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江门新闻 > 正文

实验室和车间里,江门​院士“金点子”正在发酵



院士们带来的“头脑风暴”和科技成果,正在江门企业的实验室和车间里发酵着。

江门智能激光清洗研发院士工作站,以中国科学院姚建铨院士团队为核心,以产业化为导向,正进行激光清洗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李德发精准营养院士工作站,运用大数据改良动物饲料生产,其团队推荐的新配方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1000万元。

近年来,孕育了32名两院院士的江门,正充分发挥江门籍院士人数多和现有院士工作站的优势,推动本土科技创新发展。江门市科技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江门已有9家院士工作站,在不同程度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江门院士路两旁,立着31尊72厘米高的五邑籍院士铜塑雕像。杨兴乐 摄

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难得的历史机遇,江门提出要打好“院士牌”,加快推动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专家建议,江门可通过“用好人才”“搭好平台”“打响品牌”的举措,努力形成包括院士路、院士节、院士产业园、院士工作站的“一路一节一园一站”的创新格局,助力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江海门户。

挖掘院士背后创新资源

用好人才“富矿”推动引资引智

今年5月,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到五邑大学与该校柔性引进的陈小明院士、金南衡院士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并走进研发实验室,了解院士团队在江门的工作、生活情况,协调解决相关项目和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他们对江门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江门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招才引智,用好用活人才“富矿”。截至2018年,江门人才资源总量达102万人。全市共有“双聘院士”1人,博士500多人,硕士超3000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工作站等数量持续增加。

同时,祖籍或出生于江门的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32人,这些院士都在不同程度关心着家乡的发展。祖籍恩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不仅回乡并捐资支持恩平一中及冯如纪念中学奖教奖学,还为家乡打响冯如品牌建言献策。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多次回到家乡与科技工作者、青少年交流。

“科技创新是江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区域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陈章喜认为,江门孕育了32位两院院士,这是江门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政府应通过加强与院士专家的沟通交流,实现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促进江门的创新发展。

然而,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相比较,江门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并不显著,在集聚院士创新资源方面也存在不足。如深圳仅去年就新认定了25家深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增加27名院士参与深圳企业技术攻关。东莞已设立超20家院士工作站,加快创新成果在东莞的产业化。

另一方面,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产业基础扎实、物产资源丰富、环境质量优良、发展空间充裕,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建议,江门可利用江门籍院士人数众多的优势,以乡情为纽带,整合院士的智力资源,设立江门院士智库,邀请江门籍院士和在江门工作生活的院士,为江门的人才引进、人才合作出谋划策,探索打造人才高地的新路径,真正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

搭建创新载体

谋划建设“院士产业园”

五邑大学目前依托涂永强院士、陈小明院士、岳建民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建成了两家院士研发平台——江门市先进功能材料院士研究平台、江门市医学大动物模型临床前院士研究平台,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江门市大健康国际创新研究院,以及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江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但这远远不够。院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在各自领域都是权威的领军人物,往往拥有大量优质的产业资源。江门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陈章喜认为,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江门更应该利用好院士资源,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推动企业家与院士的有效对接及江门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江门可结合自身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企业、院士,各方扬长避短、各取所需,打造一个大型招商引资平台。通过举行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上门走访龙头企业等形式,带动国内高端科研平台及重要企业落户侨乡。

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大量传统制造企业,但近年来普遍遭遇转型困境。究其根本,长期以来,制约江门创新发展的一大短板就是科技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本土企业难以形成发展新动能。专家亦建议,江门可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形成多方合力,打造一个富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对接、转化的平台,将院士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助推江门产业转型升级。

“江门亟须一个集聚院士创新资源的平台。”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建议,江门可建设院士产业园作为平台载体,激发产业活力。产业园可围绕江门正在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进行招商,引进院士团队。产业园内同时设立院士工作站、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并导入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项目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加快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向江门集聚。

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如青岛就已设立青岛国际院士港,集聚了百名院士,并且以外籍院士为主,逐步形成了广泛的国际院士联系网络,具有天然的国际合作性。在院士港,能源、生物、材料等方面的顶尖团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集聚效应。

“在院士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产业园的主导部门要与院士团队建立更加密切的对接联系机制,全力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为院士团队的人才引进和研发,创造更好环境。”彭澎提醒,政府部门也要更积极引导本地企业与院士团队对接合作,为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创造更好条件,真正推动江门产业转型升级。

策划举办“院士节”

立体传播打响城市创新品牌

孕育了32名两院院士的江门是著名侨乡,近年来更被赋予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新使命。32名两院院士是宝贵的侨乡人文资源,也是江门全面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的重要助力。通过“院士+”品牌,江门可打响城市创新品牌,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

江门可充分挖掘院士的品牌效应,组织一系列宣传活动,打造更多“院士+”金字招牌。江门市委政研室原主任李超奇认为,为此,江门应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嫁接各方资源、强化传播,展示侨乡科技发展新气象,促进社会各界、海内外侨胞对江门创新发展的深入了解,增强各界对江门的发展信心,为江门发展凝聚更多的资源。

“江门可每年定期举办院士大讲堂等活动,邀请江门籍院士和在江门工作生活的院士为全市科技工作者和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青少年作报告,打开他们的眼界。”李超奇说。一方面院士大讲堂活动可聚焦江门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邀请院士开展多领域讲学,提高干部群众推动城市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院士大讲堂活动,也可加深院士对江门的了解和联系。

彭澎介绍,广东省有关部门就定期举办院士论坛等活动,为广东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参考。因此,为打响城市创新品牌,江门可举办院士节等大型活动,以此为抓手充分传播江门院士文化品牌和创新资源,为江门引进丰富的发展资源,提升江门城市知名度、打响城市品牌。

具体来说,院士节可以活动为平台,导入科研成果、风险投资等先进要素,结合江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系统谋划,举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院士高端论坛、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使院士节活动从一个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转变成促进发展的产业活动,为江门的发展赢得更多的创新资源。


建议

江门可利用江门籍院士人数众多的优势,设立江门院士智库,真正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

——五邑大学教授刘志坚

为打响城市创新品牌,江门可举办院士节等大型活动,结合江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系统谋划,举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院士高端论坛、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为江门发展赢得更多创新资源。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

【记者】戴惠甜

【图片】杨兴乐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