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人物 | 用你的名字为孩子命名! 援非医生陈华新在赤道几内亚种下友谊的种子


作为中国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中的一员,从一万多公里外的赤道几内亚,回到熟悉的家3天后,珠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华新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交谈中不时会蹦出几句西班牙语。

565个日夜里,陈华新在赤道几内亚的巴塔医院,共管治住院患者共计2700余人次。除救死扶伤外,他还为贫困病人送医药、送物资,为医院医生教授医术,为当地人普及卫生理念……

陈华新在赤道几内亚留下东西的很多,当地人为感激他,用陈华新的名字为自己孩子命名;陈华新带走的东西不多,该国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该国总理亲自签名颁发荣誉证书,还有和当地人民永不褪色的友谊。

2018年1月,陈华新与珠海市卫生系统其它26名优秀医务人员一起,历经26个小时的飞行辗转,漂洋过海去到万里之外位于非洲中西部的赤道几内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临行前,陈华新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知道当地天气炎热,蚊虫非常多,疟疾、伤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高发,医疗条件十分落后。除医疗队带的常备药品外,他还特意多准备了一份,以备不时之需。

即使有了心理准备,当地的情况还是让陈华新大吃一惊。

在巴塔地区的医疗队驻地,用水全靠一口井,井水微生物含量严重超标不说,就连洗衣服都会把白衣服染黄;不习惯当地饮食,买菜要开多半个小时的车去中国菜市场;还有令人担忧的治安环境,时常有抢劫的案件传入耳中……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令陈华新担忧的。在他工作的巴塔医院,居然连一台CT机都没有;病房里老鼠在天花板上跑来跑去,地上蚂蚁爬来爬去;医院条件简陋,很多医生连口罩都没有,国内的一次性手套在这里被护士洗过后多次使用;病区还经常停水,有时查完房后都没办法洗手,随时有职业暴露的风险!

“当地医护人员的卫生意识也有待提高,检查病房时都没有养成带口罩、手套的习惯。”陈华新说,内科病房有多数病人患有艾滋病、梅毒、疟疾、伤寒、结核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出于卫生考虑,陈华新自费从中国商店买来口罩、手套分给其他医护人员。

除这些医疗用具,陈华新还在中国商店里还发现了“好宝贝”——酒精。身为医生的陈华新深知,酒精能够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固,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陈华新回忆:“当时隔三岔五就去买酒精,再装进小瓶子放在口袋里,就算没水,也可以用酒精洗手消毒。”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陈华新带着当地医生、古巴医生和实习生们一起,在闷热、阴暗的病房里查房,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认真细致地为患者体检。

从医院回到驻地,陈华新还经常学习外语直到深夜。虽然出国前已短期进行西班牙语培训,但在工作中陈华新发现,要与病人深入交流还远远不够。为了克服语言障碍,陈华新一边在医院里和当地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对话,一边在驻地里看书自学,几个月就将西班牙语运用自如,甚至在回国后,还会不自觉蹦出几个西班牙词汇。

在巴塔医院,陈华新诊治过的患者里,不乏贫困潦倒之辈。有些人根本无力购买药品,更无力负担病位费、检查费、治疗费,甚至连餐饮都无法自足。

“与国内不同,由于医疗事业落后,在赤道几内亚的医院里,病人在手术前需要自己购买器械和药品。”陈华新介绍,很多病人因为买不起手术用品而放弃治疗。

有一次,陈华新为病人安排好手术后,叮嘱患者家属去购买手术用品,结果等了几小时都不见人回来,托人去找时才发现,病人家属连购买注射器、纱布的钱都拿不出。无奈之下,陈华新自掏腰包,才顺利完成手术。

“抽出来的积液已经是脓状,幸好及时处理,再晚就没救了。”陈华新花了两天时间为患者抽干净了胸腔所有积脓,经过有效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患者逐渐好转。

“当地穷人很多,很多人小病就拖着,熬不下去才来医院。到医院检查完没钱治疗,就只能回家祈祷病情自行好转。” 陈华新介绍,这样的病人每个月都不在少数。遇到这些患者时,陈华新都会主动为他们负担一部分费用,并积极提供治疗,帮助他们减少后遗症或致死的风险。

为病人排忧解难只是陈华新工作地一部分,在份内工作之外,陈华新还为同事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陈华新所在的巴塔地区总医院内科病房中,胸腔积液是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国内治疗并不难,然而巴塔地区总医院不仅没有B超,连基本的胸穿针都没有。

“没有B超,还能靠医生经验手摸定位。没有穿胸针,手术就很难做得干净。”陈华新说,当地医生用大号的留置针代替穿胸针,但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改善这种治疗方案,使更多病患得到更完善的救治,陈华新另辟蹊径,想到可以为留置针做个“小手术”,增加个静脉导管来提高疗效。经过多方寻找,所需物品终于在几十公里外的一家医院被找到,陈华新再次自掏腰包,购买了一批回来改造。果然,经过改造的留置针在手术中起到奇效,推广开来后,获得同事一致“点赞”。

此外,陈华新的医术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在他做手术时,经常会有医生前来围观,围观者中不仅有人在拍摄视频,还有人现场讲解。后来陈华新才知道,由于医疗事业落后,当地很多医生苦于求学无门,看到中国医生专业的医术后,想把手术过程录下来当作教学视频。

在援非的565天里,陈华新管治住院患者共计2700余人次,各种医疗技术操作大部分都是在陈华新的亲自操作或指导下完成的。陈华新精湛的医术以及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品质得到医院业务院长和同事们的高度称赞,“Camilo(陈华新的西班牙语名字) muy bien(很好)!。”

赤道几内亚属赤道雨林气候,多雨多云。巴塔地区也十分潮湿,疟疾和伤寒肆虐,不仅当地人时常发病,很多条件较好的外地人也难以幸免。

陈华新刚到巴塔不久,就有一位在中国公司商船上工作的船员来医疗驻地求诊。经检查,该船员感染了“恶性疟疾”,出现超高热、剧烈头痛、血尿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陈华新根据患者病情,迅速开出了治疗方案。因驻地没有护士,陈华新不得不身兼二职,为患者打针、输液,终于在商船启航前将患者病情稳定下来,让其顺利随船回国。

在巴塔驻地,陈华新与医疗队还为患“恶性疟疾”的中国同胞提供免费救治,一位中资企业负责人曾说:“有了咱们中国的医疗队在这里,我们就踏实了!”

为救治更多患者,他们多次到偏远地区义诊,为当地村民免费送医送药。在非洲的565天里,陈华新慷慨解囊,累计为患者捐赠100多万西法(约人民币1万多元),相当于当地人1-2年的工资收入。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热情的服务,陈华新得到当地人的一致认可,点点滴滴的工作日常,最终汇聚成横跨半个地球的友谊长河,直到回国后,还不时有人发来问候。

“Camilo对我们太好了!”为感激陈华新,当地人Miki用陈华新的西班牙名字为自己的新生儿命名,来表达他们的敬爱之情;当陈华新即将结束任务回国时,巴塔医院总院长Manuel则十分不舍:“你走了,我们将失去一位挚友!”

7月12日上午,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授命该国卫生和社会福利部萨洛蒙•恩圭马•奥沃诺部长,代表该国政府为陈华新及医疗队全体队友们颁发该国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以表彰中国医疗队为赤道几内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此外,陈华新还获得了赤道几内亚总理亲自签名颁发的赤道几内亚政府荣誉证书,以及巴塔总医院院长Manuel颁发的荣誉证书。

回顾一年半的援非岁月,陈华新说,“治病救人,本就是一个医生的职责所在。”相比于来之不易的荣誉,他更希望赤道几内亚能早日摆脱贫困,提高医疗条件,让病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采写】王韶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