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南方眼|大鹏再获国字号荣誉,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三大难题引关注


11月24日,在云南省红河州举办的、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举办“2020 年第二届中国天然氧吧产业发展大会”上,大鹏新区被正式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在深圳这样的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里的城区,能够成为“中国天然氧吧”也让业内专家直呼“没想到”。

这不是大鹏新区首次获得国字号称号了,新区先后获得一系列国家级称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为何大鹏新区能够“拿奖拿到手软”?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大鹏新区自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探索的实践和经验得到了越来越多肯定,特别是在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三大难题方面,新区的经验成效值得关注。

大鹏生态环境优越,山海秀丽

坚守中创新:

求解生态承力难题,旅游大区实现高水平保护

近年来新区生态修复、治理成效也是海陆空全方位的:在天空,刷爆朋友圈的“大鹏蓝”已经让人习以为常,PM2.5年均浓度由3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今年9月底的14.5微克/立方米;在水上,全市率先并提前两年半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昔日坑塘湿地不断减少的红树林郁郁葱葱,再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在山中,以往泥土裸露的地块已经覆绿,全区森林覆盖率由76%提升到77.58%,豹猫等野生动物开始活跃;在海底,开展人工种植珊瑚行动,海底生态逐步恢复……可以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趋势非常明显。

这个局面的出现很不容易。  作为深圳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后花园”,人类的活动对半岛生态环境的影响难以避免。201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大鹏新区固定承载能力只有5000人次/天。但以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为已任的大鹏新区,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封闭式”保护,而且近几年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已经超过千万人次,远超当年研究报告测算的承载极限,但新区的生态环境没有恶化,反而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既满足了民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又初步实现高水平保护,

这是如何做到呢?

大鹏新区正提速绿色产业发展

笔者注意到,新区一个重要举措是强化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的承载力,其中的一个关键是污水管网。新区成立以来,污水收集处理率由不足10%提升到98.3%,在全市率先并提前两年半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增加半岛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净化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生态承载力。

其二,新区改变过分依赖滨海资源的弊端,打开承载力瓶颈,充分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实现全域旅游,被深圳市确立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验区,近年来继东西涌、大鹏所城这样传统的景点之外,建区后较场尾、杨梅坑、金沙湾、沙鱼涌、官湖等片区也成为旅游新热点;同时针对以前以滨海观光为主的业态结构,通过发展户外运动和休闲度假等,调整旅游业态优化承载力系统。

大鹏新区还重视以最新的生态研究成果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在全国率先编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全市率先拓展GEP核算应用,今年又完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预警研究、绿色经济活协评估体系、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研究,持续为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提供智力支撑。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在这一领域,大鹏新区也是积极探索,近年来大鹏新区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初步构建了以量化评估为基础,生态产业化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制度体系,成立深圳市大鹏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全省唯一环境资源“三合一”审判法庭。

在大鹏,人们可以感受到最严格保护的理念已经转化为实实在在、无处不在的举措:500米长的坝光片区石鼓墩路和1000米长的生物谷路,因为珍稀古树“挡道”而改道建设;在坪葵路丰树山路段,经过的机动车都会被路边的尾气遥感监测系统测出尾气值并实时公示;实施生态补偿,与居民有无损害环境行为直接挂钩;率先试行领导干部生态审计,给领导干部套上一个’紧箍咒’……生态发展的观念如春风化雨,逐步内化为全体大鹏人的共识。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增进了民生福祉

保护中发展:

破解“生态与发展共赢” 难题 ,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以往,经济发展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难题。 在坝光,一个公园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大鹏新区在破解这个难题上的有益探索。

坝光银叶树湿地拥有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的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有的树龄已超500年。为保护这片珍稀的湿地生态资源,新区专门建设了银叶树湿地园,不仅完好地保护了成片的数百年银叶古树,湿地面积由2公顷扩大到96公顷。

而在整个坝光开发建设也始终恪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高层次保护”的基本原则。坝光总面积31.9平方公里,首期规划总用地面积9.46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约5.68平方公里,生态农林、湿地、郊野公园等3.4平方公里。全片区建设面积不足18%,公共绿地近11%,超过70%是保存原貌的山海林湖。

全域应用“海绵城市”技术,努力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片区的13条河流,大鹏新区在保持其自然水文原貌的同时,利用水文、地势、植被等特点规划建设银叶树湿地园、白沙湾公园、海滨公园、中心公园、江屋山郊野公园等5座公园。生态保护的理念在坝光建设中无处不在,片区内多条道路曾因为珍稀古树“挡道”而改道建设。

正是得益于严格的生态保护,生态资源优势正不断转化经济发展优势。截至目前,坝光片区累计完成投资177.5亿元,引进储备生物及生命健康产业项目117个,国际生命科技中心、生物家园、绿岛国际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国际生物谷”“国际食品谷”的规划建设加速,业内也纷纷看好,腾讯、华夏幸福、光明、复星、乐土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也先后“进军”大鹏,参与新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这些企业谈及来新区发展的原因,无一不会提到的一点是“生态环境好”。

相对于坝光,南澳的产业绿色转型不但需要推动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更需淘汰低端产能“壮士断腕”的勇气。这个被称为“东方夏威夷”的片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部分具有一定污染的低端产能,2018年10月底,新区通关停取缔、动员搬迁、帮助企业转型等手段,逐步淘汰低端产能,打造“无工业”特色小镇。今年新区与知名文旅企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塑造充满历史文化韵味及别具一格的滨海特色风貌的南澳墟镇,将其打造成为打造滨海渔港风情特色小镇。

以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推动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促进更高水平保护。目前,大鹏新区以生态环境导向的产业绿色发展正进入“加速期”。前三季度,新区GDP同比增长2.7%,较一季度提高8.9个百分点,新区经济延续了恢复改善态势。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在同步提升:截至6月30日,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1,空气质量优良率98.9%,均排名全市第一。

治理中共享

巧解全民参与难题,提升生态治理能力

“好可惜那天刚好有事好想去。”11月22日 大鹏新区群团工作部、新区义工联联合新区社区国际志愿者成长中心,邀请志愿者以及热心参与新区社会事务的外籍人士一起穿越东西涌,清理沿岸垃圾。当看到“爱大鹏”的新闻报道时,一位网友在网上这样留言。

这样的留言,看似平常,但细品能让人感受到全民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在大鹏已蔚然成风。

说环保重要,理念上大家都认同,但要真正形成全民自觉行动,并不容易,考验得的是政府和民间如何同频共振,构建行之有效的共建机制,最终也体现在一个地方的基层治理能力上。在这一点上,大鹏新区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民间力量的生长,引不开政府的不断引领。近年来,大鹏新区创新举措不断,如设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举办全国“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大鹏策会”,打造11家海湾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组建党员环保队伍,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的共建机制。

同时,大鹏新区重视民间环保工作品牌的培育。如打造了“潜爱大鹏”珊瑚保育志愿活动品牌,链接国内外一大批有志于从海底生态环保工作的志愿者和潜水专业人士,目前人工种植珊瑚超1.3万株,投放珊瑚礁68座,极大改善了海底生态环境。

可以说,民间、政府通过共画绿色发展的“同心圆”,激发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生态文化观念的传播、普及。今年 9月,两天内举办三项国字号活动在新区举行让外界感受到新区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保的广宽以及生态文明观念、文化意识普及的深度—— 9月19日,“美丽海湾·大鹏先行”2020年全国净滩公益活动举行。同一天,“全国生态文学创作基地”正式揭牌成立。9月20日,首届全国珊瑚日活动在新区东山珍珠岛酒店举行,第一届全国珊瑚日活动就此开启,揭开了2020年中国珊瑚普查的序幕。

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除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大鹏休闲旅游,感受新鲜空气和良好生态环境,新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正通过“生态+”的模式增进民众的福祉,供给更多绿色福利。

以大鹏自然课堂为例,通过“生态+青少年教育”这一模式,大鹏新区综合办(文明办)创新推出了“大鹏自然课堂”生态品牌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大自然,学习知识。

此外,通过“生态+文化”,新区诞生沙滩音乐节、婚纱摄影基地等品牌;通过“生态+体育”,新区大力发展游艇、帆船、徒步、穿越等运动,打造深受国内运动爱者喜爱的户外运动天堂,等等,正是通过共建共享,激发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并有望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凤飞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