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汕尾新闻 > 正文

“十四五”开局之年,“汕尾答卷”这样书写!


又是一年两会时间。汕尾市市长逯峰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刚刚过去的2021年,汕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电子信息产值突破280亿元,培育“四上”企业180家,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分别下降23.9%、15.1%、32.8%,“零双抢”警情天数357天……“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汕尾聚焦聚力“经济报表”和“平安报表”,以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书写了实干当先的优异答卷。这份优异的“汕尾答卷”如何写就?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为您解读!

根本秘诀——群众路线筑根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汕尾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的城市发展理念。

近年来,汕尾围绕“山海湖城”“红色圣地”“活力湾区”城市基因,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深汕中心医院、深汕中医医院、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等一批民生项目建设。

纵向梳理,我们欣喜地看到,汕尾市城乡建设举措敢啃“硬骨头”,投入130亿元新改扩建香江大道、汕尾大道等40条主次干道,打通红海西路、金鹏路西段等22条断头路。

社会保险参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12.2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1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新建扩建幼儿园83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36万个。深汕中心医院正式运营并纳入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全科医生数增长13.8倍。

随着教育、医疗服务建设的加快推进,应着“脱贫攻坚”的重锤的阵阵落地声,汕尾市正发生着巨变,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了家园的温暖。一幅幅小康社会的画卷徐徐展开,汕尾市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打造“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制定居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增加居民的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四项收入”,同时打开了汕尾人的致富之门。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一项项接地气的指导规划,一条条贴民心、惠民生、解民忧的举措,换来了汕尾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汕尾”的门越开越大,路越走越宽。

解题思路——“双招双引” 兴产业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关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关口,面对瞬息万变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发展形势,怎样延长产业链、整合创新链、衔接人才链?汕尾打出一套“双招双引”的组合拳。

“双招双引”需要胸有成竹的底气。从“捡到篮子就是菜”到“提着篮子去选菜”,靠的就是这份底气。“选菜”首先得知道自己要什么,制定选择的标准,划出选择的范围。过去一年,汕尾围绕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重点突出“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补链强链上着力,找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绘制产业图谱,开展“按图索骥”式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大好高”“专精特新”“四新”产业项目。目前,汕尾谋划的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已有2个初具规模,其一是电子信息制造——随着信利半导体玻璃基板、康佳半导体终端等项目动工建设,全市电子信息产值已突破280亿元;其二是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明阳、中天、天能等风电龙头企业相继投产达产,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风电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双招双引”需要“虎口夺食”的勇气。从“在家坐等”项目到主动出击“抢”项目,靠的就是这股勇气。过去一年,汕尾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抽调100多名处级、科级干部派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组成4个驻外招商中心;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汕商乡贤回归”工程,推进“汕尾人经济”加快反哺“汕尾经济”,精心策划各类招商引资推介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汕尾)海上风电产业大会和第二届汕尾发展大会。全年共引进超亿元产业项目195个,总投资874亿元。

“双招双引”需要鼓舞人心的士气。从“考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到“基础人才‘铺天盖地’、高端人才‘顶天立地’”,靠的就是这种士气。过去一年,汕尾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放大招、下重本,通过实施重点产业引才工程、“万名大学生招引工程”,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政企协作的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服务政策,着力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全年共引进博士108人、硕士535人、大学生1.3万人,新增技能人才1.9万人,实现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引进“零”的突破。

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添活力

改革开放是广东的根和魂。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推进“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汕尾以更深层次改革释放活力,以更高水平开放激发潜力,奋力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营商环境改革是汕尾深化改革的头号工程。

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报材料精简12%,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减42个、28个工作日,2764项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再造,273项高频事项实现“全市通办”……数字的背后,是汕尾着力简化环节、精简材料、缩短时间的最有力佐证,让“我比人家办得快,我比人家办得好”不再是一句口号。

“5+2”农村综合改革是汕尾深化改革的金牌工程。

汕尾深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让各方资源要素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进一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过去一年,汕尾创新“股票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新增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1.8万亩,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资产11.15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53亿元。

轨道上的汕尾呼之欲出。随着广汕、汕汕铁路的加快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汕尾居民乘坐高铁1小时内便可抵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切实化区位优势为交通优势,变交通优势为竞争优势。

如何塑造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处于深圳、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和深圳、汕潮揭两个都市圈之间的枢纽型城市,汕尾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战略,以“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机制共活”为主抓手,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

妙方——“枫桥经验”谱新篇

安定有序的环境,不仅淬炼一座城的“平安力量”,更坚定了这样一条真理: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才能更好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为此,汕尾市深入实施“平安细胞工程”,重构重塑横向为“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架构,纵向为“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的“田”字形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对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和重点环节的专项治理,打造共治、自治、法治、德治、善治“五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

“平安细胞”是一种治理单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划出来的是网格,改变的是境界。三级基层治理架构将基层治理从粗放管理中解放出来,让镇、村、组“拆小块”精耕细作。

聚焦打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按照“掌握民情、化解矛盾、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定位,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智能互联技术为依托,大力推广应用“民情地图”。

信息化赋能,让汕尾市的基层治理焕发了全新活力。数据流动起来,民情实时共享,一张网实时反映基层动态。健全的“全科网格”工作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集成高效基层治理现代化综合平台,用智慧化、精准化治理,搭建起全新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记者】陈欣欣 彭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