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铺好民生路,幸福续新章


崇山峻岭,山峦叠嶂。走进肇庆、潮州,随处可见珠三角难得一见的山景。2016年开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中山定点帮扶肇庆、潮州131条省定贫困村。

4年来,中山帮扶队伍突出重点,基础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后制定2016—2018、2018—2020两个三年行动方案,每年签订《广东省对口扶贫协议书》,目前累计实现6028户174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少”,奔康路上“全民加速跑”。回首过往,中山在对口帮扶地区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展望未来,两市四县将开启精彩纷呈的续章。

2

“今年以来,我们接待的游客已逾百批达两三千人次,为这个‘红色村’增添了不少热闹。”说起村里建设“红色村”以来发生的变化,宿安村村支书植育尖满心欣慰。

沿着崭新的村道深入宿安村,红色印记随处可见:村头矗立着一条白色的大柱子,写着“宿安村,英雄故里,红色之乡”字样;村道两旁竖有各种样式的栏框,里面镶嵌着与革命有关的内容,民居的墙壁喷绘了各式各样的图案,让通向革命烈士故居的巷道多了些红色的气息。

怀集县永固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涌现了植启芬、陈如杰等11位有较大影响的革命烈士,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前,位于永固镇中心的宿安村被省委组织部列入第二批“红色村”建设示范点。

为打造“红色村”党建示范点,宿安村深入实施6大提升工程,建设了革命烈士展馆、烈士纪念公园、红色村道、党群服务中心等一批重点场所,以全面展示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从烈士事迹展馆到植启芬故居红色文化广场,建成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红色革命宣传长廊,沿线用于宣传宿安村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等红色故事,形成集休闲、宣传为一体的红色长廊。

“红色村”的建设,不仅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铺出了一条红色乡村旅游的新路子。

1

中山市纪委监委扶贫驻村干部、宿安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卢嘉声介绍,为充分发挥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中山工作队驻村后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指导、带动宿安村党总支落实好“三会一课”,并通过党员大会、党课等形式宣传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努力营造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扶贫攻坚良好氛围。

一方面,为了加强和村民村干部的沟通,驻村工作队建立“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宿安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沟通协商机制,共同制定对口帮扶工作年度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压实责任到人。

驻村工作队还建立了“党组织+理事会+合作社”模式,注重发现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筹建“薯小绿”种植基地,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日常工作中,以人性化为切入点,工作队注重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努力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组织实施宿安教学点修缮、农田机耕路建设和修建水渠水闸、池塘护栏、水源过滤池等16个民生工程;筹资修建完善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为党员群众提供舒适的环境。

宿安村的变化,卢嘉声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而这也是中山派驻肇庆、潮州的扶贫干部们在精准帮扶上努力探索的缩影。他们正是以党建引领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通过民生项目增进党群关系,温暖贫困户的心田,也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2

“路通了,灯亮了,我们出门方便多了!”最近两月,肇庆市封开县安靖村喜事连连:8月入村的必经之路安上了49盏LED太阳能路灯;9月,全新的安靖大桥正式通车。

居住在大桥旁边的村民黎伯告诉笔者,因为交通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回来的乡亲都变多了。

以前,安靖村和外界隔着一条河,进出没有桥梁,让整个村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上世纪60年代村民们出钱出力,自发集资去隔壁村的水石山挑石块回来建桥墩,运用木制手推车等工具搬运石头,再借鉴古代拱桥特点设计桥体,历经2年建成,取名安靖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中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黄荣炎介绍,因年服役时间长、日久失修,安靖桥早已被评定为D级危桥,但苦于资金有限,村民们也一直没有办法。

在了解情况后,中山工作队联合安靖村两委,深入实地进行调研,研究制定修桥工作方案。“我们指导村党支部,成立‘安靖村大桥筹建委员会’,举办‘助力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暨安靖大桥筹款晚会,集思广益征集大桥牌坊对联,同时积极向上级沟通申请修桥支持资金。”黄荣炎介绍。

新的安靖大桥长36米、宽6.6米,配上高7.5米的牌坊,成为安靖村的新地标。桥通当日,村民还为这座桥取了个暖心的名字——“幸福桥”。“安靖大桥是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总建设资金约300万元,其中村民、乡贤的捐款接近100万元。”安靖村党支部书记黎维梧说,安靖大桥也是村民智慧的结晶,大家发动身边人为大桥作对联,最后通过评比,敲定选用“安札华夏纵横四海酬壮志、靖晏神周绵延千载著春秋”。

脱贫攻坚就是要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因此做好民生保障工程,成为新时期精准扶贫中山重点攻坚的领域。

与安靖村一样,由于现代化生活设施仍未普及,加上交通闭塞、道路险阻,城市人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便利,在很多贫困村都无法实现。

“拧开水龙头,喝上放心水。”提起中山市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为村里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的事,德庆县武垄镇双象村的贫困户龙卓秀总是很开心。双象村以往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户的水龙头下面,必备一个超大水桶用于蓄水沉净。村里的饮水管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年久失修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全村人。

自2016年中山市人民检察院帮扶双象村以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发起村饮水工程改造项目,采取网络众筹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全村上下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改造工程中。2018年双象村饮水工程改造高质量完成,村民顺利用上放心水。

如今,漫步在中山对口帮扶的131条省定贫困村,硬底化村道四通八达、整洁卫生,村中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在新建的文化广场大树下,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开心地拉着家常,孩子们在广场上尽情玩耍,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幸福的笑容……

自中山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工作以来,各对口帮扶地区没有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贫辍学,贫困户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落实率达100%,危房改造完成率100%,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贫困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各帮扶组累计投入7976万元开展民生项目923个。

1

洲仔社区居委会位于珠木线公路边、金场河畔,是广宁县洲仔墟镇唯一的一个社区,下辖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5000人。

自中山人大办联合帮扶工作队来到后,社区居委会的庭院种起凤凰木,荒置的农地上养起蚂蟥,村道两旁装上路灯——更重要的是,社区里的孩子都读上了书,眼里闪烁出昔日没有的光芒。

回忆起来到洲仔进行的第一次入户调研,工作队队员郑衍泓说,永远不会忘记贫困户当时空洞的眼神和孩子们木讷的表情。“有些贫困户打不起精神,脱贫意愿不强;孩子们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又或是缺乏关爱感觉特别生涩。”对比之下,郑衍泓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他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这些家庭,尤其是那些正在求学的孩子。

扶贫先扶智。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工作队队长杜求卿非常清楚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来到洲仔后,他一直为孩子上学的事情在奔波。

1

比如,跟进落实广宁县内就读贫困生的补贴政策——按照标准,每人每学期补贴1500元生活费;又如,通过中山市“爱心天使”创始人梁丽文等联系社会团体和善心人士进行帮扶。

帮助洲仔村所有在校学生,找到“一对一”的长期资助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杜求卿笑言,“几乎耗尽了所有人脉”。“拜托了朋友,朋友的朋友,发动身边所有熟悉的人。”他说。

善心人士确认参与资助后,杜求卿还跟他们约定,到2020年底扶贫结束前,保障“一对一”的贫困学生每月至少300元的生活费。

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经济条件欠缺和家庭教育缺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等现象,驻村工作队一直以“扶贫路上,一个人都不能落下”为目标推动扶贫教育。

去年7月,村里两名毕业生考上了本科,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却让驻村工作队一度非常紧张。原来,村里面有两名高三毕业生,考上了广州培正学院,但每年2.5万元的学费让两人却步了。考虑到学费难题,两人甚至已经提前报读一家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放弃升读本科。

得悉情况后,工作队积极联络社会各界,最终,中山市人民医院第十五党支部决定资助两名贫困生圆本科梦。

学习、洗礼、收获。翻越大山,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是不少寒门学子的梦想。杜求卿说,希望能做他们的领路人。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在肇庆怀集,中山驻怀工作队大力实施教育文化扶贫工程,助力贫困学生有书读、读好书。据统计,上一学年对口29个村共有符合领取教育补助条件的贫困学生1496人,全部已领取教育补助,落实率达到100%。

又如在潮州,中山驻潮工作队积极推动中山优质教育学校与潮州学校对接合作,支持潮州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截至今年6月,中山、潮州院校共举办结对帮扶活动21次、联合办学项目4个、重点培育骨干教师206名、教育设施投入计150多万元。

1

让孩子安心上学是最大的心愿

在丘陵环翠的肇庆市德庆县桂村,基础设施欠账和经济产业发展缓慢这两大短板是横亘在村民和小康之间的最大“障碍”,如今扶贫产业随处可见,乡村公路直抵家家户户,每一个改变都凝聚着中山市委办公室联合扶贫工作队的心血。

大埌村是离桂村村委会最远的一条自然村,从村委出发绕过其他村落才能到达。孩子们平时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工作队依托村支部启动“党心连民心”工程,投资50万元,在群山中开通一条约4.5公里的新路。

这条命名为“同心路”的便民路在去年6月初投入使用,村民如今到桂村行政中心只需走约20分钟,往来变得通畅。

“扶贫先扶智!”工作队队员、来自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雷振博认为,用教育拔除“穷根”才是最直接、最精准的扶贫方式。让村里面的适龄学童能够安心、快乐地上学,是工作组最大的心愿。

自驻村以来,工作队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支教助学活动,深受当地师生欢迎。在寒暑假,联合扶贫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会组织老师和学生到桂村小学支教,为当地孩子带去了美术、武术、足球、舞蹈等丰富课程;扶贫单位之一的中山移动也多次组织义工队伍到桂村教学点和云榃教学点开展音乐、阅读、手工等互动教学活动。

工作队还整合社会资源,牵线中山市启思顿国际幼儿园的与桂村教学点进行共建。桂村教学点负责人郑仕东告诉记者,目前对方已捐赠了护栏、扶手、黑板、篮球架等价值3万多元的物品。根据共建协议双方会进行定期的教师互访、支教,更换图书角图书和玩具区玩具等。此外通过筹措资金,对桂村教学点原来低矮、不符合现代卫生规范的学生卫生间进行改造,并牵线中山市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该教学点硬件升级项目。

“校风、教风、学风也随之焕然一新,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不少学科教学质量排在了镇前列。”郑仕东感慨,工作队为乡村教育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成效很明显,现在桂村教学点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凤村镇乡村教学示范性“最美教学点”。

1

在看不见的地方投入

让群众收获更多幸福感

“最美庭院”“干净庭院”……在潮州市饶平县大门坑村不少村居的门牌处,都挂着一个牌子。

这是大门坑村为了表彰村里“家政”工作做得好的示范户所颁发的奖牌。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中山扶贫工作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强基础、育产业、惠民生,目前各个对口帮扶区域都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此前,不少贫困村由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在安全饮水、道路和公共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方面缺口较大。经过数年的精准扶贫,大部分贫困村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拥有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从笔者走访的情况看,中山扶贫队伍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推动产业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一方面,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从交通设施到信息通信都有了很大进步,从根本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结合地区优势发展扶贫产业,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贫困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硬件”均等化越来越接近,但乡村生态环境脆弱,一些村庄“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散煤燃烧、秸秆焚烧等大气污染问题尚未根治,农村日常生活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有见及此,大门坑村的驻村工作队才萌发了在村里推行“家庭卫生革命”的想法。随着活动的发酵,村里许多家庭的卫生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现出一批“最美庭院”“干净庭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赛家政”为山村注入了一股新风。在活动的引领下,大门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彻底变化,乡风文明焕发出新气象。

从大门坑村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完善农村生活、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更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撰文】伍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