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好玩!珠海非遗好物市集带你体验春日“奇遇”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

更应不负春光,欢喜踏青行

在本土历代各族相互融合和不断创造以及外来风气影响之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历史特色和地域色彩的珠海文化,也留下了54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生动、直接、充分地展现了珠海的独特精神风貌。

4月2日全天,珠海市文化馆将邀请涵盖传统美食、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在内的近20项珠海非遗项目,与市民朋友相约玖洲道购物公园。

在草长莺飞四月天

随珠海非遗一起赶个春日市集!

活动信息

活动组织架构

主办单位: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珠海市文化馆

协办单位:玖洲道购物公园

时间

4月2日

地点

玖洲道购物公园

活动流程

这个春天

让我们与珠海非遗来一场“奇遇”

快来看看都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吧

参展非遗名录及简介

一指禅推拿

一指禅推拿是中医推拿的重要学术流派,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2014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一指禅推拿具有鲜明的诊疗特色。在学术上贯彻“以禅心观医道,以医道行医术”的指导思想,以“四修功夫”为其核心内容(修心、修命、修治、修技);在理论上以推拿丹田生命理论为基础;在临床上,使用丹田督脊疗法灵活应用源丹活水、贯脊通督、开关调脏、循任通腑的治疗法则,治疗脊柱与脊柱相关疾病及与丹田生命理论相关的各种疾病。在手法上充分体现有力、持久、均匀、柔和、深透的一指禅手法特色。掌握以法施术、医患互动、触机感应、随证换法的原则。

横山鸭扎包

横山鸭扎包是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传承百余年。横山鸭扎包是个统称,它包括鸭脚包、鸭下巴包(俗称鸭下铲包)和鸭翼包,采取独特的方法腌制晾晒,捆扎而成的。制作过程严格遵循传统手法,产品外观呈琥珀色,晶莹剔透,散发醇厚香气。产品源源输出国内外市场,成为人们争相品尝的美味佳肴。蒸熟后的鸭扎包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食之甘美异常,齿颊留香。最佳吃法是隔水蒸熟,趁热佐酒、下饭最相宜。

三灶竹草编制技艺

摇篮摇竹草编,三灶人手艺赞。手编编草翩翩,一编就五百年,竹草编织代代传……三灶编织技艺拥有500年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2015年“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草席、手袖、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编织物件均取自本地的竹草植物,三灶编织靠民间智慧和工匠精神,编织出美观实用的工艺品。

湾仔官酿梅子酒酿造技艺

官酿梅子酒(即官氏家族酿制的梅子酒),起源光绪年间。作为当地民间传统果酒,有着“官氏家族百年酿制技艺,五代传承”的它,既传承了广东传统梅子酒风味,又经过数代人改良出特有的“梅香浓郁,酒体绵柔,杏香四溢,回味无穷”的口感,声名远播,闻名遐迩。湾仔当地素有“食海鲜,品官酿梅子酒”的习俗。

从起源时的中医药材铺,到酿酒作坊,再到湾仔海鲜街餐厅几十年的传播,官酿梅子酒已发展成具备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仓储、代工等业务的现代化酒厂。

客家咸茶

人们常说:无山不客,无客不山。客家人长年生活在山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他们称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客家人好客,不管是远亲还是近邻来访,动不动就要设宴以茶请客,遇到吉庆嘉事,也多用咸茶待客。

客家话:吃、喝、吸统叫食。因此,他们把喝咸茶叫做“食茶”。客家人以食咸茶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示对至亲好友和左邻右舍的谢意,促进交流。

三灶剪纸

三灶剪纸由山东“高密剪纸”发展而来,通过家族传承,继承了北方剪纸造型稚拙、风格淳朴、线条刚劲挺拔的特点,融合了南方剪纸风格细致、造型生动的风格独创了透色剪、立体剪等剪法,形成了南北糅合发展的剪法。创作题材也由原先的传说故事、神话人物、家畜动物、山水花鸟,过渡到庭院楼阁、专题人物、传世国画等题材。2020年入选金湾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6月被列入珠海市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唐家麦记饼艺

唐家麦记饼艺是流传于珠海市唐家湾镇一带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是在珠三角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广式糕饼基础上,由许文锦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加以改进而成的。许文锦先生之子许华祥将之发扬光大。

唐家麦记饼食花色繁多,其中的素五仁月饼、豆沙月饼、豆沙酥饼、酥角、油酥、酥蛋角、花生芝麻饼、酥皮鸡仔饼等最具代表性。2016年,唐家麦记饼艺被列入珠海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是许叶阳。

定家湾茶果

定家湾茶果又叫糯米糍、状元糍、油糍等。据传茶果是北宋末传入三灶的。据《广州府志》记载:“北宋末,距香山横石玑偏南约百里之釜涌镜,海隅有银矿,庶民争赴开采,至有举家迁徙者,即聚居虞海边渍地。”定家湾茶果是珠海三灶镇定家湾村的一种民间小吃,在逢年过节或平时品茶时都必不可少。茶果分许多种:如油糍、糍粑、棕仔、艾糍、叶仔糍、年糕、年角仔、汤圆、芝麻糊、咸茶等。2010年,入选珠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莲溪豆沙月饼

莲溪豆沙月饼制作技艺于2019年列入斗门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制作技艺在秉承广式月饼传统工艺的同时,还结合本土物产和风俗习惯汲取丰富文化元素辅以创新表达,用月饼传达乡情,传承珠海本土饮食文化。莲溪豆沙月饼以莲洲德记饼家的最具代表性,食材原生态,不加添加剂和防腐剂,饼皮薄而香软,豆馅柔糯甜香,口感清雅细腻,食之齿颊留香,回味绵长。德记饼家研制了陈皮、核桃、芝麻、橄榄仁等不同口味的豆沙月饼,深受各地食客青睐。

金湾牙雕

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金湾牙雕主要以猛犸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金湾牙雕作品题材广泛、构图宏大,淳朴自然,更加注重人物细节的刻画,动态传神,形象生动逼真,在继承传统北京牙雕技艺基础上,融入了俄罗斯牙雕的雕刻技艺。

斗门咸肉粽制作技艺

斗门咸肉粽为典型的广东咸肉粽,在斗门地区又以乾务镇的咸肉粽最具代表性。传承人均为乾务镇乾北村的梁氏族人。从十九世纪中叶算起,历经五代传承。斗门咸肉粽制作技艺于2022年列入斗门区区级非遗名录。斗门咸肉粽的馅料分为绿豆和红豆两类,其工序和材料却较为复杂,在食材的选择如糯米、蛋黄、猪肉、绿豆、红豆及其他配料方面十分讲究,包扎和烹饪的工艺也别具一格。烹煮好的咸肉粽鲜香软糯,吃起来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高栏嫦姐虾酱制作技艺

高栏嫦姐虾酱在南水渔民的传统手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对酒品性味的了解,对虾酱的制作进行了优化改良,使得传统的虾酱在保留了虾酱原有的香味的基础上更加鲜香,极具地方特色,也是日常食用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本地人常用虾酱来制作虾酱蒸猪肉、虾酱蒸花生、虾酱炒通菜等,下饭一流!2023年,入选金湾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暨南水镇首批申报成功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南水碌肉制作技艺

“碌”是南水地区一种特殊的美食制作工艺。最初人们使用简单的调味料,通过腌制、炸、“碌”等工序进行制作,制作出了美味的碌猪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相继加入了肉桂、甘草等药材及榕树叶进行改良,逐步形成目前较为成熟的制作工艺,使碌肉色泽金黄、肥而不腻、甘香回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辅助药用价值。2023年,入选金湾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暨南水镇首批申报成功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英表村袁氏渔家菜

英表村袁氏渔家菜是流传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一带的传统菜式。烹饪时沿袭了香山乃至中原的一些传统民俗、搭配,在追求极致鲜美的同时,又讲究阴阳平衡、百味调和。招牌菜式既有袁家大盘菜、凉瓜焖三黎、蒸三干(虾、 鱼、蚝)、蚝豉发财猪手、水蚧蒸蛋、盐焗奄仔、陈皮鸭等“豪气”菜品,又有淡菜煲白菜干、擦咸菜、咸芋苗、结饭煲、碱水粽等大众菜品,以特有的烹饪手法精心烹制,在美味之外,又有着独特的味觉与文化记忆。

白蕉海鲈鱼疍家腌制技艺

白蕉海鲈鱼疍家腌制技艺源于明末,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项目产品肉质细腻、饱满,咸鲜可口,甘香入味,食之齿颊留香。该技艺主要有制作腌料、调炙海盐、现杀海鲈、鱼身搽盐、码放入瓮(埕)、腌料盖顶六道工序。第四代传承人杨映辉创立了珠海市祺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非遗产业化发展,项目在全国的腌制食品行业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使该项技艺焕发了强大生命力。

2022年,白蕉海鲈鱼疍家腌制技艺被列入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氏百草

品牌创始人李汉辉的祖公李仲弼,根据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岭南道地中草药为主要原料,配制出廿四味、平安茶、七星茶等凉茶秘方。其中李氏百草的50号外感平安茶和51号廿四味凉茶秘方及专用术语是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凉茶名录内,根据现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各个年龄层的需求,研发出了方便携带的固体冲剂式的凉茶,温和祛湿,具有岭南特色的日常性饮料。

【来源】珠海文化广电旅游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