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盐碱地种出海水稻,惠州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海水稻试验基地,海风掀起阵阵稻香,工作人员正在基地里忙着测产验收。“怎么也想不到这片盐碱地还能重新耕种。”近日,望着眼前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前来帮忙的当地农户感慨万千。2个多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田地。

记者走访了解到,惠州近年来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在位于惠东县铁涌镇河潭村的撂荒盐碱地上,通过技术改良,原来的荒滩野地重新披上了绿装,成熟的稻谷将大地染上了金黄。

盐碱地丢荒二三十年后复耕复种

作为沿海城市,惠州有281.4公里海岸线,沿线有大量滩涂农田。

铁涌镇河潭村位于考洲洋边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围海造田,由于地势低洼,海堤设施不完善,常年海水倒灌,农田变成盐碱地,“以前这里很难种出作物,丢荒了二三十年。”惠东县铁涌镇农技站站长林汉其说。

“为了带动惠东县铁涌镇盐碱地改良复耕,当地引进了农业高科技企业,促成其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土地流转建设200多亩的盐碱地改良复耕试验示范基地。”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会同省农科院盐碱地改良、水稻种植等领域专家对盐碱地土壤质量、盐碱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引进多个耐盐碱的水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并在销售端协调对接民营企业与农业生产企业实行“订单式”合作,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通道,促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化。

让“种得了”变成“种得好”

立秋时节,考洲洋边,农户们提着秧苗重新踏上这片“沉睡”已久的撂荒地。

这是真正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数十年来,因海水潮涨漫灌、渗透,增加了土壤盐分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灌区的地下水位,随着土壤水分蒸发、盐分积累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参与项目的广东金唐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锐介绍,常年的闲置使这片盐碱地长满了杂草灌木,形成一片草地和坑洼水面。

插秧前,工作人员通过在地块中深耕、平整,然后采取加填客土、盖草、翻淤、盖沙等方式,改善土壤中的成分和结构,增强土质的渗透性能,加速盐分淋洗。秧苗播下一个月后,海风掀起阵阵“绿色波浪”。“这些耐盐的水稻口感很好,目前主要是保证生长期过程中盐度不高和水分不缺。”杨锐介绍,为了适应这里的土壤,特别选择了“广红3号”等几个耐盐的水稻品种,平时也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跟进稻田的灌水情况,确保秧苗顺利成长。

静待贫瘠之地结出丰硕果实

这批海水稻已开始测产验收,项目方将对产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如果效果理想,将在沿海更多盐碱地进行推广,通过改良撂荒盐碱地,实现复耕复种、变废为宝,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各方都在静待这片贫瘠之地结出丰硕果实。“铁涌镇几个村庄都有盐碱地,如果试验种植效果好,铁涌镇的农业就往前跨了一步。”林汉其认为,农民看到效益、品质出来了,以后的推广工作就会更容易。

除了“开垦”盐碱地外,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种植品种和技术的试验示范,并组织专业技术专家实地“把脉开方”。如深入惠城汝湖、横沥,惠阳秋长,惠东高潭、多祝等地,现场查看撂荒地土质、水源等情况,围绕“种什么,怎么种”等关键问题提出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提出种植技术方案,实现“一村一策”。

【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