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跨越2000多公里“牵手”,惠州助四川丹巴县脱贫摘帽


123

3.5公里长的山路,步行往返1.5小时。这曾是聂呷小学六年级学生仁真每天的上学路。

3年前,仁真住进了学校新建的学生宿舍楼,开启了舒适的寄宿生活。这栋宿舍楼可以容纳全校学生,整个甲居镇小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这是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输血”。惠州市负责对口支援丹巴县后,第一个援建项目便是聂呷小学学生宿舍楼。宿舍楼投入使用,惠及一届又一届山区孩子。

聂呷小学学生在操场玩耍。受访者供图

聂呷小学学生在操场玩耍。受访者供图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丹巴,境内峰峦叠嶂、峡谷幽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丹巴是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发生率曾达到16.8%。

直到2019年4月,丹巴县经四川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丹巴的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东西部扶贫协作,也离不开惠州在资金、技术、人才等领域的帮扶。今年4月,甲居镇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乡镇。甲居镇的蝶变,正是扶贫协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缩影。

一栋宿舍楼

全寄宿制解决上学难问题

驱车从牦牛谷前往丹巴县城,一路行驶在中国熊猫大道上。大道在峡谷中蜿蜒延伸,沿着东谷河顺流而下。湍急的河水上,随处可见一座座挂满吉祥金帆的木质吊桥——这是大山深处居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丹巴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也注定了当地孩子上学路的艰辛。翻山越岭,路途遥远,山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要如何解决?

2014年开始,惠州负责对口支援丹巴县,首先就是为当地教育“输血”,解决燃眉之急。聂呷小学学生宿舍楼及运动场项目是惠州对口援建的第一个项目。在475万元援建资金的支持下,一栋四层高的宿舍楼拔地而起……

这栋宿舍楼共36间寝室,按照8人间的标准,可以容纳288名学生。“学生宿舍还带独立卫生间,小孩住的比我们(老师)舒适。”聂呷小学校长宛勇记得,2016年这栋学生宿舍楼投用后,全校学生可以实现全寄宿制,改变了当时聂呷乡孩子上学难的面貌。

聂呷小学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聂呷小学鸟瞰图受访者供图。

聂呷小学隐匿在大金川河畔海拔2386米的深山里,曾是聂呷乡仅有的一所小学。2019年12月撤乡并镇后,聂呷乡被设立为甲居镇,全镇15个村学龄段的孩子都在聂呷小学全寄宿上学,每周末回家一次。

这一切曾是拉布格西梦寐以求的。2008年,拉布格西进入聂呷小学上学,从她家妖枯村往返学校,要走将近9公里的山路,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那会儿,通村道路还是泥土路,遇上雨雪天,路就更难走了。

为了省时间,拉布格西经常抄小路。山间小路狭窄陡峭,人烟稀少,摔跤是常有的事。有时学校补课,拉布格西放学回家时,天已经黑了。如果父母刚好农忙没时间接她,她就得一个人走回家。这种时候,拉布格西就会“边走路边唱歌,假装不害怕”。

聂高小学学生宿舍(受访者供图)

聂高小学学生宿舍(受访者供图)

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拉布格西住进了学校唯一的女生宿舍。那间宿舍原本是教室,腾空后放了两排上下铺床,床和床紧挨着,只在中间留有一条过道。门窗年久失修,冬天的冷风会透过缝隙渗进去。拉布格西从家里背了两床棉被,如果还是冷到睡不着,她就和同学抱着睡,彼此取暖。

“沿着学校操场上去有一条水沟,我们早上就到那里洗漱。冬天结了冰柱,就吃冰解渴。”拉布格西如今已是大一学生,读小学的艰辛仍历历在目。她清楚地记得,那会儿她天天盼着时间快一点儿,“赶紧小学毕业,上初中就好了”。

拉布格西小学毕业两年后,在惠州援建资金帮助下,聂呷小学的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在全县乡村小学中也数一数二。六年级学生仁真赶上了好时候,他住进了崭新舒适的学生宿舍楼,“宿舍有书桌、储物柜,卫生间里有洗漱台、毛巾架……”仁真说。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为真正拔除“穷根”,惠州对口支援抓住“七寸”,不断丰富教育帮扶形式。打造寄宿制学校智慧教育中心和阅读中心,丹巴县第二初级中学、城区小学、城区第二完小拥有了智慧课堂;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帮扶,爱心企业为丹东小学、聂呷小学送去了课桌椅,爱心人士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图为妖枯村。

图为妖枯村。

一段入户路

畅通贫困村农副产品“销路”

妖枯村是甲居镇典型的贫困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去往妖枯村的路上,青山苍翠,白云飘渺。汽车沿着盘山公路驶至云深处,便到妖枯了。

妖枯村地广人稀,全村12平方公里,只有35户人家。几年前,村里的藏寨还破落不堪,窄窄的泥土路限制了内外联络。现如今,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古老的藏寨焕然一新。

“多亏了广东援建!”妖枯村党支部书记格西泽郎说,惠州对口支援近400万元整治村容村貌,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其中包括14公里入户路,20盏路灯,还有全村35户居民住户的‘五改三建’。”

经过“五改三建”,村民三郎泽郎家可谓是大变样。土黄色的藏房由石头垒成,有两层高。过去,藏房还有一层地下,用于圈养牲畜;传统的旱厕位于二层,简易的木结构悬浮在半空,排泄物直接坠入土壤,极易藏污纳垢。如今,圈舍搬离藏房,实现人畜分离,旱厕改建成独立卫生间,还加装了太阳能,极大地改善了居住卫生环境。

在惠州援建资金的支持下,妖枯村村容村貌变化明显。图为妖枯村的藏房和入户路。

在惠州援建资金的支持下,妖枯村村容村貌变化明显。图为妖枯村的藏房和入户路。

而随着入户路的修缮,村民家里养的牲畜也更好销了,收货的车终于能开到家门口了。格西泽郎回忆:“最早的时候,卖猪要自己送出村。小猪仔用背篓背出去,大猪就要牵着走,路上走走停停,要从早上赶到下午。”后来,通村路通了,拖拉机勉强可以开进村。“可是,土路坡度大,尤其遇到坏天气,要好几个壮丁一起去拉拖拉机。”

如今,妖枯村村民再也不用为“销路”犯愁了。今年,格西泽郎养了2头猪,50只鸡,4头牛。“一头猪能卖四五千,上门收土鸡蛋2元一个,要是全部能卖掉可以收入2万多元。”

妖枯村村民在劳作。

妖枯村村民在劳作。

村靓了,路通了,人也富了,妖枯村的故事是甲居镇乃至整个丹巴县的缩影。不难看出,村容村貌整治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先行棋”,更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器”。

为此,惠州对口援建不断为丹巴“输血”,为当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近些年来,惠州投入援建资金3000万元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妖枯村、莫洛村、左比村、八梭村、东风村等13个村建成了联户道路、垃圾处理设施等;投入2000万元支援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铺设步游道石板路面4公里,民居改造提升279户……

惠州对口援建的甲居旅游提质项目,22公里的景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已经竣工。图为甲居藏寨景区3号观景平台周边道路。

惠州对口援建的甲居旅游提质项目,22公里的景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已经竣工。图为甲居藏寨景区3号观景平台周边道路。

一周东江菜培训

村民变大厨,乡村旅游帮“造血”

与大渡河畔其他地方相比,丹巴县甲居镇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发展民宿,算是全县最早实施乡村旅游的片区。近些年来,甲居藏寨更是声名远扬,深受游客喜爱与推崇。

然而,“游客来了,容纳不下”,一直困扰着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甲居藏寨集中分布在甲居一、二、三村,游客承载量有限;而交通条件的限制,严重阻碍了游客往周边村落流动。

如何才能让甲居藏寨“长大变美”?如果说捐建基础设施、整治村容村貌是“输血”,那么四亩田园民宿的故事正是“输血+造血”的结果。

图为四亩田园民宿。

图为四亩田园民宿。

四亩田园民宿位于甲居镇高顶二村,距离甲居藏寨核心区不到10公里。这里原来是村民刘国芳的玉米地,2016年,刘国芳的儿子和广东的“驴友”合资建起一座3层高的民宿。“本来只是用来休闲度假、招待朋友的。”刘国芳说,随着甲居镇交通条件的改善,民宿在2018年正式对外营业。

“你看,上来民宿这条柏油路又宽又好!”说起不远处的盘山路,刘国芳一脸骄傲。而这条崭新的柏油路正是惠州对口援建的丹巴县甲居提质旅游设施项目。对口支援“输血”,甲居藏寨景区22公里道路完成改扩建,“大甲居”有效联通,乡村旅游也将进一步提档升级。

扶智才能“造血”。在这个过程中,刘国芳也从农民变成了“厨师”和“经营者”。2019年5月,刘国芳作为专业人才,前往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学习东江菜。在一个星期的东江菜师傅培训课程中,刘国芳作为培训班班长,学会了白切鸡、盐焗鸡、菠萝咕噜肉、东江酿豆腐等经典菜品。

“东江菜对食材讲究,白切鸡不能超过一斤半,盐焗鸡不能用冷冻鸡。”回到丹巴后,刘国芳把东江菜放进了民宿的菜单。“不过,由于食材条件和工艺流程限制,东江菜一般供应团队预订。”

在“输血+造血”的双重融合下,两年来,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不少自驾游的游客会慕名而来,尝尝地道的丹巴菜,享受深山里闲云野鹤的生活。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四亩田园的房间也早早被订满了。

脱贫攻坚重点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但脱贫后的持续发展,需要外部机会和内生动力的双重支撑。只有利用外来力量催生内生动力,通过“输血+造血”的扶贫模式,才能让丹巴真正实现脱贫不返贫。

刘国芳说,民宿正准备引进滑翔伞项目,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服务,发掘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丹巴这片土地上延续已久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对口支援外部力量的催动下,正在悄然改变。

■对话

惠州对口支援丹巴干部陈勉晖:

强化特色产业支撑,推进扶贫协作

2018年,时任惠州市委办公室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的陈勉晖作为惠州的代表,被选派前往丹巴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投身东西部扶贫协作脱贫攻坚战。他到任后,积极通过援建资金、招商引资、消费扶贫、劳务协作等方式,助力丹巴实现脱贫摘帽。

南方日报记者在调研采访惠州对口帮扶丹巴县工作期间,对陈勉晖进行了专访。

南方日报:您觉得丹巴县的“穷根”在哪里?

陈勉晖: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弊端。丹巴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高山峡谷地形不仅给交通造成诸多不便,还不利于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再者,就是人的观念问题。其实,还是受到大山环境的影响,当地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少,与沿海地区相比,思想观念相对闭塞。而且,当地生活节奏比较慢,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办事效率和营商环境。

我觉得,一个地方的发展,思想观念是最重要的。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受援方和援助方需要慢慢调节,加强沟通交流,逐渐适应彼此的办事节奏。通俗地讲,一个地方如果思想开放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若是思想不通,做什么都别扭。丹巴未来发展产业,也需要进一步开放思想,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南方日报:“十四五”期间,惠州计划如何加强对丹巴的支持协作?

陈勉晖:我们将根据丹巴的实际情况,重点从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等四个方面帮扶,让当地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目前,惠州对口支援实施项目有14个,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乡村振兴等领域,为丹巴的脱贫摘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帮扶过程中,涉及到产业发展的内容不多。

我觉得,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效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当地就没有造血能力,过去的扶贫努力容易变成空中楼阁,脱贫后也容易返贫。

接下来,惠州与丹巴协作的重点应该放到特色产业发展上。旅游、农牧、能源、矿产是丹巴的四大优势产业,除了现已实现招商的水电和矿山开发外,丹巴在文化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开发潜力巨大。根据惠州和丹巴的资源、市场特点,双方可以加强在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宣传、品牌打造、物流营销、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协作,共同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事实上,去年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在卓斯尼村成立了一个“东西部扶贫协作”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实现了从种子培育、种植,到收购销售的全产业链运作。接下来,丹巴准备在全县推广实施羊肚菌种植合作。根据卓斯尼村示范点的经验,我们将先选择一个乡镇在全镇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县推广开。

南方日报:目前东西部协作扶贫在实施方面有哪些需要完善?除了发展特色产业,丹巴对下一步的扶贫协作还有哪些需求?

陈勉晖:惠州对口支援丹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援建项目的落地给群众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仍有些方面需要加强。未来,惠州和丹巴双方应加强联系沟通,做好前瞻性准备,从而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交往、交融。

今年,丹巴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受“6·17”梅龙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7·6”绒坝沟、“7·17”三岔沟、“7·22”东谷河、“7·25”沈足沟等数次重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丹巴各类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预计需要资金约13.73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亟需惠州方面的帮扶,共同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另一方面,虽然丹巴在2019年已经脱贫摘帽,但是脱贫质量水平不高,还比较“脆弱”。尤其是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丹巴亟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防止脱贫返贫。预计今年年底,惠州援建的布科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基本可以竣工。这个项目将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并打造精品民宿,不仅可以带动新农村建设提质升级,还能带领贫困群众吃上乡村旅游饭。所以,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今后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惠州还可以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帮扶。

数读

◆截至2018年底,丹巴县通过州级验收,实现贫困县摘帽,全县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4月,丹巴县经四川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4年以来,财政投入帮扶资金1.3283亿元,重点围绕脱贫村医疗教育、阵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推进实施项目14个。

◆东西扶贫协作资金的总体减贫成效为:受益贫困人口数量563户2140人,贫困村数量13个,贫困县数量1个。

◆幸福美丽新村(村容村貌整治)项目惠及13个行政村;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完成民居改造提升279户;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惠及14个行政村,改建农牧民住房1050户。

◆3所学校各完成智慧教育中心校舍改造300平方米,各建设学生阅读中心300平方米。

◆援建扶贫车间3个,吸纳扶贫人口56人,受益贫困人口数量711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5人次、赴广东就业11人次。

◆截至2020年6月,社会力量捐赠353.32万元,受益贫困人口609人,涉及5个贫困村。

【采写】于蕾

【统筹】周欢

注:图片由丹巴县委宣传部提供(除署名外)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