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临海工业乘风破浪,惠州绘就“兴业蓝图”


海洋强国建设,惠州正重重地刻画下自己的名字。

近日,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2023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榜首,单位面积产值、投资强度在前5名中位列第一。这是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5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20世纪80年代末,惠州提出以大亚湾开发为重点,建设大港口,引进大工业,把惠州建设成现代化滨海工业城市。30多年来,惠州迎着改革开放东风,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了从农业市向工业市的华丽转身,铸强经济发展“蓝色引擎”,绘就了一张生机勃勃的“兴业蓝图”。

大亚湾石化区。

大亚湾石化区。

新时期,为坚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求,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惠州陆海联动、山海互济,向海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要坚持以海兴市、以海强市,在经略海洋中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当前,惠州正加快建设世界先进的现代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育,推进临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根据今年发布的《惠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惠州将建成海洋特质更加明显、海洋经济竞争力更强、民生福祉更好、资源利用效益更优、开放水平更高、可持续发展韧性更足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海洋城市。

海洋油气化工现代产业集群迈向世界级

10月12日,大亚湾石化区,瑞士化工巨头科莱恩集团在亚洲的首座无卤阻燃新材料生产基地投产,项目总投资1亿瑞士法郎,建设2条生产线,第二条生产线2024年投产。

这是科莱恩中国战略的又一个里程碑。科莱恩首席执行官康睿德表示,新工厂是扩大区域影响力,巩固科莱恩市场地位,并更好地满足中国和亚洲其他市场快速增长需求的又一重要举措。到2025年,科莱恩的中国市场销售额将从当前的11%提升至14%。

2009年在大亚湾投资建设当时其在亚太地区投资最大、技术领先的首座环氧乙烷衍生物生产基地以来,科莱恩持续在中国追加投资、升级扩产,仅2020年以来,科莱恩在大亚湾的总投资达到1.95亿美元。

科莱恩是大亚湾石化区以开放吸引外资的一个缩影。

大亚湾石化区是为承接南海石化项目(现中海壳牌)落地而建设的石化产业基地,是惠州探索海洋油气化工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起源。

如今,这里集聚了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恒力石化、宇新化工等一批重大石化产业项目,建成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芳烃250万吨/年、PTA5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已落户项目114宗,总投资3252亿元,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优势产业链,今年1~9月,园区实现产值1717.3亿元。

近年来,为更好地延伸附加值更大的石化下游产业,惠州在直线距离大亚湾石化区10公里的惠东县白花镇高水平规划建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再造一个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新增长极。

产业园重点发展先进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汽车轻量化材料和包装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产业,打造聚合物产业链和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

仅今年以来,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三批共10宗产业项目集中落户,截至10月,新签约产业项目16宗以上,总投资约200亿元。按计划截至年底,产业园将累计落户产业项目24宗以上,总投资约330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约700亿元,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的良好局面。

“依托大亚湾石化区的原料优势,园区与大亚湾产业关联较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2条产业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条产业链中以惠州博科为龙头的碳四产业链产值预计超过400亿元;以惠州立拓为龙头的碳三产业链产值预计超过135亿元。

此外,面向我市以及周边地市电子信息产业原材料和配套需求,产业园形成了以兴发、百利宏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预计产值超过110亿元。

瞄准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宏伟目标,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与大亚湾石化区正形成“双子星”联动格局,推动石化产业强链、延链和高端化、精细化、差异化发展,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在惠东县稔平半岛以南的海域,40台单支叶片长达86.5米的风机伫立在湛蓝的海上,海风吹动叶轮,风动就转化为电能,点亮万家灯火。在它们的旁边,新的风机安装正在有序开展,到今年底,这里将新屹立64台机组。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中广核惠州港口1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也是惠州有效利用海风资源的首个标志性重大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到今年底全部建成,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届时,项目每年将提供清洁电能约30亿千瓦时,可等效节省标煤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35万吨。

在惠东县稔平半岛的黄埠镇,太平岭核电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今年国庆节前,项目建设进度条快速“刷新”——1号机组相继完成了核回路程冲洗和激光测量技术在汽轮机安装阶段应用两大核岛安装工程重要节点,目前,1号机组建设已进入冷试准备的最后冲刺阶段,按计划,今年年底将实现冷试,明年年初进行热试。

太平岭核电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清洁能源项目,总投资1200多亿元,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机组,其中,一期工程2台机组计划于2025年底并网发电,核电二期2台机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开始建设。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供电500多亿千瓦时,每年新增供电约占大湾区目前用电量的7%,每年可减少原煤消耗约1512万吨、减少向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约4160万吨,创造绿色GDP200多亿元。

同样是在黄埠镇,两个“国之重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它们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优先安排建设的16项大科学装置中的两项。

其中,CiADS将建成国际上第一个兆瓦级ADS(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研究装置,助力我国探索“燃料利用率最大化、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可持续利用核能之路,将造就我国加速器驱动嬗变科学研究中心,推动全国甚至全球核电池、储能等进一步发展。

HIAF建成后将提供国际上脉冲流强最高的重离子束流和精度最高的核质量环形谱仪,为我国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创造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

这3个重大项目是惠州发挥海洋优势、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缩影。

目前,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二PA/PB项目、中广核太平岭核电项目、LNG接收站项目等项目有序实施,惠州在临海地区初步构建成以核电、风电、天然气发电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项目群。

到2025年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5%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今年发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海洋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惠州作为广东海洋大市之一,全市海域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281.4公里,自然海岛162个,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分别居全省第六、第五和第四位,丰富的海域资源为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当前,惠州沿海布局的大亚湾开发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升级提质,园区内,项目开工、竣工场景不断上演,企业强研发、抢市场步伐不止,“2+1”现代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

从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TCL、亿纬锂能、德赛集团到石化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恒力石化,惠州在服务龙头企业、大项目落地上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经验,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在“双区”驱动大背景下,惠州日渐成为优质项目的“磁吸地”。

重大项目的意义并不止于项目本身,其自带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新时期成为惠州培育新兴产业、锻造新势能的重要助力。

记者获悉,接下来,中广核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计划在惠东县建设光伏、储能等项目,助力惠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惠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发挥太平岭核电项目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核级仪表和数字化仪控、核岛、常规岛关键辅助设备制造产业,逐步打造成广东省核能产业基地。

中国科学院近物所也正围绕两大科学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又称“东江实验室”)在惠州开展原创性重大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助力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例如,结合惠州的石化产业优势和“双碳”战略发展需求,开展能源领域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重大技术攻关和工程化研究。

“东江实验室已全资成立了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东江惠能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已在产业方向布局精准医疗、重离子微孔膜、石化新材料、新型储能等具有产业化和市场需求前景的技术研发。”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东江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胡正国表示,未来将开启“沿途下蛋”模式,支持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抓住海洋发展机遇就是抓住未来。”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分析,纵观惠州经济各结构组成,惠州已构建起以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为重点、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兴业蓝图”。

今年初,惠州市政府印发实施的《惠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2亿吨以上。

展望2035年,惠州重大标志性项目加速推进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