令大家惊喜的节目还属白字戏《公烛》,该节目讲述了唐代吏部尚书李芝冲为官公正清廉、不徇私情的故事。不但充分展现了白字戏的艺术特色,还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既显淳朴典雅又不失幽默诙谐,让台下的观众一会儿捧腹大笑,一会儿感动落泪。“好久没看过这样精彩的戏了,即使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咱汕尾的戏曲文化也从未过时!”市民何小姐自豪地说。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汕尾拥有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和皮影戏4个稀有剧种,2020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戏剧之乡”品牌,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我们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四戏一歌’等形式,传递时代好声音和社会正能量,努力做好文化传承文章,让老百姓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盛宴’,增强他们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自信心。”汕尾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市城区马宫街道长沙村,美育美术课、阅文夏令营、爱乐夏令营等公益课程给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增添了色彩;在海丰县顾莲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图书室、村民活动中心和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汕尾百姓“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丰富。目前,全市已形成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一批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村史馆等公共文化新空间不断涌现,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明素养、涵养社会文明风尚等重要功能。

汕尾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融合发展。图为温厝村文化礼堂和村史馆。陈欣欣 摄

汕尾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融合发展。图为温厝村文化礼堂和村史馆。陈欣欣 摄

新实践

红色文旅人气旺 富民兴村动力足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在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的彭湃烈士像前,数十名穿着整齐队服的中学生唱响青春之歌。

穿过恢弘大气的红场大门,“胜利会师”“浴血奋战”“气壮山河”等几组大型雕塑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步入红宫,海丰农会会旗、彭湃题字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波澜壮阔的革命篇章。这座600多年前修建的孔庙学宫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如今已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这里已是一处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文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平时前来参观学习或开展党日主题活动者络绎不绝。”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馆长陈火金介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馆启动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项目,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幻影成像技术立体展示馆藏文物,用科技力量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从简单的“观赏式”体验向“沉浸式”体验转变。“今年还新增了‘腾蛟起凤’海丰孔庙历史文化展、平民医院历史展等展览,给游客带来感悟海陆丰历史的全新视角。”

在纪念馆从事讲解工作的罗晓梅,是汕尾红色文化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宣传者,被同事们誉为精通讲解工作的“业务通”和热心红色文化传播的“百灵鸟”。从业21年来,罗晓梅始终将弘扬海陆丰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作为使命,以过硬的解说功底、丰富的历史学识、良好的形象气质向游客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并积极开展“传帮带”,培育了一批“红色文化小小讲解员”,让青少年走进海陆丰革命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

自2018年开始打造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以来,新山村陆续建起红色文化馆、红色故事雕塑、火炬广场、红色文化大长街,复建了农会馆,修缮了烈士旧居等带有革命色彩的特色景点,让红色文化重新焕发时代光芒。

新山村村民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民乐表演。资料图片

新山村村民为游客献上精彩的民乐表演。资料图片

穿好红色“外衣”的同时,新山村还不断强化红色“内芯”。在市县两级党史部门的指导下,新山村通过走访烈士后人及村居老人、广泛查阅搜集相关史料、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和遗物收集,整理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库”,建立了3名专职宣讲、15名本村“小小讲解员”队伍,还利用烈士旧居、特色民居等布展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及白字戏、西秦戏等本地戏种艺术传承工作室,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如今,新山村已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示范村”“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乡村振兴大擂台”五强村、“广东省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释放了文化红利,带旺了村子的名气和人气,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新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吕湖泳自豪地说,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年村里接待游客总量仍有2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86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00万元。

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和新山村的“美丽蝶变”是汕尾擦亮红色文化名片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汕尾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成立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汕尾市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行动实施方案》,并率先出台全省第一部红色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汕尾市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对全市革命遗址进行“拉网式”普查,不断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革命遗址数由原来的100多处增加至517处,数量跃居全省首位。

为发挥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乘法效应,汕尾创新打造红、绿、蓝“三色”有机结合的旅游新品牌,举办了首届广东(汕尾)红色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今年还推出红色文旅专线和十条红色文化精品线路,精心打造23个现场教学基地,其中16个被列为省级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让越来越多的红色景点成为中老年人重温激情岁月、感怀时代变迁的体验地,成为年轻人聆听红色故事、致敬时代楷模的“打卡地”。

红色文化旅游,旅游是形式,文化才是内涵。

为了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汕尾不仅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发掘保护力度,还积极从基层百姓宣讲能人、驻村干部、媒体记者、学生等群体中吸纳培养红色文化宣讲员,着力强化宣讲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用生动的本土红色故事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让海陆丰革命精神直抵人心。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汕尾还巧妙地以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陆丰皮影戏、汕尾渔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推出渔歌精品《“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白字戏《彭湃之母》、正字戏《黄厝寮》、皮影戏《碧海丹心》、红色题材音乐剧《少年彭士禄》等精品力作,开展“红色文化轻骑兵”活动,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文艺作品了解海陆丰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成绩单                

●好人队伍不断壮大

全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汕尾籍)、李玉枝(汕尾籍)、陈如豪、吴清琴夫妇(汕尾籍)4人,中国好人9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1人、南粤新乡贤4人、广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广东好人35人、广东新时代好少年7人、汕尾市道德模范30人及提名奖10人、汕尾市新乡贤10人、汕尾市新时代好少年110人。

●文艺作品展演精彩纷呈

原创红色革命题材皮影戏精品剧目《女子粉枪队》被列入全省基层舞蹈艺术精品扶持计划;白字戏《彭湃之母》入选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场精品展演剧目;2022年广东省“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会场设在汕尾。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覆盖

全市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70个;各级各类体育场地653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9平方米,为54个乡镇(街道)、852个行政村(社区)配建全民健身器材,基本实现市、县、街道(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

●文物与博物工作有声有色

首批74处革命文物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列入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海陆丰农民运动史展览列入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开展汕尾沿海地带古文化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共发现古遗址29处。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陈欣欣 南小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