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梅州新闻 > 正文

梅州十件民生实事出炉!看看有没有你关心的


1月13日,梅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客家亮胜艺术中心召开。会议上,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了市政府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

经票决,入选为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的有:

一、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努力让学生上好学;二、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水平,增强服务可及性;三、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四、强化疾病预防和就医保障,提升卫生健康水平;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八、加强食品、交通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控,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九、着力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安居保障水平;十、大力建设数字政府,提供高效便捷政务服务。

2022年梅州市十件民生实事

一、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努力让学生“上好学”

增加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增加公办学位约6000个,推进公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建设。

加强师资培训。开展骨干教师、校(园)长市级示范免费培训约500人,市级开展辖区内教师免费轮训约3000人,县级组织教师免费培训约19500人。

加强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服务时间100%达到“5+2”。筑牢校园安全。扎实开展校园护园行动,巩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4个100%”安全防范建设。

二、提高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水平,增强服务可及性

提高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631元、286元提高到653元、30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1883元提高到1949元,分散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每人每月1227元提高到1313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81元、243元提高到188元、252元。

扩大救助范围。对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实施“双百工程”全覆盖。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直聘社工深入村居,提供政策落实、物资救助等专业服务。

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开展法律援助申请“市域通办”,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全年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总数不少于3000件。

三、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深入实施“三项工程”技能培训。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000人次;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技工院校招生5000人,新增1所省重点技工学校;开展“南粤家政”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次以上。

提升就业服务和帮扶能力。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以上,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00人以上。

四、强化疾病预防和就医保障,提升卫生健康水平

开展HPV疫苗免费接种。为全市约1.8万名具有广东省学籍新进入初中一年级、14周岁以下未接种过HPV疫苗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有效预防宫颈癌。落实门诊医保共济。

开展普通门诊医保统筹,覆盖职工医保全体参保人员,将部分治疗周期长、对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疾病门诊费用纳入共济保障,扩大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提高参保人员门诊待遇。

充实农村卫生人才。订单定向招录培养110名以上户籍为粤东西北地区的本科、专科医学生,补助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攻坚村内道路建设。除纳入搬迁、撤并、社区和城区建设规划的村庄,以及远离村庄的散居户和常年无人居住户的村外,实现全市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自然村内干路路面全面硬底化。

建设美丽圩镇。全市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建设13个示范圩镇。

整治农村削坡建房风险。开展全市存量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边坡整治8620户。

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招募选派300名青年志愿者到基层一线从事2-3年乡村振兴志愿服务。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住绿水青山

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加快推进各地治水治河,补齐水安全、水环境短板,抓好河流保护和生态修复,2022年建成80公里碧道。

开展高质量水源林建设。推动宜林荒山造林和重点水源区域的疏残林、灾损林分、低效林分改造,2022年建设高质量水源林5.7万亩。

实施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程。开展全市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加强对全市46株一级古树的监测和保护,完善古树名木保护制度。

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495亩以上,推动矿山生态环境改善,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传承优秀文化。新增3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3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传播。完成5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抢修工程项目。鼓励新建或完善8个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和类博物馆。开展10期客都文化公益讲堂。落实我市3.7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用户服务责任,畅通优秀文化传承传播渠道。用好红色资源。开展30处以上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体育设施开放。推进全市7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八、加强食品、交通和自然灾害风险监控,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全市完成不少于1.9万批次食品抽检任务,达到每年每千人5批次。全市不少于100家农贸市场开展以蔬菜类、水产品类和肉类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全年完成不少于17万批次食用农产品快检任务,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

加强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计划建设4个、12.5条车道超限车辆电子抓拍监控设施点,完成8个治超卸货站场建设。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获取我市主要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重点调查超过200万栋房屋建筑、2万公里公路道路、7500座桥梁、1600宗水利水电工程、1600公里长堤围、270座供水设施、8万公里供水管线等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自然灾害重点隐患情况,形成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

推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56宗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恢复蓄水量0.3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4.8万亩、保护人口24.5万人。

九、着力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安居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0个以上,重点改造城镇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公共部位等。

全面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对全市燃气相关企业、燃气基础设施、燃气安全运行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台账建档率达100%,并制定整治方案。

十、大力建设“数字政府”,提供高效便捷政务服务

拓宽跨省通办业务范围。实现群众就医、求学、养老、户籍业务等100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

推进高频事项秒批秒办。在全市推出160件“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在教育、民政、企业服务等领域推出高频事项秒批秒办。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部署2327台“粤智助”政府服务一体机,在全市行政村全覆盖,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

【全媒体记者】梁时禹 黄韬炜 汪思婷 黄培强 马吉池 陈泽铭 何森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