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中大调研团队走进清远,石坎古龙窑风貌“再刷新纪录”


3月27日,笔者从清新区获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与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相关研究团队日前在清远市清新龙颈镇石坎片区开展乡村田野调查工作。调研过程中,在旧有的龙窑建筑群中又再次挖掘出大量龙窑旧址,并寻访了当地的数十位传承人,记录留存了大量材料。此次发现为龙颈镇擦亮陶瓷文化“活”名片提供了助力,更是为当地自明末清初以来传承的古法龙窑技艺的文化保育工作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依据和学术支撑。

据清光绪《清远县志》所言,石坎圩的瓷器风貌可以追溯于明清年间,是时石坎瓷器远销南洋各地,于十三行有“江西名瓷,清远土碗”的美誉,而清远土碗则可依北江和石坎河一路追溯于星罗密布的石坎镇(即如今的龙颈镇石坎片区)诸窑口。

调研团队寻访到曾任石坎镇副镇长的李新,他提到:“20世纪50年代,石坎镇的窑口蓬勃发展,漫山遍野均是窑口,每天都是生产日,没有一天是空闲下来的。”

石坎古窑。

据清远中宿窑工作人员介绍,石坎龙窑所用的龙窑技术,于一侧有多孔燃烧装置,便于提升窑身内温度,窑床内部可达1000℃-1300℃或以上,根据低温和高温烧瓷的需求,更有瓷泥的品质区分。底部有火膛,当地命名为“狗嘴口”,点火于窑室,并与主要窑身有5到7条火道相连,窑床呈斜坡便于收风吸温,形成一定的抽力,往往依山而建,整体形制如盘龙直上,故名“龙窑”,末尾的烟囱如龙振尾,排烟系统完整,配合斜坡构造以对烧制内部的风洞,形成强抽力。

石坎龙窑群是华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保存良好、规模庞大的龙窑,调研中发现片区内有171座古龙窑及遗址,又有相关技艺人100余人,形成了一套清晰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业态群体,布局完整、工艺精湛。此次调研拓展了过去的普查数据,挖掘出更多更古老的龙窑遗址,调研形成了突破性的成效。

2023年,石坎龙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已纳入清远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坎陶瓷工作站成功获批清远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石坎陶瓷被列入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名单;罗(螺)地古窑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工业遗产评审名单。

其中,螺地村作为石坎片区有代表性的龙窑村之一,过去共有瓷厂16间,又以1958年所建的电瓷厂最为古早,该地以石坎古码头作为运输口岸,瓷器运输销售相当便利,村内的龙窑有序分布,翩若游龙,兼具有实用和美学价值。

螺地古窑。

回眸历史,石坎龙窑既能以瓷碗、碟、杯等配套产品为生,并远至西德展会展销,又能紧跟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生产电器用瓷、水族滤材等产品,有效满足当时东北、江浙电器厂的需求。从烧制日用瓷到工业瓷,既体现了石坎陶瓷服务时代中心工作的宏伟格局观,也展现了石坎龙窑人自力更生、因时而变、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寻访传承人。

调研过程中,团队专注于搜集石坎当地的人类学材料,以石坎片区的地缘环境、流域境况、陶瓷形态、瓷业匠人、产业链中泥业、林业、模具从业人员、当地的民俗民生等为调研重点,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以人类学理论为依据,目标是以点面结合、书写石坎陶瓷脉络产出的科普性著作,以展现新时代龙窑非遗风貌。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赵萱在调研中表示,“石坎龙窑存在已有二百年历史,计划在调研后统计出石坎的百余窑,以展现古窑的历史地缘奇景。”

当前,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也着眼于石坎瓷器的活态保护,已开发出“清远大吉”“五大百亿”“清新臻宝”等系列食器,藕遇杯、梵音杯、柴烧杯等茶器,希望通过生产独具特色的新兴产品,助力石坎龙窑在保护基础上,走上产业振兴新路。

龙窑排烟系统。

此外,调研团队也和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与审计署广州特派办、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联合组成的定点帮扶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工作队充分交换意见,在非遗传承如何联动当地的综合发展齐头并进上达成共识,把非遗活态保护和发展作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深挖石坎龙窑非遗文化,为龙窑文化传承、推动陶瓷匠人文化自信自强提供活力,同时为龙颈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撰文】江绮雯 麦子 钟贤

【摄影】陈伟毅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