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80后南朗青年孙广宁:心系扶贫,奉献八年青春


孙广宁,一名80后的小伙,2008年毕业于湖北省襄樊学院(现湖北省文理学院)。读工业工程专业的他,本可以在外资企业领取工程师高薪待遇,但却在2009年毅然辞去了高薪工作回到自己的出生的家乡中山市南朗镇当一名村官,随后又主动请缨到山区驻村扶贫。

从那时候起,他就踏上了八年扶贫之路,一直为山区扶贫事业而奋战……

2018年,孙广宁接受封开电视台的访问

心系扶贫 奉献青春

2013年3月,孙广宁主动申请参加第二轮“双到”扶贫,被派到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下洞村,可刚到古竹镇就被眼前的景象惊讶到了,一个镇区的街道竟然还是泥泞路,没有路灯,没有高楼,再从古竹镇一路驱车颠簸到下洞村,没想到下洞村委会的办公楼竟然是一座破旧的砖瓦房,村道也是泥泞路,一到晚上村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孙广宁脑海里想起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书记的话“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当年26岁的孙广宁怀着一颗勤奋、努力、上进、负责的心,看到眼前的景象,更让孙广宁埋下了想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奉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在下洞村驻村一驻就三年。

因为扶贫成效明显,有工作经验,就在扶贫“双到”收队不久,2016年孙广宁又被中山市南朗镇人民政府选派到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孙广宁热心扶贫事业,29岁的他毫不犹豫又踏上了通往肇庆市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的扶贫之路,这一干又是五年。

2013年到2020年,从紫金县古竹镇下洞村到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这八年来,扶贫干部轮换了一批又一批,心系扶贫的孙广宁依然坚守在扶贫一线,从27岁到35岁,他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扶贫工作。

孙广宁不仅肩负档案和资料整理,还时常落户走访。

孙广宁不仅肩负档案和资料整理,还时常落户走访。

爱岗敬业 带伤坚守

在同事和朋友的眼里,孙广宁是个雷厉风行的工作狂,一到紫金县古竹镇下洞村的扶贫工作岗位上,说干就干,白天走访贫困户,晚上工作到凌晨2、3点,和同事两个星期的时间摸查了300多户1000多人,不歇息地整理档案资料,摸清村里的情况、贫困户的情况。他说:“只有了解清楚村情民情才能尽快为村为百姓谋发展之路。”

一次,有一个扶贫项目需要加急批示,由于时间紧迫,孙广宁接到工作任务即刻从古竹镇开车300公里赶回中山市找领导批示项目,然后又马上赶回紫金县找驻县工作组审批,马不停蹄,当天来回600多公里。直至晚上8点多回到古竹镇下洞村将项目资料交给赖支书盖章签名的时候,孙广宁才想起自己一天都没有吃过东西,支书马上叫妻子煎了两个鸡蛋和煮热剩下的青菜,只见孙广宁狼吞虎咽地吃了4大碗饭。“早一天批下来,项目就早一点落地,贫困户就早一点得到收益。”孙广宁说。

2017年在封开县罗董镇五星村驻村的孙广宁,在一次入户走访中骑摩托车不慎摔倒,身上多处擦伤,右手大量流血,被匆匆送去了60公里外的医院,经过检查后被诊断为右手两处关节骨膜破裂,医生建议休息一个月以上以帮助伤口愈合,然后再进行恢复治疗2个月。得知广宁摔伤的消息,驻村工作组、同事、村干部都劝说他尽快返回中山进行治疗,工作组组长当场批假要求他尽快回去治疗和养伤,但孙广宁都拒绝了,他坚决要留下来:“马上要迎接省的考核了,村里贫困户的情况和驻村工作还是我最清楚,系统数据录入、档案整理,项目推进等大量的工作也是我在负责,我是不能缺席的!”伤口经过了消毒和包扎,孙广宁又马不停蹄回到五星村里,回到扶贫工作岗位上。为了不影响工作,他还向家人隐瞒了受伤的事情,一连两个月都没有回中山的家,留在驻村的地方边治疗边工作,“如果让家人知道,他们肯定要劝我留在家中治疗休息,我不想让他们担心,也不想影响工作进度。”孙广宁回忆道。

带伤坚守扶贫一线的孙广宁,白天继续走村入户,晚上用左手单手敲打键盘录入数据,只剩一只手的他也要加班加点工作,村里的干部都对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敬佩不已。

孙广宁带伤加班加点,完成考核资料。

孙广宁带伤加班加点,完成考核资料。

群众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孙广宁虽为八零后,但在扶贫工作队伍里的大家都称他为“老扶贫”,在五星村里即使比他年长的贫困户都亲切地叫“宁哥”,这位“老扶贫”宁哥就像一部行走的电脑,里面存满了贫困户的各种数据,载满了的各种扶贫政策的信息,装满了各种为贫困户解决困难的点子,村里每一户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每一户贫困户的需求他都记在心上,贫困户的大小问题和困难他想方设法排忧解难。

2016年,孙广宁护送贫困户学子到肇庆市技师学院就读。

2016年,孙广宁护送贫困户学子到肇庆市技师学院就读。

五星村有一户贫困户杨锦祥户,家中其弟弟以及母亲一家三口人,全家主要收入来源是依靠杨锦祥在外务工,2019年初本在家中照顾残疾弟弟的母亲突然去世,为了照顾残疾的弟弟,杨锦祥只能回到家中靠务农维持生活,家庭经济变得更困难。得知情况后,孙广宁马上想起现有的低保保障政策,联系上民政部门,并帮整理提交资料,顺利把杨锦祥的弟弟纳入低保保障。想到杨锦祥有劳动能力还可以工作,孙广宁向单位领导提出开设公益性岗位的想法,村里的环境卫生需要有人定期维护,不如让一部分劳动力比较弱或者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纳入到村做保洁员。孙广宁的想法得到了所在单位大力的支持。如今,杨锦祥的弟弟不仅可享受每月低保金865元保障,杨锦祥也可以在家门口解决就业,边务农边担任村的保洁员,每月增加900元工资,安心照顾残疾的弟弟。孙广宁建议开设的公益性岗位,还帮助到村里十几名有劳力和弱劳力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解决了不能外出务工的困难。

五星村还有一户贫困户的孩子小陈(化名),中途退学跑到珠三角务工,孙广宁在入户走访中得知这个情况,联系小陈劝说她回校读书,多次电话联系无效,孙广宁和同事决定亲自去寻找孩子当面劝说,驱车几百公里到顺德最终找到退学的小陈。在倾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是小陈觉得自己读书成绩不理想,家里经济又困难,想放弃读书尽早出来工作,减轻家庭负担。了解到小陈辍学的原因,孙广宁和同事劝说小陈不要担心,驻村干部会帮她解决家里经济问题,让她安心回校读书。经过几个小时的思想动员,小陈终于同意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离开顺德时天色已晚,孙广宁和同事回到中山家中已经深夜。

小陈的事深深印在孙广宁脑海里,为了帮助贫困学子安心无忧地完成学业,除了帮助他们落实现有的教育补助政策,孙广宁还与所在的扶贫工作队联系上中山市热心的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对五星村扶贫户的子女教育和生活提供大力的帮助和支持,包括捐衣捐物,文具书包、学习复读机、助学款,关心贫困学子们的读书、生活、思想成长等等。多年来,共帮助了 30多名贫困学子,其中有2名贫困户子女在社会热心人士一对一的帮助和支持下实现了大学梦,有1名贫困户子女顺利了完成学业走出社会就业,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中山市社会热心人士到学校慰问贫困学子。

中山市社会热心人士到学校慰问贫困学子。

舍“小家” 为“大家”

“我不后悔踏上扶贫之路,但唯一觉得亏欠的是家人。”

孙广宁离开家里走上扶贫工作的时候,女儿才刚满一岁,还在咿呀学语,是最需要爸爸照顾和陪伴的时候,但孙广宁却选择了听从号召踏上了扶贫路。“这几年来,都是我父母在帮忙照顾女儿,本来退休在家享清福的父母,还要为照顾我女儿而劳累,而作为爸爸的我,没有好好地陪伴女儿成长,是我唯一的遗憾。”

八年过去了,女儿逐渐长大,由刚开始哭喊着不愿爸爸去上班,到现在女儿已经懂得爸爸的工作是在为山区的贫穷人民谋幸福。

放寒暑假的时候,孙广宁都会带自己女儿到自己扶贫的地方,让她感受一下山区孩子的生活,让她知道爸爸工作是在帮助山区的贫困孩子。女儿受到感触,主动要求把她家里的娃娃玩具文具拿过来送给山区的孩子作为礼物。

女儿在堆满贫困户帮扶记录簿的办公桌上认真学习。

女儿在堆满贫困户帮扶记录簿的办公桌上认真学习。

孙广宁常笑自己除了中山又多了两个家乡,一个是紫金县下洞村,一个是五星村,“现在五星村这个家乡需要我,我定不辱使命,把五星村发展好,为五星村贫困户谋幸福。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当前也是脱贫攻坚最紧要的关头,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坚决打赢这场硬战,待我完成这个任务,我会好好陪伴我中山的家人,弥补对他们的亏欠。”

扶贫出成效 努力得回报

在紫金县奋斗的三年,孙广宁与同事们共同见证了下洞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委会建成了一座的水泥楼,全村道路硬底化,路灯亮起,还建起了水坝,农田灌溉有了保障,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贫困户有分红有稳定的收入。

在孙广宁与同事们努力下,省定相对贫困村罗董镇五星村,由原来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已变成焕然一新的新农村,环境整洁、村道平坦、屋舍俨然、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贫困户饮水安全、用电安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了坚实的保障,家中有电视信号,宽带信号全覆盖,年人均可以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4000多元到现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多元,山区贫困人民的生活的得到了真真实实的改变。

五星村扶贫产业基地上的番薯大丰收。

五星村扶贫产业基地上的番薯大丰收。

曾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脱贫有多难,扶贫干部就有多拼。”回想扶贫这八年,孙广宁坦言扶贫驻村工作确实不容易,有疲惫无奈、有委屈辛酸、有烦恼压力、有艰难苦累,但看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坚守地变成群众的喜悦、群众的幸福,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艰辛和汗水都烟消云散。

“只要我能为兑现党向人民作出的‘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八年的付出,值得!”

—— 孙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