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深山机器响,永善开新花


清晨6时许,天色微亮,陈光美吃过早饭便早早出门,穿过崎岖的山路,步行近一个小时,前往数公里外的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蓝莓基地上班。50多公里外,位于永善县工业区细沙片区内的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下称“菜人家”)生产车间灯火通明,运输货车进出厂区,工人们陆续回到厂区,生产线陆续开动。

这样繁忙的景象正成为中山与永善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一线的独特风景。2016年,中山市与昭通市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山与昭通市大关、盐津、永善、绥江4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4年来,中山按照“昭通所需,中山所能”持续为各县引入发展动能。发展产业,为当地“造血”是扶贫协作的重点,在中山扶贫协作力量的搭桥牵线和直接参与,一个个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生产工厂先后出现在永善县的深山里,托起当地贫困群众的致富梦,绽放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产业新花。

1

国庆节前连续加班一个多月,菜人家高速运转的生产线终于缓了一些。菜人家是一家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主要生产竹笋、蕨菜、花生、萝卜、海带丝、榨菜等休闲食品和酱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它是永善县的第一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也是当地的扶贫“明星企业”,在全厂现有员工220人中,185人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这个山沟里开办企业,就是要开发本土资源,促进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公司负责人廖兴巧表示,菜人家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组。永善县盛产筇竹,其出产的筇竹笋品质较好,借助当地高品质的筇竹笋,菜人家的产品销路不断拓宽,扶贫事业的基础也日益牢固。

2018年,中山向菜人家投入东西部扶贫资金300万元,与菜人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做大脱贫致富的“蛋糕”。按照合作协议,借助中山的扶贫资金,菜人家每年向细沙乡周边3个村(社区)集体和7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配收益,达到“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致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壮大地方产业发展”三个效果。中山还在菜人家建设可提供200个就业岗位的扶贫车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业。随着生产线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菜人家还辐射带动了全县11个乡镇51个村1.2万余户贫困群众发展竹产业。

“穿着整齐了,有的有摩托车了,一些还有了小车。看到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一天天变好,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廖兴巧介绍,目前,工人在不请假的情况下,平均月收入可达4000多元。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进厂工作后,摆脱了贫困。

对于当下的菜人家来说,扶贫企业的“内核”没有发生变化,运营模式却已经开启了新的试验。

2018年,中山市领导多次到昭通市开展扶贫调研,对云南菜人家带动群众脱贫的成果高度认可。为了推动这家民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中山市国资委提出了开展“国有资本+民营企业”的混改经营合作模式,推动企业壮大,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通过开展一系列调研,中山市与昭通市加强协调对接,中山市国资委下属国企——中山中汇集团有限公司、昭通市国资委下属国有企业——昭通市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永善县民营企业云南菜人家开展三方合作,通过“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扶贫模式合作打造集农特产品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协作项目。这也是云南省首个混合所有制东西部扶贫产业协作项目。2019年底,合资公司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去年底,他们的资金已经打进来了,今年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廖兴巧表示,按照云南菜人家目前的经营情况,年营业额做到8000万元可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想要冲刺亿元大关,则会遇到诸多资源瓶颈。要实现升级蝶变,不仅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引进更多优秀的管理理念和人才资源。与中山市国有企业的合作,将为云南菜人家提供重要帮助,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目前,该项目结合脱贫攻坚和退耕还林相关政策支持,已经带动种植方竹10万亩、小米辣2000亩,扶贫成效持续显现。

1

进入10月,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蓝莓基地的蓝莓丰收期即将结束,基地中的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身穿苗族服饰的陈光美在蓝莓树丛中穿梭,不一会,篮子里便铺满了果体饱满的蓝莓。

蓝莓基地改变了陈光美的生活。“一天可挣80元,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比种玉米的时候高许多。”谈起去年以来的生活变化,陈光美非常满足,虽然每天来回基地干活要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但相比到外地打工,如今上班的地方离家近了不少,照顾家中孩子和老人也更加方便。

永善县地处金沙江畔,因受金沙江及其支流切割,境内重峦叠嶂,峰高谷深,自古交通不便,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山民们望山兴叹。艰苦的山区环境却蕴含着发展的潜力,这里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种植高海拔和喜湿润和温暖气候的农作物。

结合当地实际,2017年4月,永善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上海昌杰生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发展蓝莓种植、加工和销售项目,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1

2018年,中山投入东西部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永善县莲峰镇、水竹乡的11个贫困村25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与上海昌杰生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贫困农户每年可按照入股资金相应比例获得保底分利。同时,基地还建立了“龙头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吸纳群众务工等方式,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收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集体有收益金的“一地生四金”效果。

“蓝莓是不可以机采的,只能靠人工一粒一粒地摘下来。”基地负责人陈祝波表示,蓝莓基地种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工作是除草、施肥、采摘。蓝莓树种下后的五年开始进入盛果期,收成期为每年7月至10月。“基地每年盛果期可提供施肥、除草、采摘等约30万个就业工日,村民在盛果期是不愁没活干的。”

截至今年上半年,该蓝莓基地项目已建成“万亩云端果园”溪洛渡镇新拉村、水竹乡塘坝村2个蓝莓基地,种植面积1.2万亩,项目惠及溪洛渡镇、水竹乡、莲峰镇3个乡镇16个贫困村39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群众通过参与蓝莓基地项目流转土地就获得收益近70万元,基地累计用工1.6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60万元。在基地的带动下,从前的“穷山恶水”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热土。

1

初秋,乌蒙山区雨水依然频密,雨后的深山岚气氤氲。趁着周末,来自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的ICU副主任医师陈超杰,又再走进云南昭通永善县山区,为深山里的村民们义诊。周末下乡义诊,已成为他到永善县支援后的一个习惯,自去年9月至今,他几乎走遍了永善县15个乡镇。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中山扶贫人不断深入乌蒙山区,来自中山的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给当地带来了技术,也暖了人心。

按照《广东省中山市云南省昭通市对口帮扶卫生计生协作协议》,自2017年10月起,中山市对口支医昭通市。从2017年起,中山相继派出三批医疗队赴昭通支援,陈超杰是第三批医疗队成员之一,他擅长重症监护治疗、呼吸疾病诊治,是中山市根据永善县人民医院提出的需求,专门向该医院输送的专业人才。进入永善县人民医院后,他挂职该医院副院长,重点指导该院开展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和呼吸疾病学科建设。

通过日常接诊和下乡义诊,陈超杰发现,呼吸疾病在当地较为多发,让他感到痛心的是,因为山路难行,很多群众来一次县医院需要走五六个小时,加之缺医少药,患者往往得不到规范、持续而有效的治疗,一些小病久拖成重疾的情况并不少见。

为此,陈超杰在永善县人民医院支援期间一直研究更具普及意义的适用技术,他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对口帮扶永善县人民医院医疗专家梁亮标联合发明了“梁陈健肺七步操”,供村民日常锻炼。“我在这里的时间是有限的,人可能会走,但技术是不会走的。”

据统计,近年来中山共选派支医人才超过60人到永善县开展支医活动,新开展开颅等近30项新手术,并协作建设永善120院前急诊急救系统。此外,中山还选派经济、农科等其他领域脱贫紧缺人才近20人到永善县开展交流活动,永善县也派出多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山跟岗学习,形成了双向的交流效果。随着新技术在当地开展和交流学习队伍从中山归来,一支涵盖多个领域的本土民生支援队伍逐渐强大。

1

兰姐的角色转变

213国道沿着金沙江蜿蜒前行,从昭通市永善县政府出发,经过近2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细沙乡。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下称“菜人家”)就坐落在四面环山的永善县工业区细沙片区A区。

菜人家是永善县重点引进的民营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产品包括竹笋、蕨菜、花生、萝卜、海带丝、榨菜等。车间里,自动化的生产线马力全开,漂洗、修整、分级、装袋、抽空、封口……工人们正对最近采购来的竹笋进行加工,一袋袋独立小包装的竹笋休闲食品陆续下线,被工人装进货箱。

身着蓝色管理人员工作服的张焕兰,是厂区的副厂长,大家都喜欢称她为兰姐。工作期间,兰姐在拌料车间内各个工位间来回走动,检查着工人们的操作工序,不时提醒工人操作的注意事项。拌料工人、细沙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苏宝根,是兰姐的重点关照对象,他患有轻微智力障碍,去年进入菜人家工厂工作,在兰姐手把手教导下,他很快成为一位熟练的拌料工,如今月收入已超3000元。

1

实际上,5年前,兰姐还是脚踏贫困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住在永善县细沙社区水洞子村一组,两个孩子年龄还小,公公患有尿毒症,每月治疗费超过1000元,婆婆年纪大,行动不便,一家的生活压力全部压在夫妻二人肩上。为了帮补家计,2014年,一直在家务农的兰姐和丈夫一起到外地打工,两人先后辗转福建、浙江,不幸的是,就在外出的短短两个月期间,婆婆在家中摔伤去世。这次变故之后,兰姐打消了外出务工的想法,留在家中承担起照顾老小的责任。

真正迎来身份的蝶变,是在她进入菜人家之后才发生的。

2014年,落户永善县细沙乡的菜人家正式建成投产,工厂距离兰姐的家只有几公里。在扶贫干部的推荐下,兰姐进厂工作,成为该公司最早一批工人之一。

“刚进来时是普通工人,什么工作都做。第一个月,工资1800元,第二个月2700元……”兰姐说,进厂后工资稳定增长,自己干劲也越来越足,屡次被工厂评为生产标兵。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打工也有升职的机会。2015年,进厂仅一年,兰姐就凭着自己的拼劲,从普通工人升任车间主任;去年,经菜人家管理层一致决定,33岁的她被提拔为副厂长。5年里,从农村家庭主妇,到当地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专业工人,再到工厂的管理人员,兰姐完成了人生角色的快速转型。

如今,兰姐的月工资稳定在6000元左右,已经超过在浙江宁波务工的丈夫。在全家的努力和当地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她在离工厂不远处的西沙乡里新建了安居房。新家距离工厂很近,工作、顾家两不误,兰姐又可以参加已经缺席多年的孩子学校家长会了。

2018年,中山市向云南菜人家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300万元,折股量化给当地7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在企业内援建“永善县细沙乡扶贫车间”。扶贫车间的建设,推动贫困群众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辐射带动了全县11个乡镇、62个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

在永善县,和兰姐一样的脱贫蝶变故事,还在持续发生。

1

让贫困群众的就业选择更加多样

永善县是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所在地,是库区移民集中地,过去10年,数以万计的库区移民搬离故乡。多年后,永善深山中的山民们在扶贫工作的大潮下,陆续搬出深山,走进易地搬迁安置区,开启新生活,同样在永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永善县红光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永善县城西部,是永善县县域内最大的易迁安置点。自2019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搬迁户陆续入住以来,这个拥有近1.5万人的社区逐渐热闹了起来。社区中的主道路均是宽阔的车道,住宅楼一楼的临街商铺开设了理发店、杂货铺、药店等店铺,社区中还有广场、集贸市场、社区医院等功能场所,俨然一个功能齐全的“城中城”。

告别深山故里,住进现代化的住宅社区,对于每一名搬迁户来说,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生活的变化并不为过。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迷路、不会使用电梯、生活过于休闲成为居民们反映最频繁的问题。虽然困惑众多,但居民对走出大山、搬进城的意愿却是趋同的,当安置区分配住房时,分房工作仅用几天便完成,一些接受分房的搬迁户自发创作歌曲和诗歌以表谢意,更成一时佳话。

如果说走出大山搬进城市社区是昭通贫困群众的一次去与留的抉择,那么如何有效就业则是另一次抉择。与前者相比,后者的答案更多样化。扶贫车间进社区、产业基地进村庄、千里之外“点对点”就业……在中山对口帮扶下,昭通贫困群众的就业选择更加多样,但无论是在家门口就业,或是异地就业都呈现出新生活的生机,去与留的背后,都是人们对新生活的拥抱,也是对未来和幸福的憧憬。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