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江门新闻 > 正文

奋进•南方年度观察|工业立市:江门拿什么再迎“产业新贵”?


岁末年初,万象更新。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江门市统计局公布了备受关注的一组数据:去年1—11月,江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55.32亿元,同比增长0.04%,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资增长6.1%;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1月同比增长11.2%,连续8个月实现当月正增长……

在众多亮眼数据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11月,江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6%,远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作为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老牌工业城市,江门该项数据释放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强烈信号:

从年初各项经济指标同比明显回落,到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再到年末多项数据全面回暖,江门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在面临多重挑战的一年里,“江门制造”不仅成功穿越寒冬,甚至还在“工业立市”的信念加持下,加快转型升级、动能转化的步伐,昂首阔步迎接“产业新贵”的美好未来。

努力把自己“扮靓”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最后一个月,江门接连迎来多个喜讯:

今年元旦前夜,广东省政府批复,同意认定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鹤山产业转移工业园(鹤山工业城)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省级高新区政策;

12月15日,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深圳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高新科技产业投融中心以及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

而在更早的12月8日,中科联合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在新会举行启动仪式,未来将为江门生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期关注江门产业动态的人不难发现,高端产学研平台抢滩登陆侨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而纵观这些平台的性质,不难发现,“创新+产业”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之一。

众所周知,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扎实。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江门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超34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超2100亿元,年产值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是“十二五”期末的9倍。

成绩喜人,但短板也不少。总体而言,江门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创新要素供给不足,已成为业内共识,而这也是制约江门拥抱“产业新贵”的重要因素。

对外,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相比,江门还欠缺在国内叫得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集聚区。举例说,同为制造业城市,东莞有松山湖,佛山有三龙湾——而江门要建设珠江西岸科技创新高地,目前仍缺乏一个拿得出手的平台载体。

对内,从江门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看,“十三五”期间江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列,2020年全市高企数量突破1800家。这个数据一方面反映了江门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随着高企数量逐年递增,江门产业创新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把自己“扮靓”,吸引更多创新平台落地,改变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的短板,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动力,这势必是“十四五”期间江门必须答好的命题。对此,近日召开的江门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也给出了具体抓手:

江门要持续推进“1+6”重点园区扩园提质增效,做实做强五大万亩园区,谋划建设万亩战略新兴产业园,打造1-2个千亿级园区和若干特色产业园,建设高水平产业载体;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人才集聚区,引进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综合性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发展。

不难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创新平台的落户,未来江门将拥有更足的底气、更多的机遇去迎接“产业新贵”。围绕“十四五”勾勒的发展蓝图,接下来江门如何拥抱大湾区产业创新浪潮,让我们拭目以待。

主动走出去“招亲”

翻开厚重的历史书,早在上世纪50年代,江门甘蔗化工厂、江门新华造纸厂、江门造船厂、江门水泥厂等便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工业企业,书写了“江门制造”最辉煌的一段岁月。

令人叹息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侨乡数度错过发展良机。究其根本众说纷坛,但未能及时找到适合自身产业发展方向,无疑是江门经济总量排名从全省仅次于广州逐渐下滑到珠三角“第三梯队”的重要原因。

面对“追兵渐近、标兵渐远”的压力,这几年来江门痛定思痛,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个千亿计划”,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江门逆势而行,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据统计,去年前三季度,江门共洽谈引进超亿元项目135个,投资额882.4亿元。

主动走出去“招亲”,是江门去年招商引资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在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激烈的当下,这一点尤为关键:去年第三季度,江门市商务局赴广州、深圳等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区招商拜访活动35次,结合“暖企业、促投资”走访企业21次;各市(区)主要领导考察拜访和接待客商次数共110次,以赴粤港澳大湾区周边城市招商为主,洽谈重点发展产业项目近180个……

上述几组数据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江门去年的招商活动基本都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与江门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的提法形成呼应:江门要加强与深圳、广州产业对接合作,形成“广深总部江门基地”“广深研发十江门制造”合作模式,推动江门产业嵌入中心城市产业链和价值链。

为何将招商方向瞄准粤港澳大湾区?答案不言而喻。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产业资源最丰富、创新要素最齐全的区域之一,这里孕育了一个个前沿产业。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广深等发达城市的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企业正在急切地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作为大湾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江门也迫切需要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创新实力雄厚的企业,助力侨乡产业换档升级。引进更多新兴产业项目,更是江门迎接“产业新贵”的题中之义。

从数据来看,此举已初见成效:去年前三季度,江门共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超亿元项目56个,占全市投资超亿元项目数量的41.5%;投资额361.8亿元,占全市投资超亿元项目投资额的41% 。这就意味着,去年前三季度,江门引进的超亿元项目中,近半数来自粤港澳大湾区。

更形象地说,如果根据去年招商引资的成果,绘制一幅江门产业地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无疑将成为最重要的板块:引进广州项目17个,投资额193亿元;引进深圳项目10个,投资额61.8亿元;引进东莞项目9个,投资额49亿元;引进佛山项目8个,投资额10.6亿元……

除了总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江门去年引进的项目“含金量”也不低。搜索江门2020年的产业落地清单,不难发现,“5G”“8K”“自动化”“智能”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凸显了江门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正在进一步转向新兴产业。

而上述江门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去年江门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1—11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6%,远高于全市工业投资增速,比优势传统工业投资和六大高载能工业投资增速分别高34.3和40个百分点。

凭借这样的一份成绩单,江门“十三五”招商引资打了一场漂亮的收官战。在这样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如何完成工业投资5000亿元,并进一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超千亿、超五百亿的产业集群?面对这一个全新的命题,江门需要坚持“工业立市”,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给予企业最好的关爱

去年10月,央视把镜头对准了江门。《新闻联播》以长达一分钟的报道,点赞江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打造营商环境的城市样本走进全国视野,对江门吸引更多新兴产业落地,无疑是一个利好。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土质好不好、肥力足不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招商引资的决心与诚意。

特别是对新兴产业项目来说,效率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而这几年来,落户江门的新兴产业项目与日俱增,其中不少企业负责人对侨乡营商环境颇为认可。

12月30日,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港口——江门高新港正式竣工落成,周边几家企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与港口仅一路之隔,今后公司生产的锂电池产品几乎可以‘零距离’通过江门高新港转运到世界各地。”江门市优美科长信新材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个小小的细节,在某种意义上,概括了江门吸引新兴产业项目的底气: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何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纵观江门这几年的“打法”,其奥秘在于两个关键词:一是基建“硬联通”,二是机制“软联通”。

首先是“硬联通”。昔日,挟西江、潭江两大流域的河海联运之利,地处珠三角西部的江门曾长期作为省内水陆交通枢纽。但时过境迁,随着更多新型交通方式的兴起,江门作为“江海门户”的地位一度旁落。

跨山越海,奋起直追。过去几年,江门多措并举补齐交通短板,勾勒了一幅“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交通建设蓝图,推动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江湛铁路、珠西物流中心、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融入大湾区“1小时城市圈”。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江门交通基础设施预计累计完成投资908.5亿元,比“十二五”304.7 亿元总投资增长了2倍,创下历史新高;全市轨道交通里程达205 公里,比“十二五”增加了110公里,增长116%;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91公里,较“十二五”增加207公里……

随着对外联通能力不断提升,江门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的联系愈发紧密,如今正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连接珠江两岸、粤港澳大湾区和粤西的交通桥头堡。更令人期待的是,“十四五”时期,江门将实施升级版“三个千亿投资计划”,继续投资2000亿元推动交通建设,届时企业的运输效率、物流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除了“硬联通”,这几年江门还持续深化“软联通”:率先在全省开通江港澳商事登记直通车,率先在全国上线运行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125个事项实现港澳跨境通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多次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一个个破冰之举,彰显了侨乡改革开放的决心,也为江门引进更多新兴产业项目增添了更多的底气。而展望未来,今后江门还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先导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力打造升级版“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来吧,“产业新贵”!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