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中山医生莫介成援藏三年,全力帮助当地改善医疗软硬设施


三乡医院莫介成医生近日从西藏回到中山,圆满完成了为期3年的援藏工作任务,他也是目前为止中山援藏时间最长的医务人员。近日,记者采访了他,了解到他医疗援藏背后一个个充满艰辛与感动的故事。

●刚到西藏时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三年前,34岁的莫介成是三乡医院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他曾在该院担任过多年的公卫医生,负责疾控、卫生监督等工作。2016年,莫介成自愿报名参加援藏工作。经过严格的挑选,莫介成成为了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成员,赴西藏工布江达县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担任工布江达县医院常务副院长。

工布江达县平均海拔3600米,氧气浓度较低。第一次进入西藏的莫介成感到身体严重不适,长期缺氧,心跳过快,头疼头晕,晚上睡不好觉,刚到的第一个月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以后慢慢适应了,也只能睡五六个小时,每天晚上都要醒好几次。他去的第一个冬天还没有暖气供应,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白天写文件时手都在抖,晚上要盖三床被子保暖。

“2016年的工布江达县医院比三乡医院落后二十年不止。”莫介成说,医疗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全院只有12名医生、16名护士,仅设有外妇科、内儿科和门急诊等3个临床科室。医院只能治疗普通的常见病,手术室都没有用过。

克服身体的不适,莫介成迅速进入角色。他说,当时医院创“二乙”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存在门急诊布局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欠缺、科室分科不合要求等多项困难。莫介成与其他援藏专家进驻后,先后解决了供血、微生物检测、病理检查等各类困难,联系林芝市人民医院援藏专家多次前来工布江达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200多项整改,使医院于当年12月顺利通过“二乙”评审,成为林芝市首批“二乙”医院。

怎样才能精准帮扶到医院和当地的藏族同胞?莫介成与其他援藏专家决定进行实地调研,他们走遍了9个乡镇,最远的一个乡村来回需要一天,每天在盘山公路上坐车一路颠簸,还要忍受高原反应的折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他了解到高原地区胆结石、高原性高血压和消化道胃肠病等疾病较多,当地群众患病后只能到医院开点药吃,医院没条件进行正规治疗等情况,他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要想让当地医疗技术发展起来,必须在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莫介成说,他向中山市卫健局汇报了工布江达县医院的情况,根据指示,决定以构建“一个体系(市县医联体)+5个中心(微创、消化、妇幼、远程、制氧)”为载体,全面提升当地医院整体水平。

在莫介成的努力下,当地医院与林芝市人民医院签订首个医联体协议,建成“广东中山—西藏工布江达县远程诊疗系统”,借助远程诊疗平台,西藏工布江达县群众与中山市人民共享优质医疗健康服务,在高原享受优质诊疗服务。同时,中山援藏工作组积极筹措150万元资金用于制氧中心的建设,该制氧中心建成后能满足医院100张床位和县城居民的用氧需求。

莫介成介绍,去年借助中山市人民医院捐赠的120多万元的腹腔镜设备和援藏人才技术,当地医院的微创中心建起来了,一年多已开展了300多台微创手术,在西藏74个县区中排在前列。随后,消化中心、妇幼中心也建起来了。

●让藏族同胞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诊疗服务

在工作中,莫介成了解到当地有20名老人患上了白内障,于是他联系了中山一家公益组织,筹得近10万元经费,举办了“情系西藏-白内障复明公益行”活动,免费为这20名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手术。

工布江达县的藏族同胞拉姆患有肺结核,经过抗结核治疗后,去年她的症状出现反复,并有加重的倾向,当地医生对此束手无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莫介成联系了中山的医院,通过两地的远程诊疗系统,为这名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治疗建议,使拉姆顺利康复出院。

“2008年汶川地震,他在那里做了两个多月的志愿者工作,每天住帐篷,喝山上流的黄泥水,但他坚持完成了工作。”莫介成的妻子刘玉专说,援藏这三年,他一心都扑在当地医院的发展上,每次回中山都是为了工作,在家停留的时间很短。我知道他已经和那个地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三年的倾心付出终有回报,莫介成的援藏工作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肯定,他曾先后获得当地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医德医风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广东省委组织部评定为2018年度优秀援藏干部,被西藏林芝市委、市政府评定为援藏先进个人。

【记者】周映夏

【实习生】吴慧珍 

【通讯员】黄海航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