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大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中山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圈”


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中山研究院、中山—复旦大学联合创新中心、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增至456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60家、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在过去的一年,中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记者日前从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获悉,下一步,中山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加快建设创新中山,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中山市委书记陈旭东,市长危伟汉等参加了会议。

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9%,排珠三角第三,增长29.3%,增长率珠三角第一。据悉,在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八大举措”44个细分指标中,中山增速排珠三角前三位的共有13个,占31%。

在新的起点上,中山的科技创新工作也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中山市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驱动、改革引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五个战略定位之一。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立足点就是把中山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因此,中山要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引进聚集一批国际高端创新研发、孵化和科教平台,争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等先行先试政策在中山市实施。着力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要抓好科技创新承载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转移转化生态系统,吸引和支持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山市快速转移转化。中山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高标准建设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光子科学中心、中科院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山)——国际先进低温技术研究中心、湾区国际医疗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支撑健康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平台。

“一企一策”靶向扶持创新主体打造创新矩阵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2018年,中山市高新技术企业2378家,其中规上企业占42.2%。

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壮大的轨迹,就是中山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寻找上升发展路径的最佳样本。该公司一直致力于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于今年初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8年,木林森公司营收达到179.5亿元,同比增长117.3%,成功跻身全球照明行业第三名,同时成为国内照明公司中首家产值超百亿的上市企业。

会议指出,接下来,中山还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深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优化扶持措施,促进“高企”上规模、增效益、强研发;重点遴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给予“一企一策”的靶向指导和扶持,打造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要综合运用财政补助、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加快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49%,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向好。

创新的概念,不仅限于科技创新,也包括机制体制创新,在推进创新工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创新的理念来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会议强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既要深化“量”的积累,力争新型研发机构每年有新增;又要推动“质”的突破,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与优势学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源头供给水平;更要促进“效”的跨越,支持多主体投资、多形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形成“技术+管理+资本”的高效运作新机制。

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举、提高创新能力与壮大企业规模并重,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入手,支持引导企业成为创新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开展主体、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主体,积极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继续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通过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流程再造等手段,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传统产业产品、技术、管理和资本运作升级,推动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促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平地起惊雷”

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集聚、核心技术攻关、完善的创新生态圈,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只有做好人才、技术两篇文章,才能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目前,中山市缺乏高水平理工大学和大院大所,5所高等院校中,均为应用型和高等专科高校,在知识创新体系中有着关键性作用的研究型大学数量为零。针对这一短板,市委、市政府正大力推进中山科技大学建设,并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其完成《中山市筹建中山科技大学论证报告》,编制《中山科技大学章程》,各项前期筹建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未来,中山科技大学将成为中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高校。

会议指出,中山未来要做好人才工作,要做好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激励几项工作。中山要加快提升城市高校办学层次和水平,加快推进中山科技大学、香山大学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和紧缺适用型人才。实施青年“优才工程”,制定“雏鹰归巢”引才计划,特别注意培养、留住、引进青年科技人才,促进更多本地学子回中山创新创业。要换位思考,努力为人才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创新人才流动、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改革创新,为人才科研创新提供宽松环境,让一流人才拥有一流待遇。

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放松,要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以及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需求,加强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取得一批产业带头性强、技术自主可控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促进新兴产业“平地起惊雷”。

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要狠抓改革创新,培育适宜创新的土壤。要加快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贯彻落实省科创“十二条”的政策文件,在科研项目管理、评价体系、成果转化收益分配、高新区发展等方面,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动力。要加快新一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对现行科技资助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整优化;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资源与资本有效对接,积极拓展科技项目融资渠道;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进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观察

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山如何下好“先手棋”?

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今年初,广东省政府出台了“科创12条”,要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的一年。更加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正在加快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即将启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科创协作共建机制已经启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山如何参与粤港澳科技创新协作共建,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圈?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指出,中山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山正在举全市之力构建平台、集聚人才、攻关技术、打造生态,加快构建中山的创新体系,争取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果

去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663家

回看过去一年中山市科技创新成果,不无亮点。

根据《2018年全省各地市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检测预评估报告》,中山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取得长足进展。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378家,比2017年增加663家,数量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五,其中规上企业占50%;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489件,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949家;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数量1140家,比2017年增加635家,数量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五,增长率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三。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过去一年,中山市引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中山,与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北方车辆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加快推进。2018年,中山市新增认定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0家,累计达325家,10家企业成功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累计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2家。

企业技术改造成果显著。2018年,中山市出台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等系列行动计划,全方位多维度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创新力度。全市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企业数量达34家,新增机器人应用1600个,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企业数量增长势头强劲,同比增长54.5%,新增机器人应用数量增速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二。

此外,过去一年,中山在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突破。

2018年,中山市加快打造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完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孵企业达1936家,当年毕业企业数量144家,数量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五。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等工作,广东药科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和广药大港大创新平台在中山市落户。积极组织开展重大学科专项,共推荐18家企业申报广东省科技发展专项,首批已立项1项。狠抓“人才18条”落实,全年新引进博士241人、硕士1818人,数量分别居珠三角九市第四和第六。

挑战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面临新挑战

成绩背后,也有隐忧。

总体稳步提升的数据之下,部分指标细节的下滑也透露出,中山目前推动科技创新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根据中山市2018年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指标预评估结果,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2018年,中山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从11家减少到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收入出现下滑。企业技术改造方面,2018年,全市实施技术改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为662家,虽然比2017年增加9家,但技术改造额相比2017年出现大幅下滑,全年完成投资额116.5亿元,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八,同比下降超过50%。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方面,去年,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1家、众创空间50家,其中省级以上孵化器与众创空间23家,孵化器面积126.87万平方米,仅比2017年增加0.1万平方米,增速在珠三角九市中排第八位。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去年,中山市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为5个,与前一年持平;全市重点支持院校重点学科经费投入10567万元,较2017年略有下降;全市高校向企业的转移技术成果数为265项,比2017年减少了156项,降幅超过37%;理工类学科的专业集成度,相比前一年也有所降低。在自主核心技术攻关方面,2018年全市省级科技奖项数量为3项,比2017年减少4项,降幅也较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去年,全市新引进省创新创业团队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均出现下滑。

这些评估结果显示出,过去一年,中山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表现乏力,企业技改推进遇到瓶颈,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进入增长缓慢期,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建设等尚未出现新的成果,高校向企业的转移技术成果出现下滑,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后劲不足,引进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方面遇到新的挑战。

今年,中山将在这些方面迎来新的上行压力。根据今年印发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工作要点》要求,中山承担国家及省科技专项数将达20个,比去年增加2个;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在去年完成投资额同比下降超过50%的情况,今年设定的目标额比去年完成额提高了4.66亿元;今年中山高新技术企业数目标设定为2400个,比去年高企总数增加20个;孵化器面积、在孵企业、当年毕业企业等指标方面,今年目标也均相比去年再提高;科技金融结合方面,备案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地方财政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的额度等指标,也对中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

五大专项计划、三大政策推动科技创新

面对新的挑战,如何推动中山科技创新再进一步?

此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印发了《中山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行动计划》《中山市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山市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3份政策文件的征求意见稿。

中山市科技局局长尹明向与会的各镇区单位、企业代表解读了3份政策文件的制订思路。尹明表示,这3份政策文件是中山市分别对应省相关政策文件制定的纲领性文件,为扎实推进新一轮改革,根据文件精神,中山市科技局将实施“重点研发计划、企业创新计划、创新环境计划、创新人才计划、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五大专项计划,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科技政策体系。

重点研发计划,将优化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攻关、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主动对接、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整合高端科研机构重点专项,探索实施“悬赏揭榜制”。

企业创新计划,将完善科技企业扶持政策,调整高企补助方式,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对全市研发投入排名靠前的企业再给予直接奖补。

创新环境计划,将对引进高端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平台等专项进行优化整合,设立不少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在中山设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支持港澳台及海外人才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激励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合同登记,按技术交易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发展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按促成技术交易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等。

创新人才计划,将加大创新人才扶持力度,对引进培养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资助,对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单位给予补助;给予在中山市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工作薪金所得税补贴,完善港澳和外籍人才的养老医疗保障。

公益与基础研究计划,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益项目、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力度,在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民生能力;在中山市优势产业及未来发展关键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及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通讯员】钟轩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