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念好“生意经”,农田新天地


“用‘九山半水半分地’来形容这里,最合适不过了。”参与扶贫工作9年的中山驻封开(德庆)县工作组副组长徐振健说出了大部分驻村书记的心声。在中山对口帮扶潮州、肇庆市的131条贫困村中,山地占大部分面积,“在村里,最难的事情就是集中土地办大事,每家每户不足1分地,如果驻村书记要整合一片30亩的土地发展,甚至需要入户征求上百户村民的同意、签字。”

虽然耕地稀缺,但在大山的怀抱中,这里有来自大自然的甜蜜馈赠。广宁产出可入药的肉桂、香甜的百香果;封开种出甜糯的大林香蕉、培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杏花鸡、岗脚鹅;怀集创新养殖了抵御非洲猪瘟的“电梯猪”;潮州连绵数公里的茶山,给梯田铺上一层绿绒毯,产出名茶“鸭屎香”;烙上饶平印记的南姜,成就了“北上广深”食客念念不忘的潮汕卤水火锅……

从2016年开始,中山定点帮扶潮州市、肇庆市两市131条省定贫困村。131条贫困村的驻村书记各出奇招,他们或因地制宜,促进本土优势农产品提质提量;他们或嫁接中山特产,引入横栏花木、神湾菠萝,着力将贫困村的地理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们或穿针引线,让贫困户出城学习农业技术,破除农业发展壁垒,他们总结出一条条扶贫“生意经”使得131条贫困村发生可喜变化。

在中山的帮扶下,扶贫暖风已吹入千家万户,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1

早上9时,在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石壁村的合作社里,堆放着几个1米高的“小山丘”。“这些是昨天刚刚挖上来的南姜。”贫困户林长泉蹲坐在地上,熟练地挑拣打包这批从家门口长出来的“活宝”。

目前南姜的批发价在3元/斤,而一运到广深的农贸市场,这一万多斤的南姜在1天内就能给顺和园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带来3万多的收入。金秋十月,年过60的林长泉工资涨到了3200元,有余力上山挖姜的村民,月收入能达到7000元。

2年前,这样的收入是不敢想象的。

2018年干旱,一场“姜瘟病”让全村的南姜大面积死亡,村民几乎颗粒无收,石壁村也一度成为浮山镇“出了名”的倒数贫困村。中山市南头镇驻石壁村第一书记张文聪提出:“要发展,必须掌握种植南姜的农业技术核心。”

2019年,在张文聪的多方联系后,石壁村村民、合作社负责人林汉中得到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参加华南农业大学“领头雁”精准项目扶持培训。多次与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对接、研讨后,2019年年底,林汉中成功地把一种治愈姜瘟病的“南姜生物菌液”带回家乡。

石壁村迎来了一场蝶变。

1

滴上生物菌液不仅解决了姜瘟病的问题,也使得南姜的整体产量提高,从每亩3000斤增长至每亩5000斤。张文聪说:“以前每家每户散乱种植,产量小,产出的南姜不能集中卖给药厂,挖掘它的药用价值,所以我提出产业化的想法。”

南姜中提取的姜黄素就是万金油等药品的重要原料,若实现产业化,南姜的效益将翻几番。“文聪书记是实干型人才。在我们最难的时候,是他给我机会走出去学习,鼓励我把南姜种植产业化、规模化。”林汉中说。

近年来,潮菜在全国广受欢迎,南姜作为潮汕卤水火锅必不可少的原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只要种出好品质的南姜,就不愁市场。现在我们平均每天出货达15000斤,销往潮汕、珠三角、厦门等大中城市,去年销售总额就有400多万元。”林汉中说。

看到南姜种植的曙光,周边的新圩镇、浮滨镇、联饶镇的农户都纷纷带资带地加入南姜种植的行列,合作社的南姜种植面积从原来村内的250亩整合至900亩。“为了我们村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们优先聘请村民、贫困户以及贫困户的亲戚。”林汉中说,“而且村民自家散种的南姜,我们也能直接兜底收购。”现在,合作社已聘请了4名贫困户,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约3.8万元,长期提供10个以上工作岗位。

不止于此,在张文聪的推动下,华南农业大学“牛哥驿站”在石壁村建设起来,着力为合作社解决技术难题,对接药厂、农贸市场等销售平台。2020年3月,由中山拨付扶贫自筹资金36万元,支持石壁村与华南农业大学建设30亩的“百姜产业化示范试验基地”。

“农产品最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恶性竞争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林汉中说,打造了“百姜产业化示范试验基地”,是为了筛选出本土种植产量高、市场利润空间大的姜种推广种植。今年9月,顺和园姜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潮州市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石壁村利用农业技术创新迎来新局面,这在131条贫困村里并非特例,肇庆林洞村引入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产出高质量的“小彩椒”;潮州市大门坑村引入名茶“凤凰单丛”的种植经验,让贫困户变身为小老板……在中山帮扶肇庆、潮州的数百个贫困村,农业技术大部分处于落后封闭状态。引入农业科技力量,帮助当地突破种植养殖技术壁垒是中山扶贫干部探索出的一道重要帮扶经验。

1

“这颗菠萝果芯脆口,甜度高,果肉入口即化,应该是种在山坡上的。”9月末,坐在肇庆市封开县江川镇裕丰村的电商服务站,江川镇镇长植玉勇一边吃菠萝一边说,这几年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这一颗小小的神湾菠萝。

神湾菠萝,顾名思义,是中山神湾特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起,这只菠萝与神湾之间关联的唯一性,第一次被打破了。

为了带动肇庆市封开县三个省定贫困村脱贫致富,神湾镇扶贫工作组将中山神湾特有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引种到对口帮扶的封开县。从小规模试种到推广引种,再到复制推广菠萝产业升级发展的一整套经验,神湾镇尝试利用“菠萝扶贫”探索一套跨区域产业对接的精准扶贫模式。

从2017年首次试种17亩的神湾菠萝,2019年,这批江川神湾菠萝首获丰收,“爽脆无渣、无需泡盐水。”中山市神湾镇驻裕丰村第一书记李靖宇第一次品尝就知道,“试验”成功了。现在,江川镇菠萝种植面积已经超过500亩。

由于江川神湾菠萝继承了神湾菠萝甜脆多汁,无需泡盐水即可食用的优势,广受市场欢迎。在裕丰村已经形成“合作社+农户+电商”的销售模式,在这300多平方米的服务站里,现摘现卖采摘,全国消费者扫描二维码,直接能购买到刚摘下来的江川神湾菠萝。

1

金秋十月,神湾菠萝已销售一空,江川神湾菠萝才错峰推出,走俏珠三角的电商市场。9月以来,光是裕丰村每天就能售出近500斤菠萝。

而“克隆”中山农业发展经验的不仅限于江川镇。在肇庆市德庆县益村村,板芙镇驻益村村第一书记梁德全也成功为当地引进了中山市特色花木产业。

早在去年5月来,刚到任的梁德全发现,益村村在153国道两旁有大片耕地,由于此前种植何首乌失败而丢荒了。他考察发现,在这里发展中山特色花木产业非常合适。

“这里的土壤含沙多且疏松,四面环山,就像一个盆地。花木种植最害怕的就是台风,这里是很好的‘避风港’。”中山市花木种植企业老板、益村村顺哥花木种植基地负责人张顺昌说。

但是,“移花接木”似乎遇到了难题。在益村村,土地大多分散在村民手中,集中、流转大片土地发展花木产业,就需要得到上百家农户的支持。经历长达7个月的整合,梁德全仅凑齐了60亩地。

“一般而言,花木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以上。面积太小,产业难以产生效益,无法实现真正的扶贫。”张顺昌说,“梁书记为了项目的事情挨家挨户去找村民沟通,他让我很感动,选择了先投资再扩产。”

今年4月,60亩的花木产业落地,产业的落地为村民增加了6个长期的就业岗位,30多个临时散工岗位。目前,已有800多人次进场务工,发放务工费用超6万元,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

为了保障村集体的利益,投资方交足3年租金和保证金,并建立“基地+村委会+贫困户”合作发展模式,保障村集体每年获得4.2万元的固定收益。“越来越多村民看到了发展花木产业的潜力,今年11月,我们的花木产业将扩展至200亩。”梁德全说。

1

老香橼、老药桔、黄皮鼓,来到潮州大街小巷的特产店,这是当地人少不了会推荐的“潮州三宝”,“这东西化痰止咳,改善心肌功能,一瓶超过10年的陈年老香橼,在市面上很难买到。”中山市驻潮州市饶平县脱贫攻坚工作组副组长苏清玲说,老香橼是一种用佛手果炮制的药膳制品,乌黑油亮、绵绵如膏,在潮州市场上成为热销的养生产品。

在潮安区铺头村200亩的种植基地内,黄灿灿的佛手果沉甸甸地挂在树上,中山市小榄镇驻铺头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潭汝枝弯下腰随手就摘下了一颗,说“这果子在潮州市乃至珠三角畅销,但本地种植的地方并不多。”

“再好的扶贫产品都要先畅通市场销路。单纯依靠政务订单是难以为继的。”中山市驻潮州市饶平县脱贫攻坚工作组组长陈光钵说,“我们希望优质的扶贫产品与市场、企业搭建长效机制,即使没有驻村书记,产业扶贫也能为村集体造血。”

“于是我们利用丢荒的大片竹林筑巢引凤,引来了潮州的食品龙头企业。首先解决了市场销路及种植技术难题。”潭汝枝说,在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的帮助下,铺头村成功引进了广东展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进驻基地,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基地还优先聘用有劳动力的5名贫困户、20多名村民参与基地建设、管理。

距离潮州市埔头村600公里外,中山对口帮扶的肇庆市封开县安靖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玻璃皮、蔗渣骨’的杏花鸡被搬上了广深食客的餐桌。”中山对口帮扶封开县安靖村驻村第一书记黄荣炎说。

早在2018年,黄荣炎刚到村时,就认识到了一个最大的脱贫难题——村内没有造血的产业项目,于是他瞄准了本土的杏花鸡。杏花鸡是广东三大名鸡之一,也是封开县独有的国家地理标志。口感与清远鸡、湛江鸡都不同,外皮薄透如玻璃,肉质紧实,口感独特。

黄荣炎决定结合杏花鸡优势,建设10栋3层高的厂房筑巢引凤,引入当地龙头企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黄荣炎回忆,白天,他长途跋涉,坚持到市内规模企业拜访,寻求发展意向;晚上,挨家逐户到群众家中拉家常,做思想工作,整合用来发展项目的流转土地。

2020年“十一”前夕,安靖村杏花鸡脱温鸡育雏基地的10栋厂房全部建成运营,这成为目前封开县最大的扶贫项目。“中山扶贫干部是好样的,真心用情办实事。”保种改良开发“杏花鸡”十余年的企业负责人曾华说。

“像我们典型的传统农村,能吸引行业龙头企业超千万元的投资,在以前都不敢想,最感谢的是驻村工作队。”安靖村支部书记黎维梧说,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安靖村投入扶贫资金200万元,实现生产环境全自动化,专业育雏脱温杏花鸡,一年出栏脱温鸡达80万羽。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7万元,为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帮扶辐射金装、长安、南丰、都平、大玉口等几个镇,带动了200户有劳力贫困户养殖杏花鸡脱贫致富。

1

当“凤凰”飞入大门坑村

“先喝一口工夫茶吧。”高泽山是潮州市饶平县汤溪镇大门坑村的一户贫困户,每逢家里来客,他都用小煤炉“咕噜咕噜”地烧一壶凤凰单丛茶“鸭屎香”招待。薄如蛋壳的茶杯里,泡出茶汤呈金黄色,凑到鼻根前一闻,真香。

“这是我自己种的‘鸭屎香’,以前这种浓香型茶叶我们都做不了。”高泽山说,“这几年我的生活变好了太多,要感谢中山,感谢扶贫干部。”

早在2017年,年近50岁的高泽山一家7口,还蜗居在不到40平方米的砖瓦房里,两位老人3个孩子依靠他的两亩茶田养活。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下不够肥料,他只能种植饶平县最普通的茶种——白叶单丛,每年产茶量低,不到500斤,每斤的批发价不足20元。潮州市本地的“凤凰单丛”,春茶价格却能达到150多元/斤,与白叶单丛价格相差甚远。

“要提高茶叶品质,倡导他们栽种优势品种,这样才有出路。”中山驻潮州市饶平县汤溪镇大门坑村驻村干部林继浩认为。于是,驻村工作队一方面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以奖代补”鼓励村民种植优质茶叶,每增种一亩茶田一次性奖补3000元。2017年,高泽山在自家田地上种植10亩茶叶,获得“以奖代补”奖励资金3万元。

“当时那笔3万元的奖励资金,对我来说很重要,帮助我解决了茶叶化肥、农药和茶叶烘焙机的难题。”高泽山说。

“从开荒种茶、施肥除草、采茶晒青到揉捻烘焙,凤凰单丛都非常讲究。”林继浩邀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伟周,走到茶田里,手把手传授凤凰单丛的种植、制作经验。

林伟周介绍,“他们原有的茶种单一,属于劣势茶种,现在种植凤凰的高香型茶种后,他们按照凤凰山的种茶和制茶方式来做、卖出去才能增收。”

这样的茶农培训已经持续了整整4年,高泽山不仅种出了好茶,“今年春季,茶叶还迎来大丰收,我自己有时候都忙不过来,要请十几个工人帮忙摘茶叶了。”正忙着给自家茶叶除草的贫困户高泽山乐呵呵地对驻村工作队说。

1

扶贫实践倒逼农业创新发展

近期,中山市省内精准扶贫采访团深入肇庆、潮州两地,前后8天时间,跨越数百公里,南方日报特派记者随队走访了潮州饶平、肇庆广宁、封开(德庆)、怀集4县,实地调研采访了中山在当地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

采访过程中,有一个体会让笔者记忆尤深。131条贫困村大多数处于肇庆、潮州的北部山区,九山半水半分地的地理环境让人均耕地稀少。由于交通不便,留守村内的年轻劳动力较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较为落后的状态难以改变。中山派遣至贫困村的驻村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帮扶措施,通过引进先进创新的农业技术、引进中山优势农产品品种等多种措施实现扶贫农产品“提质提量”。

在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不少扶贫干部在深入一线实践中却发现,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仍是不够的,还需要为优质农产品打通一条对接外界市场的通道,真正高效对接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解决“卖给谁”的问题。消费扶贫的重要性凸显,农产品生产也被市场倒逼,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中山实施产业扶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新了许多做法,这既是扶贫实践的倒逼,也是扶贫理念的创新。在产业帮扶过程中,中山帮扶队伍强调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不论是封开县杏花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还是德庆百亩菠萝产业基地扶贫项目,都注重扶贫造血的可持续性,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平衡性,以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探索打开扶贫工作新局面。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阶段,中山所负的对口帮扶使命,就是要坚决打赢这场决战,帮助对口帮扶地区彻底摆脱贫困,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