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清远:一场校园招聘会背后的人才破局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涌入一片操场。

这不是音乐节或运动赛,而是清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招聘会。

3月11日,2023年清远市“千企万岗”进校园专场招聘活动在省职教城举行,500多家清远本地重点行业企业到场招聘,提供岗位6600余个。

就在这场招聘会前三天,省职教城(清远)大学生人才就业服务与企业发展交流会在清远高新区举行,加强校企交流合作,搭建畅通的人才供求渠道。

大学生在校园招聘会现场浏览招聘企业信息。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大学生在校园招聘会现场浏览招聘企业信息。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今年春天,清远各地“揽才战”打得火热,政校行企合力,千方百计吸引大学生留清工作。这是清远激活省职教城人才资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年清远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省职教城产教城融合发展,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促进人才与园区、企业、科研机构有机衔接,稳步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留存率。

随着一系列硬招实招出台,清远揽才的力度和热度还将不断传递,向市场提供信号,将人才投入发展,转化为火热的经济复苏与加速的城市生长。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光辉。一场校园招聘活动,呈现出清远在人才工作上的奋勇争先。

3月11日,2023年清远市“千企万岗”进校园专场招聘活动在省职教城举行。500多家清远本地重点行业企业参会,涉及先进材料、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建筑建材、现代轻工、旅游酒店等多个领域,提供岗位6600余个,吸引1.2万名学生进场求职咨询。

清远市副市长杨焕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招聘会是清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招聘会,也是该市推进产教融合的重头戏。通过政校行企合作,搭建省职教城各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桥梁,促成校行企精准对接、深度合作,为学生见习实习、就业创业畅通双向渠道,推动实现省职教城各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近期以来,校地互动频频。就在招聘会前三日,省职教城(清远)大学生人才就业服务与企业发展交流会在清远高新区举行,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开学后不久,来自省职教城的70余名大学生走进清远企业,通过研学游了解清远的经济发展、产业建设、历史文化等情况。接下来,清远还将在省职教城各院校不同专业院系举办20多场“小专精”面试洽谈会,邀请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促进院校专业与清远特色产业需求有效对接、深度融合。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传递出清远留住大学生的决心和力度,这背后是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能有多少人才留下来,关系着当地的产业及经济发展。当前,清远正抢抓全省“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契机,加快推进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万亩千亿级”制造业大平台、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北江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向上生长、向新出发的清远,亟须新鲜血液加持。

尤其在当下,城市间的人才争夺已成为城市竞争的新形式。深圳提出人才与发展、与产业密切衔接的口号;广州正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引擎;潮州持续大规模引进高层次和青年人才,力争到2025年全市人才数量倍增……

清远坐拥省职教城,人才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目前省职教城进驻高校10所,在校大学生12万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个职业教育园区之一。如何激活“家门口”的人才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清远在强手如林中突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抢人大战”中,清远正展现出更强烈的紧迫感和行动力,彰显出向人才要活力的决心和进取心。

省职教城在校生规模逐年攀升,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每年留清工作的毕业生少之又少。

今年清远两会期间,清远市政协委员、清远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志忠带来一组数据——省职教城2022届毕业生有2.6万多人,留清就业的却只有1100多人,占比不到5%。而据公开报道,2021年,省职教城10所学校中共有3所输出毕业生,逾7000人中约70%就业于珠三角。

这意味着清远投入大量资源,包括资金、土地等,培育了大量新生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但“为我所用”的只是九牛一毛。对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的清远来说,激活省职教城人才资源显得尤为紧迫。

想要留人,就要知道为何走人。

广东金融学院教师熊文渊认为,落地到城市吸引力,关键还是靠工作留人,以岗位留人。目前省职教城培养的人才以工科为主,一般流向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

究其原因,清远附近包括广州、佛山等城市在内的强大经济体吸附就业能力强大,而清远产业吸纳就业的容量有限,就业可选择性少。

在广东财贸职业学院教师全君君看来,省职教城高校培育的专业与清远产业的匹配度还有待提升,她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前瞻性地进行产教融合,加强订单班人才培养。

据了解,省职教城高职院校专业涵盖“文、理、工、商”等领域近200个,其中制造业类专业近100个。部分专业和清远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较高,如农业、旅游、商贸、建筑工程、电子信息、酒店管理、医药卫生等相关专业较为齐全。但在部分产业方面仍存在专业匹配度不高的情况,如化学、化工、材料类专业较少。

姚亚莹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希望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她认为,清远企业可提供的岗位较少,待遇不高,“我会选择去大城市,对清远这边没有深入了解。”

多名受访者还提到,省职教城片区的公共交通、生活配套仍有待完善,而校园周边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清远这座城市的印象。加之省职教城大部分学生来自外地,他们留清就业的意愿要比清远本地学生更弱,凡此种种,最终导致清远留不住人的局面。

学生在清就业难的同时,部分企业缺人“喊渴”。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主管何卓峰说,企业每年要去外省高校抢人才,清远本地有很多学生却不能输送到企业。“希望省职教城院校开设对口专业,这样我们可以就近招聘,也能为清远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清远不甘再做“人才中转站”。那么,怎样才能把更多大学生留下来、引进来、集聚好、发展好?从清远的种种举动来看,产教融合成为破局之道。

去年,清远市政府成立省职教城(清远)产教融合研究院,以更高站位统筹资源,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今年2月,《清远市建设广东省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印发,为推动省职教城全面构建“产、教、城”融合发展格局提供指引。

清远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清远将探索建立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让更多的省职教城毕业生留清发展,从产业规划、专业设置、产教融合、城市宣传、安居消费、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施策,出台实质性措施,以产业发展和环境优化留住人才。

产业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基础。清远正发展壮大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建材、智能家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接下来将加强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引导省职教城高校为本地产业发展量身定制一些专业,并提前布局开展校企合作。

提升企业的参与度也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方式。清远鼓励本市企业提前介入学生在校阶段的培养,支持省职教城高校输送学生到本市园区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提高育人精准度和人岗适配度,更好地实现以岗留人。同时,持续搭建校企沟通交流平台,推动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多渠道开展专场招聘、双向洽谈、直播带岗等活动,助力毕业生留清就业。

多部门齐发力,创新活动形式,推动大学生认识清远、选择清远、扎根清远。如,清远市委组织部巩固拓展提升“雁归计划”,启动实施校企“双走进”计划,在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同时,开展省职教城院校学生“周末研学一日游”,规划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周边景点等多条研学线路;省职教城(清远)事务中心计划联合相关部门,陆续开展省职教城院校文体旅活动,增进广大师生对清远的认同感。

在强化服务保障方面,清远将加速搭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计划推出“省职教城一卡通”,推动产教合作信息资源、实训资源、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就业创业资源、社会服务资源等校际资源共享。同时,完善市政配套等建设,提高省职教城片区公共配套水平。届时,众多高校汇合到同一个物理空间,不只是“学校大集聚”,更多“化学反应”也将发生。

 声音 

专家支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明确自身价值追求

当下正值春招求职季,大学毕业生刚走出象牙塔般的校园步入社会,在处理各种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中,往往会感到迷茫与无助。

“求职,价值追求匹配很重要。”近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主任刘淑仪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支招。她表示,选择职业首先要明确内心价值追求,方能更勇敢地去选择和面对,进而摆脱职业决策中的迷茫与困惑。

刘淑仪介绍,普通人的职业生涯是35年左右,在这场好比超级马拉松的旅途起点,哪份工作更能帮助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则一定程度上更能让人从工作中获得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更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积极应对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机遇与挑战。

在明确个人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刘淑仪建议毕业生选择在相应行业正处于朝阳发展期的就业市场区域,这样有利于获得更适合个人长远发展的“职业+行业+平台”职业环境。她表示,清远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康养业、旅游业、纺织业、高端制造业等各行业领域不断优化升级,蓄势待发,可以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遇与平台。留在清远这片发展沃土就业创业,适当避开个别城市激烈的职场竞争,不失为毕业生值得考虑的可取选择。

刘淑仪还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决策和求职面试带来三点建议。一是结交三位知己良朋。分别是毕业1—2年的往届毕业生、已工作5—6年的职场精英、已工作10年及以上的行业前辈,学习他们的求职经验、职场适应能力与发展经验。二是结识三位“书中君子”。分别是传承优良精神文化的经典读物,传播行业最新发展规划和资讯的专业期刊、传授职业适应和发展各阶段所需岗位技能的培训教材,从中汲取养分滋养内心,提升职业人格魅力和岗位实战能力。三是感恩三位良师益友。不忘感恩曾经指导或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行业前辈,从他们身上学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忘感恩在求学求职路上互相鼓励,共享学习方法、求职技巧和就业信息的同窗好友,从互勉互励中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不忘感恩线上线下等渠道结识的行业先锋模范,学习他们的敬业乐业精神,并以此鼓励和指引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历练提升,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职场人。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采写】苏晨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