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惠州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点击图片阅读专题

2月18日下午,惠州市促进产业科技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现场获悉,惠州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资源和力量建设“2+1”现代产业集群和“3+7”产业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能力不断增强。

“惠州促进产业科技发展情况,可以用‘四个突出’和‘四个赋能’来概括。”惠州市副市长黎炳盛介绍,惠州突出创新引领作用,科技赋能“2+1”现代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更有成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科技赋能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突出园区集聚发展,科技赋能产业载体能效持续提升;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科技赋能“百千万工程”形成新格局。

两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

近年来,惠州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围绕建设“2+1”现代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面整体部署,系统整合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去年,惠州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266亿元和3479亿元,两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65%。惠州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创新实施市重点领域研发“揭榜挂帅”项目,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近三年安排3776万元,对18个中榜项目每个给予最高400万元支持,带动企业和科研机构总投入3.25亿元。惠州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

同时,惠州围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支持东江实验室在石化、新材料、能源电子等领域开展攻关,去年新型储能产业产值1175亿元,加快迈向全国第一方阵。通过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改投入,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第一档),推动612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5%,增速位居全省第2,服装鞋业、箱包家具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3400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惠州坚持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牛鼻子”来抓,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据介绍,惠州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4%,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三,其中企业投入占比高达93.1%。

惠州出台落实一系列激励政策,大力实施培育发展高企行动计划。2023年落实高企认定奖补和企业研发费后补助资金1.93亿元,惠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3400家,实现三年倍增的目标,增速位列珠三角第一,总量稳居全省第五。科技型中小企业增至349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82家。伯恩光学、比亚迪电子、龙旗电子等15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分别有2家、10家。TCL科技集团进入第五届中国质量奖建议名单,德赛西威获评省级“链主”企业。

在技术研发中心方面,惠州鼓励引导石化骨干企业在惠州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埃克森美孚大亚湾研发中心启动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300家。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制定出台《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引进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惠州分中心,打造惠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0.36亿元,同比增长47.35%,增速居珠三角第一,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今年力争新引进各类人才10万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新型储能、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核技术等领域实现了较快发展,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广东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埃克森美孚研发中心、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落户建设,为惠州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形成未来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才是第一资源。去年,惠州“组团式”带领企业进高校开展近百场校园招聘活动,举办7场“惠”聚优才“2+1”现代产业体系专场直播带岗活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青年大学生招引都取得新的突破,来自海内外15个科技创新团队、69名科技创新人才获得市级立项扶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各类研发人才达9.02万人。

惠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惠州将加大力度引进教育、医疗、国企、科技领军、高技能、现代农业、林业、新型储能产业以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10类人才,重点实施“616”名企引才行动、“名校优生”选聘行动、“金蓝领”技能人才招引行动、“产业+县(区)”直播带岗行动、“大湾区·惠州行”参观考察行动、“产学研”对接行动等六大行动,力争全年新引进各类人才10万名左右。

南方+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周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