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八组关键词,透视珠海蝶变


10月的珠海,秋风飒爽。行驶在城市各大主干道上,中国航展即将开幕的指引牌格外亮眼。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将开幕。这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也成为珠海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

从中国航展蜚声海内外,到横琴上演荒岛巨变,再到世纪工程通车、“飞天入海”、铁路梦圆,近十年来,珠海不断攀登,从未停止拼搏奋进的步伐,一个经济特区十年的进击之路跃然纸上。

中流击水,大潮再起。回顾十年发展,八组关键词或可透视珠海蝶变。面对“四区叠加”的历史机遇,置身改革发展的滚滚洪流,珠海前行的步履不停。

平沙西南,黄茅海畔,高栏港高速西侧,昔日两片空地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生变化——上百台打桩机同步运转,数十台工程车来回穿梭。9月21日,随着一根预制梁缓缓升起、精准降落,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首段建设工程冲出“正负零”,整体工程建设进入新的“冲刺阶段”。

位于该地的平沙电子电器产业园、珠海西站电子信息产业园,从拿到施工许可到开工,仅用时两天,近800名施工人员火速完成集结。

快,是珠海吹响产业发展攻坚战嘹亮号角的必然要求。

2012年3月2日,珠海高栏港顺利“升格”,成为珠江口西岸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间,从圆梦亿吨大港到在建规模最大的5.0产业新空间,这里成为珠海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缩影。

如今,珠海大地上处处迸发着产业跃动的火热气息:工地现场,爱旭、德尔塔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各大工业园区,生产线上的机器正开足马力、奋力运转;四大主导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珠海强。近年来,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六,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200亿元。今年上半年,珠海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748.61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排全省第二位。

“快”有“快”的笃定,“慢”有“慢”的坚守。

2012年6月,珠海提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将生态文明写入城市发展定位的珠海,备受瞩目。十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立市,没有走一条拼资源、抢速度的传统发展道路。

如今,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美丽宜居的“金字招牌”不断擦亮,珠海已成为珠三角发展空间最广、发展环境最好、发展政策最优的城市之一。

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快”与“慢”的有机结合下,珠海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非凡”路子。

■数读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503.8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881.75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072.5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200.81亿元。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2年的16.12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22.18平方米。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012年的87.78%增加到2021年的98.1%。

改革,是珠海的根和魂。从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到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挺进纵深,珠海一直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过去十年,珠海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十余年前,珠海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体,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为两翼,系统改革、协调互动,让“一体两翼”的珠海式改革展翅而飞。如今,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处在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珠海这片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再度燃起改革激情。

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

今年4月,《珠海市全面深化改革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明确全市今年全面深改的主攻方向、战略重点和任务举措,要点涵盖九大任务、66项改革举措,以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为总牵引,以“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为工作总抓手,推进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敢闯擅守,不破不立。近年来,珠海谋定后动,统筹推进系列改革举措,着力在改革创新上谋出路,在全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出“先声”、闯出新路。

“闯”是珠海的胆色,“守”是珠海的坚持。

在不断打破桎梏、先行先试的同时,珠海有着自己一如既往的坚守。一路走来,珠海始终如一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如一坚持发展硬道理、始终如一坚持环境优先、始终如一坚持民生为重、始终如一坚持和谐发展、始终如一坚持依法治市、始终如一坚持珠港澳合作发展……

改革“闯”与“守”,为珠海带来活力与动力。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珠海全面深化改革气势如虹。十年间,珠海也用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回答了闯与守、破与立的重大命题,其贡献已经深深镌刻进中国改革发展历史。

■数读

▶印发珠海2022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推进九大任务、66项改革措施。

▶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政务服务体系,已对17个市级业务部门1190个事项进行精细化梳理。截至7月底,已实现市级3个部门203个事项、区级3个部门74个事项在线可办。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拿地即开工项目、城镇老旧小区及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等全流程行政审批时间压缩至5—13个工作日。

从330米高的珠海中心楼顶往下俯瞰,一水之隔的南岸是创新热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向东则是繁荣富饶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澳交会处的十字门片区,为珠海打开了一扇全面开放的大门。

“开放”是珠海与生俱来的基因。在珠海发展的历程中,改革和开放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长期以来,毗邻港澳的珠海,便在对外开放中始终引领风气之先。随着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经港珠澳大桥进出口。据统计,2021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口总值1383.4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30.4%。

而作为外贸大市的珠海,近五年来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4633.68亿元,外贸总额规模从全省第6位上升至第5位;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1亿美元,吸收外资规模从全省第5位上升至第3位。

“融合”是珠澳合作的发展方向。珠海经济特区因澳门而生,自设立以来就担负着服务“一国两制”实践、支持澳门发展的使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澳珠极点正不断合力“出圈”。

去年11月,在第十一届珠澳合作发展论坛上,珠海正式发布《便利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60项措施》及其实施细则,为港澳居民在珠海发展提供了一套覆盖全面、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办事指引。厚厚的文本背后,凝聚着珠澳合作数十年来的创新与突破。

近年来,与澳门唇齿相依的珠海,正在全力搭建多层次合作新平台,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全方位加强珠澳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维护澳门繁荣稳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如今,珠澳之间通关条件更加便利,民生服务愈加融合,制度衔接不断破局,产业合作更深入。

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揭牌运作,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珠澳合作也自此迈入全新的阶段,珠海正举全市之力,支持服务合作区建设。濠江两岸,珠澳交相辉映的崭新图卷正在绘就。

■数读

▶截至6月,珠海注册的澳门投资企业超8000家,注册资本超200亿美元。累计受理澳门居民居住证超14万张。

▶截至6月,澳门居民参加珠海城乡居民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超4万,参加珠海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5万。

▶2022年国庆长假7天,拱北口岸累计验放出入境旅客近160万人次,车辆21000余辆次。

南海之滨,向海而兴。绵长的海岸线拉开珠海的城市发展版图。

“情侣路的发展史,也是珠海城建发展史。”在珠海市规划展览馆,一条路、一道湾的前世今生,折射出“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湾带雄心。

“大”是珠海的雄心。珠海建市以来,经济特区历经四次扩容,从最初的约6.8平方公里,扩展至珠海全市,特区版图不断扩大。

过去十年,情侣路沿线大规划、大更新,借鉴新加坡、波士顿等国际宜居城市的经验,打造“一带九湾”。如今,在山海相拥的地理形态上,“一核一极双中心多组图”的城市空间大框架已成现实。

十年进击,珠海向“大而强”的国际化城市不断迈进。

2012年,广珠城际、广珠铁路全线投入运营,让珠海彻底告别“路无寸铁”的交通末梢时代。随之而来的“高铁梦”“双港梦”“大桥梦”依次照进现实。2015年,京珠高铁正式运营;2017年,高栏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同年,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进入国内千万级行列……

从中国航展到港珠澳大桥,从交通三年大会战到三条战略通道,从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到勇当促进东西两岸融合互动核心城市,依托“海陆空铁”全要素,珠海的城市坐标不断“拾阶而上”。

城市的跨越发展,不仅需要放大的格局,在地理空间上拓展宽度,亦呼唤从微小处着手,提升城市建设的温度。

“小”是珠海的细心。近年来,珠海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拱北口岸、珠海大道、机场东路等一批城市重要节点得到改造提升,主城区道路实现“白改黑”,前情侣路沿线沙滩完成修复,前山河流域水环境日益改善。

与此同时,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社区议事室、警民议事厅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开通“办不成事”窗口让事情办成,“民生微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今天的珠海,文明程度不断跃升,人居环境更趋和谐。

十年磨一剑,特区正芳华。当下,“小而美”的珠海,正向“大而强”“大而优”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转型跨越,加速前行。

■数读

▶珠海经济总量跃至全省第6,珠海人口总量突破240万,十年增长率全省仅次于深圳。

▶港珠澳大桥通车,洪鹤大桥、金琴快线等建成通车;珠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高栏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

▶联合国人居署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珠海在经济活力全球前100强中位列第39位。

去年3月,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赋予珠海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的重要任务;伴随“产业第一”总抓手的深入推进,珠海通过出政策、建载体、引企业、优环境,降低人才和资源集聚门槛。

高科技、低成本,一“高”一“低”之间,珠海正不断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迈向湾区新兴科技创新城市。

如今,炬芯科技、冠宇电池、高凌信息、纳睿雷达、云洲智能等科技创新单打冠军明星企业竞相成长,中山大学“天琴计划”、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高校科技重大成果联合项目相继落地,人才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在珠海硕果累累。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1992年,珠海在全国首开“百万科技重奖”先河,吸引海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人才南下珠江西岸落地生根。2018年,为进一步降低人才落户门槛,“珠海英才计划”出炉,配套九大人才工程,落地24项政策措施,构建更具区域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今年4月,珠海出台《加快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十条措施》,从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服务四大方面推动90%以上的人才资金项目资源向重点发展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人才服务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

数据显示,近5年来珠海共引进各类人才约40万人,人才净流入率和高端人才总量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珠海人才高地正在加速形成。“十三五”期间,珠海高企存量也从2015年的397家跃升为2020年的2101家,近五年年均增长超39%。

人才聚,科创兴。珠海经济发展将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人才驱动、创新驱动,形成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互动循环、互为支撑的生态格局,为推动珠海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提供科技支撑。

■数读

▶2022年4月,珠海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

▶2021年,珠海在全国288个城市中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10名,地级市排名全国第二。

▶截至2022年6月,全市拥有人才总量超80万人,高端人才总量达9万人,人才净流入率超6%,位居全省前列。

南海潮涌,珠水奔流。一条磨刀门水道把珠海分为东、西两部分。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珠海东西发展悬殊,西部地区虽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但由于滩涂密布、水道交织、开发成本较高,发展相对滞后。构建“东西双城”格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也是珠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必答题。

过去十年,从十字路口到互通立交,从荒芜农田到新城崛起,从城乡接合部到生态新区,随着多条连接东西部的路桥接连开建,珠海西部地区逐渐发挥出承东启西、联动港澳、辐射粤西的重要作用。

随之而来的,是一批高附加值产业项目入驻,一串工业园区建设投产,珠海西区工业制造业优势越发上扬,人口聚集效应越发明显。目前,西区人口占全市43%,GDP占香洲主城区75%。

“双城”联动融合,也促进了区域各组团快速连通、良性互动。东部地区强化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功能,西部城区强化产业交通服务配套功能。如今,无论“东部工作,西部居住”,抑或“西部工作,定居西部”都成为更多珠海人的日常。

如果说,完善东、西“双城”架构,塑造的是城市内生力,那么跨山越海的东西部协作,就是城市实力的展现。

2021年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工作起步之年,珠海与遵义正式启动东西部协作。结对以来,珠海累计投入8.625亿元财政帮扶资金,对遵义8个脱贫县,特别是国家重点帮扶县正安、务川给予大力支持,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东西部协作不仅是一种单向的帮助,而是双向的互通有无。从最早的捐钱捐物,到造血式帮扶,再到共同发展,东西部协作从单向帮扶走向协调发展。产业协作不再是单个企业“进山”,而是全产业链的协作与延伸。

当下,发挥粤黔资源利用、市场互补的优势,珠遵联动向着消费协作升级模式延伸。截至今年6月,珠遵已完成消费协作数22.93亿元。

只问初心,无问西东。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跨越时空,凝练升华,谱写一段通达四海、携手共进的协奏曲。

■数读

▶西部地区五年新增常住人口24.97万人、增长30.82%。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万元。

▶至今年6月,珠遵已完成消费协作数22.93亿元,远超预期目标。截至2021年12月,珠海对遵义劳务协作转移劳动力已达26111人,完成协议数的522%。

▶截至目前,珠海与遵义合作共建产业园区12个,其中农业产业园7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29个,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12.3亿元。

“一长一幼”,是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最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温度,也关乎未来。

近年来,珠海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定迈向“民生幸福样板城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2022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学校建设投资倍增”计划,市、区两级共计划安排50亿元建设学校、幼儿园,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不足问题,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区区有名校”,促进珠海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珠海是一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但过去十年来,珠海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珠海多措并举,让养老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2021年珠海市深入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制定《珠海市居家养老上门基本服务包》,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开展互助式养老服务,逐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互助养老新模式。目前,珠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

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更多人群,背后是珠海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惠民服务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珠海通过建机制、保基本等措施,实现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提标扩围。2021年,珠海市全面启动“民生微实事”工作,创新“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服务模式,“短平快”地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珠海市依托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项目建设,提升社区便民利民智能化水平。

■数读

▶至2024年底,珠海计划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近21万个。

▶至2021年,珠海全市建成24个镇(街)居家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306个村(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配建198个长者饭堂,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100%城市社区、90%农村社区的目标。

▶到2025年,珠海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要达到80元,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67人。

香炉湾畔,野狸岛旁,“日月贝”歌剧厅星光熠熠,数千名观众聚集而来,见证首届珠海艺术节的盛大开幕。

金秋时节的一场艺术盛会,让珠海沉浸在浓厚的文艺氛围之中,为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增添了无限亮色。以城市命名的珠海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一张崭新而闪亮的文化名片。

珠生于贝,贝生于海。如今,沿情侣路行走,“日月贝”矗立海中。夜幕降临,一大一小的两组“贝壳”如月光一般晶莹剔透,时而散发出五彩斑斓的迷人光辉。

始于2010年的“一院三馆”项目,是珠海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最大的文化工程项目投资。自此,珠海建设“文化强市”的步伐不断提速,世界一流水准文体设施的陆续建设、启用,让这座海滨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有了愈来愈多的“硬支撑”。

十年间,从珠海大剧院到珠海博物馆,从唐家湾名人辈出的会同古村到斗门百年洋楼里的毓秀书房,一个个文化“新”地标拔地而起的同时,也串起了一段段源远流长、积淀人文底蕴的“旧”历史。

文化,已成为贯穿城市发展的灵魂和底色。近年来,珠海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依托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大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全力打造区域文化高地。目前,珠海已基本形成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1400平方米。

在海边,风格多样的公益小剧场轮番上演;在公园,广场舞大赛等精彩节目令人沉浸其中;在乡村,丰富多彩的“非遗”民俗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越织越密的文化惠民之“网”,正为珠海百姓带来越来越浓的文化获得感。节假日在“家门口”享用文化大餐,已逐渐成为珠海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新”“旧”交替间,这座充满抱负的城市正迈向下一段征程,锚定一座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文化强市、魅力之城。

■数读

▶全市博物馆从2012年的2个增加到2021年的10个。

▶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从2012年的183.46万册增加到2021年的311.35万册。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012年的2.8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96亿元。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梁涵 刘梓欣 吴冠霖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张紫微 谢静怡

【摄影】钱文攀 关铭荣

【统筹】梁涵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