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家园之变:肇庆办好民生实事,生态环境更美


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凝聚一份力量。1月11日上午,肇庆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肇庆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写进新一届政府目标任务中。  

改革发展成果必须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2021年,肇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45亿元,增长17.6%;财政投入民生类支出29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4%。  

五年来,肇庆市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每年保持7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办好省、市民生实事、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如今的肇庆,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有机会、有保障、有未来、有幸福。  

 2021年9月,多所新建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迎来首批新生。图为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何尧镔 摄

2021年9月,多所新建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迎来首批新生。图为肇庆新区中心小学。何尧镔 摄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肇庆市新一届政府提出,打造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新的目标任务彰显了肇庆稳就业的底气与决心。  

数据显示,去年肇庆新增城镇就业4.3万人,“十三五”期间,肇庆新增城镇就业21.4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405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645人、促进创业17031人,均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目标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2022年要持续推进“肇庆名厨”“肇庆工匠”“肇庆管家”三项行动,实施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推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留肇就业创业,大力实施保障企业用工十条,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新增培育高技能人才6000名,打造肇庆人力资源新优势。  

肇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粤菜师傅·肇庆名厨”“广东技工·肇庆工匠”“南粤家政·肇庆管家”三大工程。截至去年9月底,全市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1661人,完成任务388.7%;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6341人次,完成任务143.9%;开展“南粤家政”培训7245人次,完成任务144.9%。肇庆超额完成任务背后,是成功带动和影响一大批人参与培训和就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引进项目注册企业新增就业人数为1.1万人,这意味着肇庆加大企业用工保障力度,推动人力资源充分有效开发利用,促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肇庆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创业申请对象,100%落实政策性资金补贴。“十三五”期间,肇庆累计发放就业创业资金5.01亿元,惠及22.18万人次。  

肇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要抓校企合作,积极引导毕业生来肇留肇就业。建立政校企合作联盟,出台校企合作激励措施,引导大中专院校与本地企业开展订单班定向培养人才。开展“校企直通车”活动,强化校企教学合作、跟岗实习、招聘对接,积极引导毕业生留肇就业创业。  

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

民生福祉“双提升”  

教育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城市未来的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肇庆市新一届政府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肇庆市新建、改扩建多所学校,肇庆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进入提质增量的快车道;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城乡联动、双向提升”改革。  

通过大力推进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工程,肇庆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63所,新增公办及政府购买普惠性学位合计30503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1.24%。  

过去五年,肇庆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3万个,去年,肇庆市新建成投入使用公办中小学校21所、新增学位2.1万个。  

数据背后,是肇庆市坚定补齐教育短板,努力增加普惠性学位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推动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切实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不懈努力。  

五年来,肇庆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满足全市人民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快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攻坚行动,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0所,确保已动工的30所公办中小学校项目全部建成,创建优质特色学校50所,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加快推进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建设,全力推进肇庆医专升格为肇庆医学院。

与教育一样,建设更多高水平医院、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也是肇庆人民盼望解决的短板问题。过去五年,“健康肇庆”建设扎实推进,肇庆新增医院床位3700多张;去年,中山三院肇庆医院启用运营,建成城乡养老服务设施2662个。  

除中山三院肇庆医院外,四会市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托管共建的省第二人民医院肇庆医院(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也投入使用。  

过去几年,肇庆还升级建成一批县级公立医院、县域急救中心、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公建规范化村卫生站,下沉医疗资源,让群众更有“医”靠。  

医疗资源下沉,医疗服务升级。一沉一升背后,是肇庆不断织密健康保障网,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提质增效的作为。当前,肇庆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动,中西医医疗机构齐头并进,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要加快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市妇幼保健院等28个市、县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推动跨省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着力提高优抚、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两残”补贴等标准,实现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  

同时,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托育、养老服务体系,管理运营好长者饭堂,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各县(市、区)建成1间以上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河湖治理有了质的提升

生态环境实现绿色蝶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肇庆市新一届政府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肇庆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  

“5年时间,肇庆的河湖治理又有了质的提升,看到如此美景,作为肇庆市民,我感到非常骄傲!”西江民间河长卓越说,肇庆的水环境治理一年比一年好。肇庆积极打造优质生活圈,宜居宜业宜游水平迈上新台阶。  

污染更少,空气更清新。5年来,肇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对传统低效产业关停和引导退出,用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陶瓷企业停产退出,全面实行“煤改气”。肇庆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空气质量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位。  

碧水更多,水质更优良。5年来,肇庆西江水质负面清单运行顺畅,没有审批通过一家电镀等重污染企业,对水污染物排放量大、水污染物复杂或可能造成重大水环境影响的行业全部禁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西江等大江大河稳定达到Ⅱ类水质,国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一。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5年来,肇庆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完成碧道建设240公里,贺江碧道画廊、古邑碧道画廊成为新的生态名片。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遍布乡间山林,藏酋猴、西南齿唇兰、野生中华穿山甲重现山野。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肇庆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下大力气解决环境基础设施等突出短板。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5%以上。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持续强化河湖长制,推动北江粱村、新兴江山口等15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抓好生活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45%以上。  

同时,肇庆将强化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提升铝灰资源化利用处理能力,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推动四级林长体系全覆盖,完成省下达的造林任务,建设国家储备林20万亩。  

代表声音  

肇庆市人大代表、四会市东城街道周开泉小学党支部副书记范素芬:  

“双减”政策下建立教师减负增效长效机制  

当前,“双减”政策备受关注。“双减”的首要目标和根本目的是提高校内教育质量,以最大限度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这使得教师身上的责任变重了。  

事实上,现在肇庆市不少学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要承担不少非教学教育工作。  

在“双减”政策下,要建立健全教师减负增效长效机制,尽量减少教师的非教学教育工作。同时要推动成立家长学校,探索建立家校互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家庭教育的突出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学习成长。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的权益,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性沟通,出台教师减负措施及清单,建立减负增效长效机制,减少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建议通过统筹安排教师弹性上下班,或聘请退休教师及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到校参与课后教学服务等方式,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对教师而言,也应该尽快适应新的变化,加速观念与行为转变,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切实实现从“抓冷冰冰的分”向“育活生生的人”转变。  

如果说“双减”政策让学生与家长有了“坐下来”学习的意识,让全社会重新树立“教育回归校园本位”的导向,那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减负增效,让学生踏踏实实“坐着”也能学饱、学好。

【南方日报记者】梁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