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生态斗门:产城人融合激发新活力


在珠海西部,东至黄杨河、西至黄茅海的珠峰大道两侧,遍布着大小十几个市民公园和湿地公园。充满活力的产业平台和绿意盎然的公园,交织在这条科技创新走廊上,成为珠海斗门城市化进程的生动写照。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已经走过了单一城市聚集的阶段,进入到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坐拥四大产业园区的斗门,也呈现出“全域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革。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与产业相伴而生、共同发展。未来,珠海斗门将充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战略机遇,保持生态本底,依托产业集聚的开发区向四周有序拓展,凝心聚力打造环境一流、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引入创新产业载体

源自云贵高原的西江从莽莽群山奔流而下,流至广东后又蜿蜒而下,其中一支流经中山、珠海,最后化身斗门区的母亲河——黄杨河,奔流入海。

而在比西江更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路南下的不仅是滔滔江水,还有敢于争先拼搏劲头,催生着两岸城市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西江流经的顺德、南海、中山,因经济发展迅猛,同被列为“广东四小虎”。而彼时的斗门,与这些“龙腾虎跃”的城市“同饮一江水”,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开启发展工业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发力实体经济,挺起产业脊梁。

新青科技工业园里,历经数月“闯关”后,9月16日证监会正式发文同意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注册申请,这家于珠海斗门的产业沃土成长起来的锂电池龙头企业正式登陆科创板。

过去一年,这家企业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合计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五。而现在,这家科创企业正在瞄准动力类锂离子电池市场,将目光逐步延伸至纯电动汽车电池及储能电池。

日益壮大的产业园区,不断为斗门注入增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支撑起斗门城市发展的脊骨。

近年来,斗门聚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珠峰大道科技创新走廊、黄杨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建设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生态农业园、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四大现代化园区,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和引进一批产业链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补短板、强根基。

不久前,新青科技工业园刚刚完成一轮控规修编,园区工业用地容积率由1.0提高到1.5—3.0,加快推进“工业上楼”步伐。

珠海斗门提出,未来将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打造高水平创新基础设施,争取在斗门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平台,推动珠海加快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重要节点城市。

产城融合催生城市生长极

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珠海西部地区都是一望无际的蔗林。斗门水网密布,雨量充沛,拥有甘蔗生长的良好土壤。

斗门糖业最鼎盛时期,一度拥有5家糖厂、15个蔗区,平均年产白砂糖10万吨。甘蔗产业支撑起斗门几代人的“甜蜜”生活,昔日的斗门县也因此被原国家糖办授予“全国最甜县”的称号。

随后,蔗糖事业开始衰弱,斗门地区的糖厂也纷纷倒闭。2013年3月,在黄杨河畔矗立了50多年的百米烟囱轰然倒下,宣告那段“甜蜜岁月”永远成为历史的注脚。

然而,“甜蜜”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一片片挺拔青翠地甘蔗林,化作一座座产业生态新城,继续承载斗门人的甜蜜生活。

作为珠海西部的老城区,城市形态一度是斗门最大的短板,对于这座兴于产业、成于产业的城市而言,城市功能与服务品质的不足,是斗门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城不城、乡不乡”的路径如何突破?落脚点在产业。没有先进制造业的城市没有未来,没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只能沦为空城。

位于珠海最西端的富山工业园近年来的崛起,印证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的发展路径。

此前的众多老工业区,均存在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薄弱、产业结构落后等短板。而富山工业园坚决不走老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实现产城融合。

如今的富山工业园,起步区、制造小镇两大配套服务区已高楼林立,产业服务中心、科创中心、邻里中心、体育公园、阳光公寓等产城配套设施已初具规模,一座产城融合的蓝图已渐次成型。

“一座城市要真正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最终体现在对人的重视。而为了避免缺乏人气的问题,城市必须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才能最终回归人的城镇化,而这正是生态新城建设的依归。”珠海市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说。

富山工业园配套城市的建设只是斗门推动产城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按照“规划引领、业态升级、空间集中”的思路,斗门区充分发挥各镇(街道)主观能动性,引导镇街主动谋划组团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改革创新,构筑起“四组团(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区域发展新格局。

其中,白藤东湖新城以白藤湖为核心,以打造高端商务小镇为目标,推动白藤湖周边环境整治,建成生态宜居示范区;白蕉东湖新城加快推进市政配套工程,完善道路交通、教育配套设施,重点打造新城核心区;尖峰南商务区重点推动珠峰科创中心建成使用,打造斗门新商业中心和优质生活名片;井岸组团以城市更新改造为重点,全面优化旧城区商贸服务和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留白”积蓄绿色发展动能

每个城市最大的特色,是这座城市的环境。

产业与生态和谐“共舞”,绿色生态成为城市建设的“底色”。绿色宜居环境背后,折射出珠海斗门正在全力塑造的生态友好型发展环境。

一条黄杨河,北起鳘鱼沙,南连鸡啼门水道,将城市区分为东西两边。这条河不仅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印记。

最近十年,珠海斗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老城区亟需通过腾挪与扩张来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珠海斗门启动了黄杨河边企业搬迁行动,着力解决困扰城区居民多年的废水、废气、噪音问题,同时规划“一河两岸”综合开发打下基础。

在整治基础上,珠海斗门依托黄杨河水轴,利用“母亲河”形成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推动“一河两岸”北拓南扩,加快城市更新,聚力打造城市新品质。

“黄杨河‘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河岸两侧岸线总长约24.4公里,对珠海斗门形成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务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打造生态新城、建设美丽斗门的重要民生工程。”珠海市斗门区“一河两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历经岁月洗礼,黄杨河已成为珠海西区重要的城市景观之一。加速推进的黄杨河“一河两岸”十里滨水长廊项目,将让这里成为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务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

据统计,珠海斗门围绕“一河两岸”综合开发,共完工各类项目87个,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1.42亿元;建成景观公园17个,绿化面积约36.6万平方米。“一河两岸”成为斗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名片。

为绿色空间“留白”的斗门,不仅成为珠海西部地区的“颜值担当”,更串起了人们的宜居宜业梦想。

在珠海最北部的“生态之心”斗门莲洲,旷野田园、河网纵横,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之一的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正式对外开放;在奔腾不息的磨刀门水道西侧,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在加速崛起,为斗门“架起”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斗门城市形象提升形成的绿色发展磁场,不断吸引人才、资本、项目集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座创新活力迸发、产业基础稳固、全域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滨江田园生态新城正在悄然崛起。

■观察

生态新城的进化路线图

近年来,珠海市斗门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新城;黄杨河“一河两岸”十里滨水长廊魅力凸显,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四大组团”建设初步成形,西部中心城区A片区综合功能加快完善,高品质城市空间不断拓展,高品质城市布局逐步形成。

黄杨河“一河两岸”北拓南扩

“一河两岸”十里滨河长廊蝶变为斗门城市新名片:依托黄杨河水轴,利用“母亲河”形成城市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推动“一河两岸”北拓南扩,加快城市更新,聚力打造城市新品质。加快推进“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统筹规划关键节点和重要景观的建设改造,精心打造居游共享的十里滨水长廊,拓展市民亲水、休闲、娱乐空间。

未来,珠海斗门将强化“一河两岸”商业规划布局,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加快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引进更多城市消费品牌企业,充分挖掘城市商业发展潜力。积极做好“一河两岸”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加快形成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务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将“一河两岸”打造成为斗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新名片。

四大组团协调发展

按照“规划引领、业态升级、空间集中”的思路,统筹布局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等四大组团,构筑“四组团”区域发展新格局。

其中,白藤东湖新城以白藤湖为核心,以打造高端商务小镇为目标,推动白藤湖周边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市政配套道路建设,重点推进幸福河生态公园、西湖学校、复星岭域广场等项目建设,努力建成生态宜居示范区,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鹤洲一体化区域。

白蕉组团将加快推进市政配套工程,完善道路交通、教育配套设施,加快博雅中学、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新城核心区。

尖峰南组团重点推动珠峰科创中心建成使用,加快推进建粤国际商务中心、富元城市综合体建设,推动尖峰山公园升级改造成为斗门中央公园,启动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项目,打造斗门新商业中心和优质生活名片。

井岸组团以城市更新改造为重点,全面优化旧城区商贸服务和居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位。

园区旧改激发新活力

在新城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珠海斗门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进旧工业区改造,先行试点改造井岸、白蕉、乾务村级工业区,加快新青科技工业园等闲置产业用地清理,整合盘活黄杨、北澳、濠门、新沙、乾南等旧工业区、村级工业区,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和综合效益。

同时,加快开展旧城改造工作,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公共服务,加快西部中心城区A片区道路交通、商业综合体、学校建设,统筹推进旧城镇拆建改造项目,激发老城区新活力。统筹开展旧村改造,重点推进陈家村、鸡咀村、南环村、新二村、新环村、东澳村等旧村更新项目,推动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数字政府”打造城市智能中枢

在提升城市管理建设水平,珠海斗门按照全覆盖、全时空、全流程思路,制定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和规范。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有效整合部门的基础数据和视频监控资源,构筑城市数据交换中心或“城市大脑”系统,实现多部门数据在后台互联互通、有机整合与共享,多领域、多层次开发实用有效的“互联网+服务”管理技术,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推进“数字政府”“智能政府”与“智慧斗门”建设。建设全区泛在连接的统一门户、标准统一的城市数字底座和集约高效的城市智能中枢,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政府。

■关注

开辟名师“绿色通道”启动建设“品牌学校”

这个秋季学期,在刚刚挂牌的珠海市文园中学斗门校区(斗门区博雅中学),在完成阳光分班后,初一年级6个教学班319名新同学开启了崭新的校园生活。

“目前,市文园中学派出了‘1+3’管理团队,即1名校长和3名中层管理人员,已进驻斗门校区。”珠海市文园中学斗门校区的刘宇新校长介绍,要把文园中学好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带到斗门校区,随着两个校区的深入合作,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这一合作实践是珠海斗门“品牌学校”建设工程的缩影。

按照《斗门教育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下称《方案》),未来三年,珠海市斗门区将投入总预算约22亿元,新建学校12所、改扩建学校8所、新建幼儿园18所、改扩建幼儿园1所、回收幼儿园3所。同时,建立重点学校建设项目领导挂点督办制度,落实教育用地,加快教育项目立项,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学校工程建设标准,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精品学校。

《方案》提出,未来珠海斗门将加快与名校合作办学步伐,三年内引进市内外名校3所合作办学,形成名校效应,带动全区教育提档升级。

与此同时,将加快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坚持名校引领,成员学校跟进,在全区范围内组建集团办学6个。积极探索实施大学区招生制度改革,到2024年,实现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50%以上的中小学。

《方案》同时提出,将建立“绿色通道”,三年内面向全国引进或选聘20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级领导,公开招聘优秀教师300名。将对引进的名校长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吸引全国高层次的校长人才到斗门工作。同时,还将按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

在教师成长方面,斗门提出将提供优质培训,委托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和北上广知名高校实施“名师领航,骨干支撑”特色培训工程,采取“专题培训+名校观摩、挂职跟岗+团队实践、全程评价+诊断改进”的方法,打造培养名校长20名、名教师(青年骨干教师)200名、名班主任40名、后备干部100名。

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方案》明确,斗门将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将助推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实施薄弱学校打造,以名校代管方式,推动20所薄弱学校升级。

此外,斗门还将优化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通过整合政府闲置物业资产,选址改建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学设备和设施,使教师发展中心真正成为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四大中心”。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梓欣 王韶江 林郁鸿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统筹】 林郁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